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題:中國新聞獎評選改革:獎項設置與時俱進更趨優化
新華社記者白瀛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近日公佈了新修訂的《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將原有29個獎項優化為20個,其中基礎獎項14個,專門獎項6個。業內專家表示,本次改革是以全新的邏輯和系統的思維對獎項設置進行改革,既堅持了新聞作品分類的專業性,又體現了新聞工作的特殊性。
據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介紹,本次獎項設置改革的思路是:優化獎項結構,共設20個獎項,獎數為380個。設置基礎獎項,使之更具專業性和包容性,更廣泛覆蓋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群體;設置專門獎項,服務工作大局;強化基礎項、增加專門項、合併同類項、減少交叉項、取消不宜項。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周勇指出,經過31年的發展變化,中國新聞獎在獎項設置等方面積累了一些問題。一是現有獎項按報紙、廣播、電視、網路不同傳播介質分類設獎,不符合媒體發展實際。二是現有獎項既按媒體介質又按作品形態分類,形成獎項交叉,比如視頻直播既有電視直播,又有移動直播等。三是部分獎項難以從作品角度進行評價,有的獎項滯後媒體實踐。
“媒體融合快速發展帶來新聞作品形態多樣化,這種變化是由新媒體環境下傳播格局和內在邏輯的改變而形成的。本次中國新聞獎的改革就是從新聞專業和新聞工作實際出發,以全新的邏輯和系統的思維對獎項設置進行改革。與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要求相適配設置獎項,從長遠角度較好地解決了在原有獎項上‘打補丁’擴容的方式來滿足全媒體發展對獎項需求的情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新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利生説。
改革後,中國新聞獎設置消息、評論、通訊、新聞專題、新聞紀錄片、系列報道、新聞攝影、新聞漫畫、副刊作品、新聞訪談、新聞直播、新聞編排、新聞專欄、新聞業務研究14個基礎獎項;設置重大主題報道、國際傳播、典型報道、輿論監督報道、融合報道、應用創新6個專門獎項。
新華社研究院院長劉剛認為,本次改革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在涵蓋所有新聞作品體裁的基礎類獎項外,為重大主題報道、國際傳播、典型報道、輿論監督報道等設置專門類獎項,體現了中國新聞獎引領新聞實踐的權威性和導向性;二是適應媒介生態變化,突出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讓所有形態的新媒體産品都有評獎入口,對深化媒體融合發展必將産生積極影響;三是在獎項總量穩定前提下,通過結構性調整,增強獎項的包容性和公平性,並進一步向基層新聞工作者傾斜,將有力推動新聞戰線增強“四力”,不斷提升履職能力。
劉剛同時強調,本次改革的成果,最終有待評選結果來檢驗,以充分發揮優秀新聞作品引領示範作用,激發新聞采編工作熱情,不負偉大時代的期待。
“這次改革,順應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新要求,打破作品形態和傳播介質,使結構更合理,更廣泛覆蓋新聞工作者群體。對改革方案,新聞界各方面都贊同‘獎數保持穩定、優化獎項結構’的總體思路,按專業要求以體裁為主線設置基礎獎項,同時根據新聞宣傳工作需要以題材設置專門獎項,既堅持了新聞作品分類的專業性,又體現了新聞工作的特殊性。”人民日報協調部主任溫紅彥説。
本次改革也涉及了評選機制的變化:副部級以上領導幹部不參評,廳局級領導幹部非主創人員不參評;初評工作一律由記協和中央新聞單位組織,行政管理部門不再參與作品的報送;擴大評委庫,增加懂行專家,減少行政管理部門負責人;改革評選制度,增設評委實名打分環節。
陜西省記協主席薛保勤説,這些機制變化體現了評選向新聞工作前沿傾斜、進一步增強評選的專業性和客觀性、完善初評機制等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改革的初衷。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