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潘魯生 | 以特色求發展:設計院校“雙一流”建設探索與實踐

發佈時間:2022-06-14 08:37:20 | 來源:藝術教育雜誌 | 作者:潘魯生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以特色求發展:設計院校“雙一流”建設探索與實踐

潘魯生

內容摘要:在國家政策和有關部門的指導下,“雙一流”建設歷經6年多的發展,已經步入新階段。在此時期內,全國教育大會、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等先後召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對高等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工作做出了新的部署。在新政策的指導下,高校面臨新的任務,即如何真正躋身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對此,文章以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為例,從設計學學科以特色求發展入手,在“雙一流”建設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

關鍵詞:設計院校;“雙一流”;設計學專業;學科發展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雙一流”)作為新時代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引領性和標誌性工程,已進入首輪結束而第二輪開始實施的新階段。自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關於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國發〔2015〕64號)發佈揭開了“雙一流”建設的序幕開始,到2022年2月9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公佈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教研函〔2022〕1號)發佈,“雙一流”建設已推進實施6年有餘。當前,“雙一流”建設面臨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如何堅守中國特色,融入發展大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相關學科領域躋身世界一流,是“雙一流”建設面臨的首要任務。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設計學學科全面深化認識,在新政策指引下,“著力解決‘雙一流’建設中仍然存在的高層次創新人才供給能力不足、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不夠精準、資源配置亟待優化等問題”①,將設計學學科建設不斷推向前進。

一、基於“雙一流”建設現狀確立設計學發展定位

在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中,中央美術學院和同濟大學的設計學入圍。由於清華大學可自行公佈建設學科,同時鋻於其設計學的影響力,被列入國家“雙一流”建設的可能性很大。這三所高校同第一輪“雙一流”建設名單相同,可知其在第一輪建設期間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績。在山東省層面,根據《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財政廳關於印發山東省高等學校高水準學科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魯教高發〔2020〕1號),山東省確定了102個“高水準學科”建設項目,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設計學名列其中,且位居第一層級的“高峰學科”建設學科。學校設計學在“十三五”期間是山東省一流學科培育建設學科,可見學校設計學近年來建設成績突出。

相對於其他獨立建制的專業藝術院校,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突出設計學科專業優勢,各學科方向對接服務國家戰略和文化創意産業及設計製造業發展;相對於綜合大學的設計教學與研究,學校更強調藝術、人文基礎上的創意與設計實踐。對標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作為全國唯一一所以設計學為主體的獨立建設的公辦本科院校,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將堅持設計學強化建設和優先發展,以國家“雙一流”建設為導向,全面對標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在學科專業與研究方向,人才師資與硬體資源,理論研究、實踐應用與産業發展,傳統根性與當代活化等方面實現有機的跨界融合,使本學科在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弘揚中華優秀手工藝文化、促進高等設計教育內涵發展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全力打造設計學高峰,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於“一流學科”建設體系的學校設計學建設基礎

設計學科自1973年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建校之始即設立,1996年成為山東省“九五”重點建設學科,2005年被批准為省“十五”重點強化建設學科,2006年成為省“十一五”重點建設學科,2008年獲批山東省本學科唯一的“泰山學者”崗位,2011年成為省“十二五”特色重點建設學科,2018年獲批省一流學科培育建設學科。2020年獲評山東省高等教育高水準學科“高峰學科”,是全省藝術學門類下唯一的高水準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設計學等級為B,是省內藝術學門類最高檔。在上海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本學科2017至2021年穩居全國前十,區間位居全國前6%,2021年更是位居入全國同類學科第五位。本學科專業方向設置齊全,獲評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的設計類專業數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經過多年建設與發展,學校構建了完善的教學科研平臺,形成了完備的服務文化創意産業培養體系。學校擁有國家“十三五”産教融合發展工程規劃項目、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平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傳統手工藝研究基地、山東省文化創意産業和智慧製造設計創新創業共同體、山東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山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等11個省級平臺。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産、工藝美術和民藝學研究,城鎮化進程中民族傳統美術現狀與發展研究,中華傳統造物藝術體系與設計文獻研究,新時代中國工藝美術發展策略研究,設計創新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分別在2014、2019、2020、2021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招標項目立項;教師作品《鑄夢》《合禮之器——大漆飲食具》分別榮獲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中國美術獎”金獎、銅獎,實現山東設計類金獎零的突破;著作《中國民藝館》《美在鄉村》實現多語種版權輸出。參與“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手藝農村”“中國民間工藝整合”等重大工程。學校以設計學為主體力量積極參加社會服務,多次承擔或參與完成重大藝術創意設計任務,參與、承辦或主持完成了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總體創意設計、上海世博會山東館設計、南韓麗水世博會山東活動周、哈薩克阿斯塔納世博會中國館山東活動周、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國慶招待會和成果展覽設計、第十三屆全國美展藝術設計作品展設計、山東區域發展戰略主題展等重點設計項目,對接服務新舊動能轉換成果亮相上海進博會國際舞臺,積極助推打造“山東手造”文化創意品牌和産業新動能。設計學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服務品牌,踐行“為人民而設計”的使命,組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創作”“疫情防控主題創作”“建黨百年主題創作”,凝聚思想共識,引領文化風尚,提升美育精神。

