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衚同裏的非遺世界

發佈時間:2022-06-30 11:06:21 | 來源:今日中國 | 作者:劉暢 | 責任編輯:謝榮宇

地處北京老城中心地段的大柵欄和琉璃廠是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在清一色的矮房灰墻中間,藏著一座小小的93號院博物館。2014年以來,它一直致力於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和民間藝術的傳播。 

因坐落于鐵樹斜街衚同93號,博物館因此而得名。參觀者在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也能體驗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四合院建築特色和地道的衚同文化。 

聚焦非遺傳播 

93號院博物館由一個四合院的跨院改造而成,整體佔地面積不過100多平米。據了解,這個小微網志物館的計劃醞釀于2013年底西城老舊街區進行騰退和重新規劃工作時。“鐵樹斜街一帶歷史文化氣息濃厚,旁邊坐落著梅蘭芳祖居和譚鑫培故居等文化遺産。”博物館館長藺熠介紹説,他們決定利用這間閒置的院落打造一座以非遺文化為主題的小微網志物館,以“盤活並帶動這些文化資源實現進一步的傳播”。 

2018年2月6日,93號院博物館非遺迎新廟會開幕式上京劇演員在演唱。


小微網志物館的概念起源於西方,博物館體量不大,但主題性強、運營靈活,更容易貼近觀眾和遊客。93號院博物館成功引入並實踐了這一理念,為非遺文化打造了一個難得的展示平臺,逐漸吸引和匯聚了越來越多的非遺技藝傳承人和愛好者,大家認為,能夠在繁忙都市中開闢出來一方天地感受傳統文化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8年來,93號院以幾乎每月一次的頻率共計舉辦主題展覽數十場,涵蓋北京非遺及民俗工藝的諸多門類,毛猴、兔爺、風箏、木雕、金漆鑲嵌等。除此之外,博物館還每週開設非遺文化講座和技藝體驗工坊,邀請百餘位非遺傳承人帶領周邊居民、中小學生和愛好者親手體驗製作過程,與非遺零距離接觸。 

藺熠介紹説,93號博物館秉承公益理念,自開館之日起一直免費對公眾開放,所有展覽無需購買門票,體驗工坊也只收取成本費。他説:“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非遺生存和發展的土壤變少了,離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遠。只有以公益的形式紮根社區、貼近民眾,才能讓非遺與民眾生活産生更緊密的聯結,才會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愛非遺文化,從而將其傳承下去。” 

93號院博物館也一直注重非遺文化的對外傳播。館內設置了中英雙語講解,除日常接待外國參觀者外,還設計了大柵欄-琉璃廠地區傳統文化之旅的路線,帶領外國朋友實地走訪京味兒老字號後再回到非遺工坊親手體驗,使他們記憶更深,興趣更濃。2018年6月,美國西肯塔基孔子學院的孩子們來北京遊學時,就把這裡作為重要的一站。2020年9月,93號院博物館還帶著京劇臉譜走進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駐華使館,帶外國朋友們感受中國非遺文化的魅力。 

播種非遺的種子 

隨著對非遺的了解和研究越來越深入,藺熠逐漸意識到,要使非遺技藝傳承下去,只停留在簡單的展示和體驗往往是不夠的。如果能讓更多的孩子深入了解非遺文化,同時有機會親身參與到創作中,激發長久的興趣,才能為非遺傳承和發展培養土壤,使非遺真正紮根、生長。由此,博物館開始了非遺文化與教育相結合的探索之路。

北京泥彩塑兔兒爺


在非遺技藝體驗工坊基礎上,93號院博物館研發了非遺探究式課程,讓孩子們能夠發掘更多非遺背後的故事。例如,看似簡單的一個風箏,背後蘊藏著豐富的知識,藺熠解釋道,除手工製作上的各種工藝技巧之外,風箏的結構還涉及物理、數學等科學原理,風箏的形狀和色彩設計蘊含著中式美學,清明時節放風箏等習俗又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探究式課程正是這樣通過一件件非遺工藝品,以小見大,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培養了他們跨學科的思維能力。 

