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北京時間7月23日4時07分將迎來大暑節氣,此時節,熱浪滾滾,萬物如同被蒸煮,我國大部分地區迎來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天津民俗專家、專欄作家由國慶介紹,西曆每年7月22日至24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時,為大暑之始,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大暑一般在“三伏天”裏的中伏前後,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的俗諺。此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氣非常炎熱,經常會出現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驕陽如烈火,酷熱難耐;當陰天下雨時,天氣更是悶得令人喘不過氣來,如在蒸籠之中。
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大暑分為三候,其中的二候為“土潤溽暑”,意思是説土壤浸潤,天氣悶熱,濕氣很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土潤溽暑”有解釋:“溽,濕也,土之氣潤,故蒸鬱而為濕;暑,俗稱齷齪,熱是也。”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蘇軾等文人墨客也都曾用“蒸鬱”一詞來形容大暑前後的悶熱潮濕之感。
大暑前後,土地濕潤,天氣炎熱,農作物生長最快,草木鬱鬱蔥蔥,蚱蜢、蜻蜓、蟋蟀等昆蟲也比較活躍,所以有些地方的百姓在茶余飯後還有以鬥蟋蟀為樂的風俗。
小暑接大暑,大暑連三秋。大暑一到,也意味著離秋天越來越近了。唐代詩人元稹説“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這裡的“林鐘”是古樂十二律之一,隨著律音響起,夏天(九夏)就要過去了。
大暑前後大眾該如何養生?由國慶結合養生保健專家的建議提醒,此時節頻現高溫天氣,要注意預防中暑,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及時補水,儘量少喝冰水;調整好出行時間,儘量規避高溫時段出行;注意室內降溫;不熬夜,保證充足睡眠;講究飲食衛生。
在日常餐飲方面,除了要多吃新鮮果蔬外,還應適當多吃些清熱祛濕、益氣補脾的食物,如荷葉綠豆粥、海米冬瓜湯、老鴨湯、薏仁鯽魚湯、番茄牛肉煲等。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