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寬文學道路展現文學力量(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新時代文學新氣象)
文學在千百年來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豐富的反映生活、表現生活的藝術手法,這套藝術手法可以跨媒介移植,構成綜合性藝術的基礎。
在當下文藝格局中,處於基礎性地位的文學蘊含著轉化創新的豐富可能,這就要求我們超越單純文本,以跨媒介的眼光理解文學,推動文學充分向其他藝術門類開放。
只有更為廣泛、更為深入地實現“跨界”與“破圈”,不斷求新求變、奮發作為,新時代文學才能保持引領風氣的活力,成為藝術創造和文化生産的基石。
電視劇《人世間》播出後,細心的觀眾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花絮:原著作者梁曉聲在劇中客串了一個角色。劇組以這種方式向作家本人致意。改編自梁曉聲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説,《人世間》全劇故事流暢,人物立體,情節豐富,情感動人,展現當代中國波瀾壯闊的時代進程,描繪平凡人生的不懈奮鬥與人情溫暖,播出後創下了近年來電視劇收視率新高。
這一現象並非《人世間》所獨有。上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深受觀眾喜愛的電視劇都改編自相應的文學作品,有的改編自《西遊記》《紅樓夢》《四世同堂》《圍城》等古代與現當代經典,有的改編自金庸武俠小説、二月河歷史小説等當代類型文學。近年來,《亮劍》《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等熱門電視劇也都是文學原著的二度轉化。電視劇之外,電影、話劇等領域也存在類似現象,比如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小説,話劇《長恨歌》改編自王安憶作品。文學改編現象是世界性的,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作為藝術創作的重要創意來源,不斷被改編成熱門劇集、電影大片、音樂劇、電子遊戲等。
進入數字時代,由於影像藝術的直觀、便捷、受眾廣泛,文學似乎不再居於媒介中心地位。但在文藝諸門類中,文學始終扮演著“母本”的角色。説文學是“母本”,主要是從文學和各藝術門類的關係出發,形象一點講,文學是文藝的“基礎設施”,為文藝發展提供基礎性支撐。
文學是文藝的“基礎設施”,起到廣泛支撐作用
文學作為文藝的“基礎設施”,是由深層原因決定的。首先,相較于其他媒介,我們認識世界、溝通交流更直接依賴於語言文字,語言文字的基礎性支撐著文學的基礎性。雖然電影中有鏡頭語言,舞臺上有肢體語言,但在創作和賞析時,我們仍然需要用語言文字“翻譯”鏡頭或舞蹈動作的內涵。我們也會用音樂、用色彩來交流,沉浸在一首名曲或一幅名畫營造的意境中,但這種“意會”的交流,常常也要借助“言傳”來解釋其中奧妙。文學語言並不是對世界的被動反映,而是以其生動性和創造性豐富著我們的感受與表達。“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讓我們眼前的風景變得生動;“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讓我們內心的情感更為細膩。這就是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價值所在,它支撐和豐富著我們對生活的感知。
各藝術門類都有獨特的形式傳統,也都在取長補短、互相學習。文學在千百年來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豐富的反映生活、表現生活的藝術手法,這套藝術手法可以跨媒介移植,構成綜合性藝術的基礎。比如很多影視作品被認為“有文學性”,就是因為它們在影像敘事中綜合運用了多種文學手法。當代影視對文學創作手法的借鑒吸收不勝枚舉,導演張藝謀就曾表示:“我們研究中國當代電影,首先要研究中國當代文學。”不限于影視領域,在近年來流行的脫口秀中,有較好文學功底的演員也經常在表演中運用文學手法,收到良好效果。
