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劼。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7月10日電 據南美僑報網報道,“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裏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無論你是否讀過《百年孤獨》,這個有著強烈宿命感的經典開頭一定不會陌生。這本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恢弘著作,對莫言、余華、陳忠實等那個時代崛起的中國作家,産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也被列入了文藝青年們的必讀書單。而這,都離不開60年前的那場拉美“文學爆炸”。
“中國和拉美作家有著共同關切”
拉美“文學爆炸”是指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初拉丁美洲文學優秀作品大量涌現的現象。在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系副教授張偉劼看來,拉美“文學爆炸”向世界證明,小説仍然有強大的生命力,並且可以持續地在大眾中産生影響。另一方面,拉美“文學爆炸”讓世界重新“發現”了拉丁美洲,讓全世界的讀者在小説中看到了一個問題叢生、充滿戲劇性衝突也充滿希望的大陸。
張偉劼認為,拉美作家的成功對中國當代文學有著特別的啟示意義。站在改革開放時代起點上的中國作家,與20世紀中葉的拉美作傢具有同樣的一大關切:文學的現代化。如何擺脫陳舊的現實主義套路?如何用現代主義的文學手段來講自己土地上的故事?如何用文學來尋找本民族文化的根源?拉美“文學爆炸”的優秀作品在這些問題的處理上,為面臨同樣困惑的中國作家提供了典範。此外,拉美“文學爆炸”為整個拉美文學披上了光環,許多作品被譯介到中文裏來。由此,中國當代文學從拉美文學中借鑒了很多經驗,“我們可以在《白鹿原》中看到《百年孤獨》的影子,在莫言的高密東北鄉和馬爾克斯的馬孔多這兩個文學地域間找到深層聯繫,在麥家的偵探小説中看到作者對博爾赫斯的致敬……”
“優秀文學作品是可以擊中讀者內心的”
張偉劼將《燃燒的原野》《鏡子:照出你看不見的世界史》等拉美作家的作品譯介成中文,是中拉文學交流的見證者和踐行者。在這一過程中,張偉劼發現,文化差異、背景知識缺乏造成的閱讀障礙,是真實存在的。“就拿《百年孤獨》來説,很多中國讀者讀不下去的一大原因是,記不住小説裏人物的名字,會把這個人和那個人搞混——這些名字不但比較長,還不斷地重復。西語國家的人往往擁有一個以上的名字,而且全名裏還要同時帶上父姓和母姓,並且祖孫、父子甚至祖孫三代人共用同一個名字也是常見的情況。中國讀者是很難一下子適應這種命名習慣的。此外,《百年孤獨》裏很多匪夷所思的故事,其背後或是對應著拉美歷史,或是對其他經典比如《聖經》的戲倣,讀者如果不熟悉這些,就會覺得書裏面儘是些荒誕的、沒有意義的事件,就會讀不下去,或是讀完了就忘。在把中國文學帶給拉美讀者的過程中,同樣存在著類似的問題,大多數拉美讀者對中國歷史和地理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無法深刻理解文學作品表現的時代精神。”
不過,“這些都不是大問題,優秀作品的文學性是可以跨越語言擊中讀者的審美內心的。”張偉劼認為,讀者們也會在異域作品中找到共同的關切,比如中國和拉美的當代文學中都有很多關於城市生活的書寫,城市管理的諸多問題、城市人之間極為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情感連接、城市人特有的孤獨狀態,都能在這些作品中讀到,也能引發兩個地區讀者的共鳴。中國和拉美相距遙遠,但文學能真正地縮短兩地民眾的心理距離,“是真正能促進民心相通的”。
“亞裏士多德在《詩學》中有過一個經典的論斷:文學比歷史更真實,更有哲學意味,因為文學講述的是普遍的事,歷史講述的是具體的、偶然的事。中國讀者如果真正讀懂了《百年孤獨》裏那些荒誕不經的故事,讀懂了略薩的《城市與狗》表現的是怎樣一個社會現實,那麼他們對拉丁美洲的歷史和現狀,對拉美人的特有習俗、心理特質和身份認同就會有比較深刻的了解,並且還能意識到中國和拉美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進程中面臨著許多共同的問題。”張偉劼説。
“中拉文學交流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拉美‘文學爆炸’作家喜歡宏大敘事,在一個村莊的故事裏放入整個大陸的歷史,這種宏大敘事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為中國作家所偏愛。要説不同的話,我覺得跟西語作家比較起來,中國作家的幽默感要少一些。當然,我們可以在中國文學中看到很多幽默的東西,有一些作家也是非常風趣的,但中國當代作家給我的整體印象還是偏嚴肅,太正經,不像拉美作家,不管是接受記者採訪還是寫作,都喜歡開玩笑,把訪談和寫作都當成很好玩的事。”張偉劼回想起翻譯過墨西哥女作家瓦萊裏婭·路易塞莉的散文作品《假證件》。在翻譯過程中,有一處很怪的單詞,他便向作家發郵件詢問,這位年輕女作家很快就給出了隨性的回復:自己也不確定這個詞是不是那個意思,譯者可以“看著辦”。
在張偉劼看來,拉美文學還有很多作品沒有翻譯成中文,中國文學則有更多好作品還沒有譯介為西班牙語或葡萄牙語,中拉文學交流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假證件》這本書出版後,張偉劼在網上搜索,發現這個關鍵詞被系統遮罩了搜索結果,心想這本書賣不出去了。“去年在南京的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遊玩,那裏有一家先鋒書店,我居然在書架上看到我翻譯的這本《假證件》,而且那本樣書已經被翻得封面發爛了,我就感到蠻欣慰的。”他説。(王晗/文)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