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中國西北古民居在修舊如舊中煥發生機

發佈時間:2022-06-13 09:31:37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王紫軒 文靜 趙偉宏 | 責任編輯:姜一平

新華社蘭州6月12日電(王紫軒、文靜、趙偉宏)在歷史悠久的古院落裏喝一杯咖啡、在古色古香的巷道裏看非遺絕活、在近千年樹齡的古槐下消夏納涼……在甘肅省天水市修舊如舊的古民居中,人們愜意地感受著“歲月靜好”。

這是6月9日拍攝的天水古城夜景。新華社記者陳斌攝

“不破壞原貌,修舊如舊,古居才能韻味長留。”清麗古樸的“飛將軍”李廣故居一角,年過七旬的趙昌榮指著檐下一條精美的雕花拱墊板娓娓道來。板上,新補的明黃色木塊毫不違和地鑲在缺損處,與褪色原木相呼應。

圖為修繕後的“飛將軍”李廣故居垂花門。新華社記者文靜攝

趙昌榮是天水人,從小在古街巷裏穿行遊玩的他對家鄉的垂花門、小木樓情有獨鍾。為了留住屬於家鄉的獨特“品格”,他投身古建保護,一幹就是30多年。

甘肅省天水市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五城連珠”的格局裏散落著眾多明、清、民國時期的民居。然而,在數百年風雨侵蝕中,以土木結構為主的古民居漸漸變為墻傾頂陷、柱架糟朽的“危房”,無法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

為開展系統的保護修復工作,天水市決心對古民居“摸底”普查。2003年,趙昌榮等7人組成古民居調查組,歷經三個月的“問診把脈”,他們發現林立的高樓間潛藏著一大批“隱姓埋名”的珍貴遺存。

遊客在天水古城遊玩(6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陳斌攝

天水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心主任付建紅介紹,基於三次普查,天水確定了城區範圍內143處明清古民居。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逐步落實完善古民居建檔、升級、掛牌工作,及時修繕50多處瀕臨倒塌的古民居。

2018年,天水市啟動實施天水古城西關片區綜合保護與利用項目,用“騰籠換鳥”的方式將棚戶區改造與古居保護相結合,徵收房屋,統一修繕。退休的趙昌榮被返聘回來“復診開方”,把好修繕方案和施工圖的技術關。

“天水古民居既有北方建築的雄厚,又有南方建築的靈巧,尤以雕花見長。”趙昌榮説,亂改亂建不僅會破壞美感和價值,更會讓一脈相承的城市“肌理”面目全非。

為了更好地保留古民居群的韻味,修復工程遵循文物保護法中“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堅持原形制、原結構、原工藝、原材料,力求恢復原狀、最小干預。

“目前一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共修繕文物保護院落29處。除依託古民居打造文化展館外,我們還引進非遺文化作坊、特色餐飲等休閒業態。”天水古城遊客服務部副部長陳苗説,去年6月開城以來,這裡成了老少咸宜的“打卡地”,累計接待遊客200萬人次。

天水古城夜景。新華社記者陳斌攝

古城內的趙氏古宅一隅,羅莉正忙著接待前來用餐的客人。席間,披薩、義大利面等西式菜令客人食指大動。“在古樸幽雅的院落裏吃西餐,這種‘中西合璧’的體驗很受年輕人青睞。”羅莉説。在她看來,在古城內開西餐廳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趙昌榮吟誦著故居中的楹聯,沿古巷向前走去。兩旁,雕漆、竹編、泥人作坊與西餐館、咖啡廳錯雜排列,盡數掩映在古槐的綠色華蓋中。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