文學還是一門獨特的想像藝術,和音樂、繪畫等藝術門類相比,其突出的特點在於,文學想像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更密切,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更廣泛。文學對時代生活的反映並不是機械式錶現,而是借助文學想像的力量,提煉現實、穿透現實,以小見大、以具體見總體,通過無數生動的現實細節反映時代的整體氣象。講好中國故事一直是文學的重要課題,不僅是“講述”,而且要“講好”,這就考驗文學為中國故事立心、為中國精神賦形的本領。
通過跨界融合、破圈傳播,開拓延伸文學價值
在當下文藝格局中,處於基礎性地位的文學蘊含著轉化創新的豐富可能,這就要求我們超越單純文本,以跨媒介的眼光理解文學,推動文學充分向其他藝術門類開放。
向其他藝術門類開放,不意味著文學要放棄自身特性,恰恰相反,文學更要強化相較于其他藝術的優勢。無論何時,一代人的生活與情感,一個民族的奮鬥與信仰,都離不開文學的記錄與書寫。在數字時代,文學力量與文學之美不能缺失。通過文學領會世界的廣闊與心靈的幽微,這一需求不僅依然存在,而且依然強烈。
文學在保持並強化自身藝術特點的基礎上,要通過跨界融合、破圈傳播,不斷開拓延伸文學價值。“跨界融合”主要指文學的生産方式,“跨界”旨在打破文學界限,探索文學新樣式,重視文學和其他文藝形態的聯通發展。比如文學與影視跨界融合,作家不能滿足於按照慣有方式寫故事,或者只是為影視編劇提供一些基本的故事素材和人物形象,而是應該深入理解當代讀者的情感特點和審美需求,找到與之契合的藝術形式,在寫作時考慮到與各藝術門類的衍生轉化。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80歲時感慨:“我們將不得不努力讓自己去適應那個充滿光影的銀幕和冰冷的機器。一種新形式的寫作將不可避免。”當下一些文學作品已然考慮到影視文化特點,有的青年作家以分鏡練習開啟寫作嘗試,以分鏡頭方式架構故事,小説場景匹配影視景別,讀起來有鮮活的畫面感。又如,面對更熟悉電子交互藝術的年輕讀者,文學如何克服傳統線性敘事的封閉性?如何借鑒交互敘事手段,強化讀者在文學世界中的沉浸體驗?這將促使文學界深入思考藝術手法的創新。總之,文學與各藝術門類的深度融合,有助於將文學的創造力轉化為文藝和文化的創造力。
“破圈傳播”主要指文學的傳播方式,“破圈”旨在打破文學圈的自我迴圈,重視文學作品在網路視聽等平臺上的傳播,探索文學新業態。面對新技術條件下的讀者,文學的傳播形態要應時而變。比如作家、評論家進駐網路視聽平臺,以音頻主播、視頻博主的方式和讀者溝通。今年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學作品首發式,從線下轉到線上,從參與人數有限的研討會轉到更為開放的網上直播間,為作品帶來新的傳播可能。同樣,伴隨創意寫作專業在大學校園裏的興起,文學創作與大學教育相互助益。作家、評論家通過創意寫作工作坊、駐校作家、系列講座、兼職授課等方式,傳播文學觀念,拉近了與年輕讀者的距離。
文學承擔基礎性重任,同時不斷衍生轉化,開拓延伸自身價值,歸根到底是為了服務人民。人民是文學事業的根基所在。作為“基礎設施”的文學,不像交通、水利等生産生活設施那樣直接可見,但它在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中無處不在。只有紮根人民,表現人民,新時代文學才能實現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只有更為廣泛、更為深入地實現“跨界”與“破圈”,不斷求新求變、奮發作為,新時代文學才能保持引領風氣的活力,成為藝術創造和文化生産的基石。新時代新征程,文學將在與其他媒介、其他藝術形式的交融交匯、互聯互通中,進一步拓寬道路、展現力量。
(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製圖:趙偲汝
新時代新征程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歷史方位。進入新時代,文學在投身時代、書寫人民的過程中表現出新特點新氣象,為豐富文化生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拓展著新空間新可能。本欄目即日起推出“新時代文學新氣象”系列文章,從中提煉有益啟示,推動新時代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編 者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