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守護文明根脈,激揚自信力量 我國文物工作新進展綜述

發佈時間:2022-07-22 10:12:49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施雨岑、王鵬、徐壯 | 責任編輯:謝榮宇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文物和文化遺産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引廣大文物工作者守正創新、開拓進取,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我國文物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不斷獲得新成就。

守護民族瑰寶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56項世界遺産、76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將它們保護好,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這是我國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工作交出的一份亮眼答卷。

頂層設計不斷完備——

《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等相繼印發,為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提供政策指引;《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等文件,確立了加強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任務書和路線圖;出臺《關於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黃河文物保護利用規劃》《長城保護總體規劃》等,為相關文物保護提供具體指導……

文物家底更加清晰——

完成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和長城、石窟寺等專項調查;建成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庫,加強博物館藏品徵集管理;實施國有館藏珍貴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十三五”期間完成6.2萬件/套國有館藏珍貴文物修復保護。

重大工程有效推進——

正定古城、山西南部早期建築、莫高窟、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延安革命舊址群等一大批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相繼竣工,搶救保護在地震、颱風、洪災等重大自然災害中受損文物,啟動實施文物建築預防性保護試點。

保護屏障日益牢固——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會同公安部持續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破獲文物犯罪案件9000余起,追繳文物10萬餘件;開展博物館和文物建築消防安全大檢查、文物火災隱患排查整治行動;各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機構嚴守文物“國門”,避免珍貴文物流失……文物安全整體水準不斷提升。

中華文脈薪火相傳,人才聚方能事業興。

2021年,《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21年版)》頒布,規定了文物修復師的職業技能鑒定要求,對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

從規定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到加大各級文物保護和考古機構編制保障力度;從發展文物修復與保護等職業教育專業,到加強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人才隊伍力量,文物保護的人才根基正在夯實。

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新時代文物保護工作活力不斷迸發,構建文物保護事業的嶄新格局。

賡續文明血脈

“‘馬首’歸園!”2020年12月,馬首銅像入藏圓明園的消息激蕩人心。

民族弱則文物失,國運強則文化興。“馬首”歸園的背後,是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更是文物工作者永不言棄的追尋。

曾伯剋父青銅組器被跨海追索回國、義大利返還中國700余件文物藝術品、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從日本回歸故土……截至目前,我國已與美國等23個國家簽署關於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産政府間協議,越來越多的“國家寶藏”踏上歸途。

傳承已知的同時,深入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長河,發端于何時何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多年文明,以及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相容並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徵。

十年來,我國推進了8800多項考古發掘項目;良渚、石峁、二里頭等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新疆、西藏等地邊疆考古取得大量發現,“致遠艦”“經遠艦”“定遠艦”等水下考古陸續開展。以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為奮鬥目標,考古工作呈現全新氣象。

先進的技術、新銳的力量,研究最古老的歲月,展現最悠遠的文明。

今天,跨學科、跨領域合作不斷深化,古代壁畫保護、陶質彩繪文物保護、飽水漆木器保護、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控等方面的技術解決方案已進入國際第一梯隊;考古現場無損提取、遺跡遺痕快速鑒別技術取得突破,碳十四測年、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實驗室考古技術日臻成熟;智慧展櫃、考古方艙、文物保護移動實驗室等一批專有裝備讓國際同行刮目相看……科技創新正在成為引領文物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激揚精神偉力

華夏大地,何以中國?

春節期間,故宮博物院一票難求。人們走進文華殿,在2022開年大展——“何以中國”展中探尋一個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的奧秘。

展廳之內,重器凝九州之志,典籍匯千載之思,是祖先在歷史長卷上以勤勞、勇敢、智慧作出的無聲回答;展廳之外,山河壯闊、人民幸福,今日之中國,是百餘年來無數志士先驅以青春、生命、信仰砥礪鑄就的答案。

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備案博物館總數已達6183家,全國5605家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近年來,博物館陳列展覽數量保持在每年2萬個以上,博物館參觀人數從2012年的5.6億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12億多人次;雲展覽、雲教育、雲直播等線上傳播方式,使數以億計的觀眾足不出戶、共用博物館發展成果……重溫歷史積澱的智慧,人們心懷對中華文明的驕傲,積蓄起向著民族復興奮進的巨大力量。

山巒起伏、人影婀娜……還原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的舞劇《只此青綠》驚艷神州。賡續五千年不斷的中華文脈,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匯入新時代澎湃向前的洪流。

從《如果國寶會説話》《唐宮夜宴》等傳統文化節目頻頻“破圈”,到考古盲盒、文創雪糕等文創産品廣受歡迎,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正“活”起來,以真實可感的模樣融入民眾生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

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置身修復後的九層神廟建築群,當地民眾連連感嘆“非常壯觀”“具有歷史感”。

2015年,位於世界文化遺産加德滿都杜巴廣場核心區的九層神廟建築群在強震中遭到嚴重損壞。如今,經過近5年的努力,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援助尼泊爾工作隊圓滿完成杜巴廣場九層神廟建築群文物本體維修。

十年來,我國文物進出境展覽達500余項,赴沙特等24個國家實施44項聯合考古項目,大運河、長城保護獲得國際社會高度讚譽,亞洲文化遺産保護行動深入推進、階段性成果豐碩……中華文化正以自信開放的姿態走出去,與世界各國交流互鑒,攜手同行。

新時代的中國,文物事業活力迸發、前景廣闊。古老文脈在賡續傳承中弘揚光大,中華文明在時代發展中彰顯強大的生命力,激發中華兒女極大的文化自信,照亮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征程。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