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話劇陜軍”來了,又“土”又好看!話劇舞臺颳起“西北風”

發佈時間:2022-06-15 08:54:20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作者:蔡馨逸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在我國的文化版圖中,有一塊土地以厚重的歷史文化孕育出現實主義人文關懷和創作傳統,誕生了《創業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文學佳作,以及《老井》《紅高粱》等影視作品,那就是陜西。

近年來,繼“文學陜軍”和“影視陜軍”之後,“話劇陜軍”成為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白鹿原》走遍全國74個城市演出430余場,吸引觀眾超過60萬;《麻醉師》《柳青》連續兩屆斬獲文華大獎;《主角》“未演先火”,首演前全國巡演已預售97場;《路遙》入選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推薦的“在‘講話’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藝作品榜單”……

在用作品與市場對話中,陜西話劇形成了獨特的氣質。它總有些“土”:陜西話、黃土高原、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在舞臺上流轉變換;但又“土”得厚實、精彩:鄉音中透著鄉情,黃土累積成文化意蘊,小人物身上雕刻出時代風骨。

文學土壤孕育出話劇之花

“可是我要唱、我要唱!我一聽到秦腔的樂聲,我就渾身顫抖、血脈沸騰,熱淚盈眶!這是八百里秦川的樂聲……是我們千千萬萬普通老百姓靈魂中生命吶喊的聲音……我要唱!我要在這新時代的好時光裏,為我的父老鄉親唱!”臺上,主角憶秦娥將半生跌宕化作深情道白。台下,掌聲響起,直至落幕經久不息。

近日,陜西人民藝術劇院創排的話劇《主角》結束了在西安的演出,即將前往全國21個城市開啟巡演。

《主角》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陜西作家陳彥的同名小説,講述了憶秦娥從一個放羊娃到秦腔名伶的人生軌跡,伴隨展開秦腔劇種的傳承變遷和複雜世相的宏闊畫卷。

從60余萬字的小説,到3個多小時話劇,話劇《主角》的創作並不輕鬆。

話劇與戲曲兩種藝術形式怎麼跨界融合?小説裏近半個世紀的沉浮際遇如何取捨濃縮?演出與生活的戲中戲怎樣穿插銜接?從2019年3月拿到《主角》的話劇改編權,這些問題就擺在了主創團隊面前。

三年來,主創團隊11次組織專家研討,多次到陜西三原、涇陽、眉縣的“戲窩子”體驗采風。

編劇曹路生9易其稿,用《楊排風》《白蛇傳》《遊西湖》《狐仙劫》等秦腔劇目串起憶秦娥的藝術成長與命運變遷,形成戲曲與話劇的互文。導演胡宗琪用一把不變的紅椅子和54個場景的變化,實現戲曲舞臺與生活場景的跳進跳出——憶秦娥每每坐上椅子、穿上戲服都意味人生際遇的轉變,將秦腔名伶的人生與戲曲緊密交織。

為了詮釋好秦腔演員的身段氣質,演員們從壓腿、踢腿、跑圓場、靠山膀、倒立等學習戲曲基本功。憶秦娥的扮演者劉李優優説,在踩胯、劈叉時幾乎所有演員都疼得掉過眼淚,只有體會過秦腔演員吃過的苦,才能了解他們的感受。

舞美、燈光、服裝、道具、音響……每一個環節都在精益求精,合力呈現一部對得起觀眾的舞臺作品。在首演之後,根據專家和觀眾的建議,主創又對演出呈現進行多次提升。

“如果文學是樹,話劇《主角》則是精心打造的傢具。”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説,“陜西人藝給予我們一個文學劇院的形象,在文學中汲取選題,來建立劇目,紮根、植根于這片沃土,演老百姓的事,演人民生活。”

《主角》並不是陜西人藝首次將茅獎作品搬上話劇舞臺。當2014年陜西人藝決定排演大戲時,陜西文學便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白鹿原》是陜西文學的高峰,有極高的文學性和藝術性,地域特徵濃厚,作為陜西的院團,將這樣一部作品搬上舞臺,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榮幸。”陜西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李宣説,從2015年底首演至今,《白鹿原》走遍全國74個城市演出430余場,吸引觀眾超過60萬。

三年後,陜西人藝再次從文學中尋找靈感,推出話劇《平凡的世界》,目前已演出超過246場,觀眾超過30萬。

在李宣看來,陜西文學為話劇提供了豐厚的創作土壤,從《白鹿原》到《主角》,陜西人藝用舞臺藝術重塑文學精神內核,從“文學陜軍”邁向“話劇陜軍”。

近年來,陜西的話劇工作者以紮實的藝術創作推出“茅獎三部曲”、《麻醉師》《柳青》《長安第二碗》《路遙》等作品,兩度斬獲文華獎,多次獲得“五個一工程”獎,活躍在戲劇節和巡演舞臺。

紮根現實講述大時代

舞臺上,雪花漫天飛舞、黃河奔流不息,黃河號子時而鏗鏘嘹亮,陜北説書時而悲切曲折。光影變幻、樂曲流轉間,觀眾們仿佛置身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黃土高原,跟隨演員一起經歷著名作家路遙追求文學理想的一生。

5月23日,西安話劇院創排的話劇《路遙》在西安新城劇場上演。《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週年之際,話劇《路遙》入選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推薦的“在‘講話’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藝作品榜單”。

話劇《路遙》由著名作家、劇作家唐棟執筆,著名導演傅勇凡執導,以作家路遙為主人公,生動刻畫路遙生活中的困頓與煩惱,以及他文學創作的追求、曲折與成功,著力還原這位耿直敦厚、熱愛人民、癡迷文學的作家。

在話劇中,面對各種文學思潮衝擊,路遙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寫出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接連遭遇退稿,被評論界批評“過於陳舊”。是追趕潮流,還是堅守初心?他清醒而堅定地回答:“文學,如果不能成為當代社會的呼吸,不能傳達普通人的苦難和焦慮,那它就不配成為文學!”

