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博物書寫,讓大自然“説話”

發佈時間:2022-07-22 09:01:37 | 來源:人民網 - 人民日報 | 作者:艾蓮 | 責任編輯:鄭偉

近年來,博物書寫越來越受讀者歡迎。這類作品以非虛構寫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識,傳播生態理念,兼具科學性和文學性。由於作家專業背景、關注對象和寫作風格不同,這些博物書寫,有的長于咏物抒懷,飽含人文情愫,有的則長于科普,充滿理性哲思。

咏物抒懷類博物寫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詩人,作品文學性強。作者本身擁有較深文學功底和豐富寫作經驗,善於把“熱愛大自然”的主題具象化為對萬物生靈、一枝一葉的描寫,用通感、擬人等手法寫出“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意蘊。另一方面,他們不斷拓展視野,鑽研博物學經典著作,在寫作對象、創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學記錄描摹、對比説明、匯總整理自然萬物的方式,為作品增添知識含量。如葦岸《大地上的事情》、李元勝《昆蟲之美:動海尋蟲記》、阿來《草木的理想國:成都物候記》、張煒《我的原野盛宴》等作品觀察細膩,語言精到,被廣大讀者和文學界、博物學界所認可。

其中,作家阿來的創作尤為典型。在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國:成都物候記》中,植物學知識信手拈來,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娓娓道來。該書從臘月開始,按開花先後,記錄了蠟梅、丁香、含笑、芙蓉等20余種植物的生長過程。每一章主寫一種花木,間或有閒筆。比如貼梗海棠一章,記錄了初春不同顏色的海棠:“樹樹怒放的紅海棠間,卻相間著一叢叢白海棠。紅海棠樹形高大,花開熱烈;白海棠只是低矮渾圓的一叢,捧出一朵朵嫻靜清雅的白色花。”短短幾句,用擬人手法寫出紅白海棠的獨特氣質,用顏色對比寓意熱情與嫻靜的性格,靈動可愛。文末提及婆婆納:“坐在樹下看花的時候,眼角的余光看見腳下地邊有微弱的藍星閃爍,仔細看去,卻是花朵展開不超過半個釐米的婆婆納也悄然出苗,貼地開放了。”雖是閒筆,但詩意盎然,三言兩語寫出了微小的婆婆納“一花一世界”的美好寓意。

科普類博物書寫將專業內容進行通俗化表達。作者大多具有相關學術背景,一般為科技史和科技哲學學者或博物學家、植物學家等,甚至是護林員、保育員。他們用嚴謹科學的語言和以小見大的寫法,將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識饒有趣味地介紹給讀者。如王辰《桃之夭夭:花影間的曼妙旅程》、付新華《螢火蟲在中國》、劉華傑《天涯芳草》、冉浩《螞蟻之美:進化的奇景》、汪品先《深海淺説》等作品分別講述花卉、螢火蟲、植物、螞蟻、海洋科學等領域知識,深入淺出,生動可讀。

這類寫作並不容易,往往凝聚著作者多年科學研究的經驗,還要用淺白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是真正的厚積薄發。比如付新華的《螢火蟲在中國》,記述作者在天台山、西雙版納、海南等地尋找、研究螢火蟲的豐富經歷,通過樸實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讀者能夠領略小小螢火蟲的有趣知識。此外,作者還講述了自己初見螢火蟲的悸動和對故鄉童年的回憶,幫助讀者領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劉華傑《天涯芳草》將作者數十年蒐集研究植物的經歷匯總起來,精心描述植物習性特點,描繪了一個生機勃勃、可親可愛的自然世界。

不同於既往生態文學“代自然立言”,博物書寫更強調讓大自然“説話”,呈現自然之美,讓讀者發自內心地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在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書寫在記錄自然之美、普及科學知識、提升生態保護意識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作者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22日 第20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