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一套完備的封建帝王宮殿藍本

發佈時間:2022-07-21 10:34:59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作者: 楊博 | 責任編輯:秦金月

“説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龍興之地”,也是明中都宮殿所在處。作為明代的三座都城之一,和南京明故宮、北京故宮相比,鳳陽明中都的地位和影響力顯然不及前兩者,但這座失落的都城並未因此湮沒無聞,甚至一度還成為學術研討的熱點。很多專家和學者認為,它是中國古代都城史上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北京故宮的藍本。

想要了解一座城,離不開城市考古。它能帶大家了解一座城市的結構、建築,了解當時社會的發展程度、工藝製造水準,了解人們的生産、生活。

明中都為何在古代建築史上如此重要?罷建時修建程度如何?它和北京故宮有何不同?7月11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考古中國”報道組記者採訪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明中都考古項目負責人王志。

封建帝王宮殿的藍本

明中都宮殿將幾千年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帝王宮殿規模作了概括總結,制定出一套完備的封建帝王宮殿藍本。

為何會這麼説?“中國古代的宮殿一般比較講究對稱,還有五門三朝、左祖右社、東西六宮等。”王志説,但這些配置並不是歷朝歷代的宮殿都有的,比如天子五門制度,一般的都城都達不到,但明中都做了5個門:大明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後來南京明故宮和北京故宮也是這樣做的。“左邊是太廟,右邊是太社稷,這個做法也被南京明故宮和北京故宮所繼承。”他説。

“明中都極其講究對稱,南邊的圜丘和北邊的方丘對稱,大明門前有一條東西向的軸線大街與鐘樓鼓樓作為一個端點,中間的3個廟和1個國子學也是嚴格對稱。”王志説,明中都營造的這種對稱不光是空間上的對稱,建築等級上也有對稱。同時,它還創造了文華殿、武英殿的佈置,也被後來的“南北二京”所繼承。

“明中都把以前大家理想化的東西都實現了,因此它是一個集大成者。在它之後的南京明故宮、北京故宮都按此做法,所以它又算是一個藍本。”王志説。

明中都發現天安門“雛形”

“考古發掘的奇妙之處在於,原本大家對遺址好像很了解,後來挖著挖著反而不了解了。”王志感嘆道,像明中都這類遺址有大量的歷史記載,地面上有明顯的遺跡,同時也有前人紮實的文獻考證和實地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大家對明中都的基本佈局等都挺清楚,但考古的奇妙之處就在於一挖之後,發現的很多東西都突破了過去的認識。”

“最明顯的感受是對承天門的認識,以前大家覺得,它的位置和北京故宮天安門的位置能對應上,形制也應該一樣,但挖掘後發現不一樣。”王志説,北京天安門的城臺上有5個門洞,明中都承天門的城臺上是3個門洞,但它兩邊伸出去的城墻又各有1個門洞,總體形成“3+2式”的五門洞,是北京天安門的“雛形”。

還有一種説法,明中都的金水河有5座橋或9座橋,結果挖出了7座橋基;以前認為宮殿是中字形的臺階,或者説是有三大宮殿,通過發掘發現是工字形殿,並且只有兩座宮殿。

“這些都是出乎預料的,最大感受就是不管文獻有怎麼樣的記載,地面上有怎樣明顯的跡象,經過考古發掘都可能有別樣的收穫。”王志説。

皇城基本建成水路修建完善

“在古代都城裏,水路是非常重要的,它既能保證生活用水、排水,同時又有運輸功能。”王志説,明中都的路可能大部分還沒有完全形成,因為對於大型工程來講,鋪路往往是最後一步,或者在工程即將結束時再來修。他介紹,明中都當時規劃有街坊,這些坊大多數都是在由路網構成的方格裏,所以從衛星圖上能很清晰地看到,有非常多的線條,這些線條應該就是明代的路,但還是沒有建成的狀態。

“水系應該是做好了。”王志説,因為水系跟路網不一樣,水系是要先做。從目前發掘發現的情況來看,水系裏包括護城河、內金水河、外金水河和外金水橋,應該都做得相對早一點。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明中都是在‘功將完成’的狀態下罷建的,以工程為例,皇城內大部分的建築已建成,但4個城門上的城樓還未建成,大部分的路還沒有完全修好。”王志説。

都城考古可以了解一座城市

與墓葬考古常出土精美的器物相比,都城考古或許稍顯枯燥。都城考古其實也是一種城市考古,城市是一種最複雜的聚落,都城又是最高等級的城市。墓葬可能立竿見影出土一些精美器物,但並不是只有它才是有價值的。

王志説,通過研究整個城市的發展,特別是都城,它所體現的規劃理念、當時的工藝水準以及社會制度管理模式等,可以幫助大家了解古代社會的面貌。

“明中都在都城史上和建築史上都具有研究價值。”王志説,可以通過發掘它的遺跡現象,以及出土的磚瓦石等建築材料,去了解它在都城發展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同時通過建築的佈局形制、工藝和它的演變過程,去了解這座城市。

“明中都遺址現在已是一個遺址公園,後續希望通過遺址公園的建設,相關的遺址都能得到整體保護。”王志説。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博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