三、推進設計學“雙一流”高品質建設的路徑

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刻認識國家政策要求,以高品質發展為主題,緊緊圍繞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總體戰略部署,積極構建結構合理、優勢明顯、特色突出、協調發展的設計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應用體系,全面提升設計學建設的環境、條件和能力。

(一)立足“四新”建設語境,拓展完善交叉融合的設計學學科體系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就頒給了物理學家,獎勵他們解決了生物學問題,直接反映了交叉研究的重要價值與意義。”②當前,學科交叉的意義已形成共識,而以跨界、創新為特點的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為設計學的改革與發展帶來了歷史新機遇。在“四新”語境下,設計學要結合新的教育理念與實踐進行提質增效,積極探索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發展的新路徑,推動設計教育高品質發展。首先,在文化衝突與文化融合併存的當代,設計學要與新文科相結合,積極關注理論、實踐和功能問題,營造良好的美育環境,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以優秀的創意設計和藝術展示服務國家文化建設。其次,在大數據、雲計算時代,設計學要和新工科結合,“採取‘藝工結合’的特色發展思路,以取‘工’之所長以補‘藝’之短”③,推動設計創意、技術、市場與産業的有機結合,豐富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技巧,積極服務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再次,在鄉村振興、傳統工藝振興的背景下,設計學要和新農科相結合,挖掘鄉村的文化、産品、手藝等資源並加以創新利用,提升科學研究的活躍度,加強鄉村文化和産業建設,助力美麗中國建設。最後,積極建設“新設計學”。學科交叉融合是設計學的內在屬性,在2021年版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徵求意見稿)》中,設計學被列入交叉學科門類④。設計學兼具工學和藝術學的雙重屬性,要借鑒新工科、新文科、新農科建設經驗,突破藝術學的藩籬,推進設計學與經濟類、管理類、輕工類、紡織類、機械類、材料類、電腦類、工程類學科的跨界交叉、嫁接移植,追求設計藝術的多元化和共生互動,打造交叉融合的新學科體系,實現跨學科的合作賦能與聚力突破,提升社會系統設計能力。

近年來,在産業結構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學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速度加快,設計學要強化開放思維和融合思維,在注重既有內涵、外延的基礎上守正創新,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社會重大創新需求為導向進行前沿性探索。作為具有突出應用性的設計學,更要積極回應新技術、新需求和新國情,致力於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學校設計學將在尊重、繼承、強化傳統特色和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凝練和優化現有的傳統民間工藝轉化與應用研究、設計歷史與理論研究、商業設計與文化創意産業研究、數字藝術與影視動漫産業研究、智慧製造與工業設計研究等學科方向,同時結合社會需求努力建設美麗鄉村設計、民間文藝學、時尚設計、城市設計與理論、設計文化與政策等研究方向,促進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融合,加快知識整合和資源流動,全面服務生産、生態、生活等各個領域,實現設計學學科體系的擴容。在促進設計學各學科方向協調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學校在民藝學、藝術人類學、圖像學和工藝美術領域的獨特優勢,形成品牌,提升核心競爭力。