2016年10月,93號院博物館與豐台區趙登禹學校合作共建的校園博物館“真趣園”正式揭牌。這裡由展示區和體驗區兩部分組成,不但有常設展覽,每年還會舉辦4次主題展覽,成為在北京甚至全國都具有標桿意義的校園主題博物館。 

2018年開始,藺熠與蒲公英中學鄭洪校長一起嘗試探索博物館與教育結合的深度和廣度。北京蒲公英中學是專為農民工子女創辦的純公益性平民學校,學生來自全國20多個省700多個村落,辦學17年來一直以“在教書中育人,在育人中改變世界”為已任。最近,在雙方的籌劃和推動下,“學校即博物館(School as Museum)”項目開始成型,蒲公英中學將把博物館的模式和思維引入學校教學體系、課程內容和空間設計等各個方面,使學校既成為一個可以對外展示的博物館,又是一個充滿藝術感的教育空間,實現教育、藝術和社會三個層面的深度融合。 

93號院博物館還對教育形式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推出了系列線上課程“文物星球”,聚焦大型博物館中極為豐富但又可能難以深入理解的文物資源,每期選取一件文物,從歷史、工藝、漢字文化等角度搭配中英雙語講解,受到孩子們的廣泛歡迎。 

共同做“活”中軸線 

如今,對老舊曆史街區的提升改造和産業升級已經成就了北京城許多建築文化遺産的華麗轉身,對位於北京中軸線核心區域的大柵欄-琉璃廠街區來説,打造小微網志物館集群是一個可行的模式。將閒置房産充分利用起來,裝入文化內核,形成含金量高、吸引力足、聚合性強的文化産業聚集區,逐漸實現整個區域的“活化”。93號院博物館正是小微網志物館集群概念的先行試點。 

2017年7月8日,中國外文局外籍員工在93號院博物館參加中國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在曹氏風箏傳承人張蕾(前排右四)的指導下,完成了傳統蝴蝶風箏作品的製作。


2016年,借鑒93號院博物館政府支援+民間投資成功的運營模式,鐵樹斜街上的另一家公益小微網志物館——老窯瓷博物館——也順利開館。這是北京首家專注老窯瓷學術研究、展覽展示、文化創新和收藏交流的主題性博物館,致力於將古陶瓷文化轉換成現代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讓文物在百姓文化生活中起來。除老窯瓷博物館外,近兩年,大柵欄街區的內聯升、瑞福祥等做傳統鞋帽服飾的中華老字號也開始進行改造升級,將門店內的展廳打造成小微網志物館,形成了經濟産業與傳統文化有效結合的發展模式。另外,附近的五道廟街區正在打造慢生活步行街、以前純民居的櫻桃衚同裏新開了手作咖啡工坊等等,整個大柵欄區域正在變得更有意思、更有生機。目前,北京中軸線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曾參與申遺相關調研工作的藺熠館長表示,遺産保護,關鍵是要將老城保護與有機更新相結合,在把文化遺産保護起來的同時,將其活化利用,從而服務於當下的大眾生活。 

小微網志物館集群項目正在逐步推進,藺熠坦言,不論是93號院,還是整個小微網志物館行業,仍然面臨著不少挑戰。除疫情帶來的影響外,更需要思考和探索的,是如何實現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這一方面是經濟上的可持續,更重要的則是小微網志物館要持續不斷地創造文化和社會價值。”藺熠説,如今,93號博物館正在探索未來更多的運營形式和發展方向,例如借助網路和新媒體平臺研發互動式課程等,同時他也希望能夠整合更多的非遺文化資源,帶動和聯合區域內的博物館集群,讓非遺和其他傳統文化“活”起來、“活”下去。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