發端于悠久的人文歷史傳統,延續了延安時期紅色文藝的基因,陜西文藝凝結出一種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和藝術範式,它不僅存在於文學中,也彰顯在話劇舞臺上。

西安話劇院的前身是成立於1953年的西北人民話劇團,是新中國成立後西北地區第一個話劇表演專業團體。

西安話劇院院長任雪迎説,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延水長》《艱難時事》,到近年來在全國巡演的《麻醉師》《柳青》《長安第二碗》《路遙》,西安話劇院充分挖掘運用陜西地域元素,注重描摹小人物的生活變遷,展現時代發展變化,講好百姓故事,抒發時代共鳴。

在《柳青》中,柳青和皇甫村村民的日常交往演繹的是新中國農村運動的轟轟烈烈;在《長安第二碗》中,一家葫蘆頭泡饃館的人間煙火濃縮了40年的改革巨變;在《紅箭紅箭》中,秦嶺深處的軍工科研人員在愛情與事業的抉擇、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中扛起國家使命……

“寫時代必須塑造人。”任雪迎説,塑造好人要熟悉生活,才能真正表現出人物的言行。

柳青從一個帶有一些“洋味”的知識分子,轉變為一個與鄉親們心連心的“莊稼人”的過程,精準地體現在“圪蹴”這個泥土氣息濃厚的動作上。“圪蹴”是陜西關中方言“蹲”,也是關中農民習以為常的動作。柳青的扮演者林波説,“圪蹴”是專門設計的動作,它代表柳青把縣委副書記的官架子放下,從動作行為到內心感受都去貼近農民。

在《路遙》的舞臺上,面對生活拮據,路遙動過為老闆寫傳記賺錢的心思;《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後,聽到批評的聲音,他極其苦悶……猶豫徘徊過後,他再次鼓起勁來,回歸文學初心。“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路遙,看到他的內心衝突,看到一位作家終生的勞績和使命。”評論家肖雲儒説。

面向市場改革創新不止步

如今西安話劇院已經走過69個年頭。前身是成立於1948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文藝工作團的陜西人藝即將迎來74歲生日。這兩個伴隨共和國成長的文藝院團,見證、參與了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

在西安市建西街163號陜西人藝的辦公樓後,有一個能容納200多位觀眾的小劇場。它建成于2011年,是當時西安第一家話劇專業觀演環境的小劇場,也是陜西人藝面向市場求發展的起點。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電影、電視、流行音樂等新興娛樂方式的衝擊下,話劇日漸式微。為了激發文藝院團活力,2009年,國家開始對國有文藝院團“事轉企”改制。不少院團在變革帶來的動蕩中開啟了複雜且艱辛的探索。

2012年,李宣擔任院長時,陜西人藝已經連續7年沒排演大戲,日常在崗的員工只有12人,賬面餘額1萬多元。怎麼讓劇院活下去成了擺在她面前的頭等大事。

“劇目是立院之本,該做的就是排戲。”李宣説。在無編劇、無演員、無觀眾的情況下,李宣和其他八個職工組成了“劇目股東會”,自掏腰包、自編自導自演了陜西人藝的第一部小劇場話劇《慾望酒吧》。為了宣傳話劇、考察市場,“股東們”創作之餘到西安市各個人流密集的地方發宣傳單,邀請觀眾走進劇院,聊一聊他們對話劇的看法。

從第一場演出只有一個觀眾,到連演36場場場爆滿,《慾望酒吧》不但實現盈利,更讓陜西人藝看到回歸主業,走向市場的曙光。2013年,他們趁熱打鐵連排13部小劇場話劇,通過一個又一個劇目,摸索管理機制,儲備藝術人才。同時,陜西人藝邀請西北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團隊,對員工薪酬福利進行了企業化改革,用目標責任制配合績效薪酬體系激發出員工創作演出的積極性。

同一時期,西安話劇院也在摸索現代化文化企業改革。“萬變不離其宗,劇目品質就是生命線。”任雪迎説,“在確定選題後,我們把項目負責制落實到劇目的創作、演出、宣發、文創全流程,為排好劇、闖市場打牢基礎。”

在堅守與變革中,陜西話劇院團迎來了新的機遇。

隨著人們文化娛樂生活豐富和消費能力提升,話劇以獨一無二的現場感和藝術張力俘獲眾多觀眾的心,走進劇院重新成為潮流。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佈《2021全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話劇演出總場次1.61萬場,票房收入達到23.89億元,消費主力是18至39歲的年輕人,其中“95後”“00後”消費者佔比呈逐年上升趨勢。

比起單純欣賞演出,年輕的話劇觀眾們更追求體驗感和獲得感。

為了滿足觀眾新期待,讓劇目可觀看、可互動、可分享,劇院在舞臺外下的功夫並不比舞臺上少:演出前,配合購票電商平臺推出宣傳海報和文字介紹,在劇院大廳擺放海報展板、宣傳冊和文創産品營造打卡拍照的氛圍,演出後,發佈高清劇照、組織簽售和觀眾見面會活動,瀏覽社交媒體收集觀眾反饋……

“隨著市場發展,院團從創排劇目、運營推廣、版權保護、周邊開發多點發力,打通話劇産業鏈上的每一環。這是話劇院團現代化管理水準的提升,也是我國話劇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李宣説。(記者蔡馨逸)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