打造以設計學為主導的和諧發展的學科生態。面向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主戰場,遵循“優化結構、突出重點、交叉滲透、適應社會”的基本原則,加強學科交叉、融合,注重學科互補,凝練學科特色。進一步加強學科體系建設和學科佈局優化,強化學科建設的系統性、深度協調性,促進設計學與美術學、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以及工學、管理學、文學等門類下的相關學科協調、互動發展,形成“以設計學為主導、美術學為基礎、藝術學理論及相關學科為支撐、工藝美術為特色”的結構合理的學科專業群,營造良好學科生態,將學校建設成為一所特色更加鮮明、優勢更加突出、學科更加綜合的大學。

(二)立足傳承與發展中華傳統造型與造物觀念,打造具有特色的設計學學術體系

1.根植中華文化沃土,提升設計學的話語表達能力

設計不只是工具的設計,更是人類思想、智慧的承載和容納,是民族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進一步堅定和深化。“傳統文化資源既是國家文化創新的精神基因,也是國家文化主權保障發展的基石。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如何設計轉化是一個重要命題,應該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從現代生活中把握需求,使設計有生活基礎,有文化根基。”⑤設計學要紮根中國大地,汲取中國古典設計理論研究的精華,闡釋、拓展中華優秀傳統藝術的內涵,緊扣中國實際和時代精神,注重中國藝術精神的梳理、挖掘與構建,深挖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良基因,在繼承、吸收和融合中實現中華優秀民族文化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立中國特色的藝術理論體系、實踐體系和評價體系,推出體現中國文化底蘊的重大藝術理論成果和精品力作,助力傳統文化復興,建設文化強國。

2.擴大學科的國際影響力

在交往速度加快、交往資訊增大的當代,“雙一流”建設必須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坐標係,與世界最高水準的學校同臺競技。要關注國際設計發展前沿,及時洞悉和適應設計領域的變化,積極尋求與國外設計類高校進行合作辦學,促進中外設計交流互鑒,吸納不同民族的文明成果,加強優質設計資源共用。充分發揮學校作為國際藝術、設計及媒體院校聯盟(CUMULUS)成員的優勢,爭取承辦國際學術會議或展覽,積極參與國際重大設計議題研究,探索中國設計的時尚表達與國際傳播範式,使我國的設計發展融入到國際大潮之中,提升參與國際設計教育規則標準制定的話語權,提升中國設計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提高文化軟實力。

3.強化設計學科的特色

立足山東省深厚的文化資源和豐富的傳統工藝資源,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將傳統工藝美術、民間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工藝的研究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突出辦學特色,積極構建符合學校實際和地方特色的中國傳統造物文化傳承體系、中國傳統造型藝術傳承體系,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理論滋養和能量並注入新活力,探索實現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資源轉化的有效途徑,搭建傳統與當代、民族與世界貫通的橋梁,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結合,使本學科成為先進設計思想和手工藝文化的重要源泉。學校將立足民藝學特色和工藝圖形、圖案、圖像研究,開展中華傳統經典紋飾研究和以傳統工藝為重點的課題攻關,取用傳統文化藝術中的典型符號、紋樣圖案、造型色彩、工藝技法、物料材質、民俗寓意等,使設計與當下的物品功能、視覺形象、空間構造相融合,用傳統文化元素賦能設計的本土化表達,打造中華傳統工藝的“山東手造”重要品牌,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展示中華造型造物之魅力。

(三)精準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拓展設計學應用體系

設計創新是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也是推動經濟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設計如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時代的重要命題。要切實把握宏觀經濟佈局、文化藝術發展、高等教育分類發展、資訊技術革新、社會民生需求、區域經濟文化發展對設計教育的新需求,堅持設計長遠可持續發展觀,為人民而設計,為生活而設計,努力用藝術設計的形式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目標。學校將堅持“立足山東,面向全國,走向世界”辦學定位,始終堅持服務國家戰略、服務民生和經濟文化強省建設,辦人民滿意的高水準藝術與設計大學。

1.深化“政産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

強化為國家和區域經濟文化發展服務的意識,加強與行業産業、區域發展的對接聯動,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建立設計成果孵化、完整産業轉化機制和平臺,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的協同共用,把社會資源轉化為學校發展資源和育人資源,形成更具活力的學科發展環境。深化與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的合作,通過政府引導、地方企業需求、研發團隊的有機結合,大力促進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把科研成果和學科優勢轉化為生産力,積極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做出貢獻。將學科專業特色、專家團隊、經典案例等進行品牌化運營及宣傳,提升學科社會知名度,積極拓寬社會服務領域。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將深入推進校地産教融合發展,創新産教融合方式,依託地方特色産業,加強濟南“文創設計與智慧製造産業基地”、青島“電影、時尚産業與海洋科技産教融合項目基地”、淄博“陶琉産業融合創新項目基地”建設,積極申報青島“設計産業學院”等省級現代産業學院。

2.服務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

把握好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導向,圍繞國家和山東省重大戰略需求,聚焦關鍵領域和前沿問題,找準現實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探索建立以重大問題為導向組建學科團隊的機制,以設計創新引領産業轉型升級,高效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文化“兩創”、美麗中國建設、鄉村振興、傳統工藝振興、中國製造2025、新舊動能轉換、海洋強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品質發展等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推動設計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滿足産業需求。要立足國家政策、學科前沿和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從宏觀上研究設計與藝術、科學、技術、社會、經濟、文化、生態、倫理的關係,發揮設計的整合攻堅和創新驅動作用,建立學科、專業、産業、行業協調發展機制,在改善民生、協調解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全局問題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3.培養社會急需的創新型應用設計人才

人才培養的品質是檢驗“雙一流”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設計學要面向社會、經濟和文化藝術發展以及行業、職業、崗位需求,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和民生急需,研究中國現實問題,積極開展定制課堂、項目教學,實現端對端、實對實的産教深度融合,實施“卓越設計人才養成計劃”,推進創新創業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將理論研究、藝術設計和實踐創新有機結合,構建科學合理的設計教育的創新與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學生批判思維、創新素養和實踐應用能力,不斷為社會輸出高品質設計人才。

結語

設計學對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和創新力提升至關重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至關重要,對鄉村振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至關重要,而且在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設計因此在文化、科技、經濟、生態和民生等不同要素作用下形成了鮮明特點,體現為:國家形象中設計彰顯的時代精神、國貨國潮中文化的賦能作用、數字經濟中創意研發機制的全面轉變、智慧製造中科技的加持助推作用、生態回歸趨勢下持續探索的環保主題,以及圍繞一系列民生熱點形成的具體生活優化方案等”⑥。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設計學科將從被動“改變”到主動“應變”“求變”,瞄準世界一流,立足中華傳統造物文脈,堅守工匠精神,突出以民族民間文化為基礎的文化體系、以創意設計為核心的創新體系及以産業為核心的經濟體系的有效對接,積極構建科學與藝術、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本土與世界、學校與社會相得益彰、持續發展的學科生態,充分激發設計學內生動力和活力,使特色更優、優勢更強,培養一流人才,産出一流成果,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更好地服務國家和山東省文化創意産業發展需要。同時,學校也將充分認識將設計學建成“世界一流學科”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遵循“雙一流”建設“穩中求進,進中求特,特中求優,優中求強,強變一流”⑦的一般規律,著眼長遠發展,聚焦內涵建設,扎紮實實做好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社會服務等各項工作,切實把設計學建成基礎堅實、底蘊深厚、發展潛力大、走得穩、走得實、走得遠的一流學科。

註釋:

①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2022-01-2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2/14/content_5673489.

②李寧,黃俊平,黃海軍.交叉融合相生共贏——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建設模式探索[J].大學與學科,2021(4):108-120.

③董佔軍.新工科背景下設計學學科專業建設問題[J].創意與設計,2020(5):77-81.

④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對《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及其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的函[Z].2021-12-10.

⑤潘魯生.設計服務民生[J].美術研究,2018(5):111-116.

⑥潘魯生,殷波.2021設計:文化凝聚與國計民生的內生動力[J].中國文藝評論,2022(2):27-37.

⑦杜玉波.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的路徑選擇[N].光明日報,2021-12-27.

作者簡介:潘魯生(1962-),男,山東曹縣人,藝術學博士,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藝術學、設計學、民藝學等。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