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南京1934文化産業園成“網紅打卡地”

發佈時間:2022-06-13 17:04:11 | 來源:江南時報 | 作者:張姣姣 | 責任編輯:蘇向東

這裡有“開往未來”的時光列車,有“變廢為寶”的變形金剛,有紅窗青瓦的古老洋房,還有訴説金陵文化的名人長廊……曾經被人們遺忘的一片角落,如今已成為巾幗創業基地、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以及亞洲微電影基地、南京市工業旅遊區,成了不少人嚮往的“網紅打卡點”。這裡就是位於南京江北新區的“中國化工的搖籃”——1934文化産業園區。

南京1934文化産業園是全國首批工業遺址“永利铔廠”舊址,也是未來江北新區發展的重要轉型區。永利铔廠由民族企業家范旭東先生於1934年創立,被稱為“遠東第一大廠”,是中國的第一袋化肥、第一台高壓容器等誕生地。自2018年起,這片16萬平方米的土地,開始探索工業文明轉型與發展之路,過去的老工業基地也逐漸演變為文化創意園區。

園區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江北新區目前首個老工業基地打造轉型而來的文化産業園,我們以‘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旅遊’的方式為産業定位,以70%的文化産業輔以30%的商業為産業分佈,以民族企業家范旭東愛國主義精神和工業文明傳承為主線,以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際研學旅遊基地和工業文化旅遊區為目標,實現由製造業向服務、旅遊、文化等第三産業轉型。”

文化産業園的整體分佈是園中園結構,除了主體的工業影視産業園,還有文創園、雙碳園、廣告園、科技園、直播園、商業配套等業態。整個園區分為四大主題功能區——綜合服務區、工業文化體驗區、工業遺存展示區、科普文化體驗區,並打造了十大網紅打卡點。

走進園區大門,便可以看到道路兩側的工業文明長廊,它講述著大廠的“前世今生”和“工業記憶”。1934年,“中國民族化工業之父”范旭東先生和化工專家侯德榜帶領永利團隊,在大廠這片土地上書寫了一段中國化工史上的傳奇篇章。他們創立的永利铔廠,開啟了中國化學工業的新紀元,並帶動了六合卸甲甸一帶的發展,“大廠”這個地名也是因“遠東第一大廠”的名號而沿用至今。放眼望去,這短短70米的廊道,在參天梧桐的掩映下,讓人仿佛進入了時空隧道,每一段文字、每一幅照片,都在訴説著腳下這片土地曾經的歷史。

廢舊的儀錶、損壞的齒輪、生銹的管道,這些被時代淘汰下來的機器零部件,在此處獲得了新的生命。廢舊金屬與文化創意相結合,工業文化內涵再次得到延續。在工業文化體驗區,一個用上千個廢棄零件、輪胎等組合而成的大型“變形金剛”引人矚目,它是産業園設計團隊回收利用廢棄工業品,再經過改裝、重組、加工和出新製作而來。這個重生的“變形金剛”也成為1934文化産業園的另一張名片。

不遠處是1934號時光列車,它代表著1934文化産業園的形象和美好願景——“從心出發,開往未來”。這裡也是許多著名影視作品的取景地,例如《我不是藥神》《少年班》《人民的財産》等。對面是互邦影視基地,遊客可以現場體驗電影誕生的全過程。道路兩側高高的梧桐樹,一到夏天全是鬱鬱蔥蔥的景象,如電影一般有畫面感。值得一提的是,《我不是藥神》最後的場景就是在兩側都是梧桐樹的西廠門拍攝完成。“我們匯聚一切與影視文化相關的産業,並打造靈動而充滿人文氣息的空間。我們的初衷便是打破影視文化發展的邊界,努力成為在國內極具代表性的影視文化全週期産業平臺聚集地,為影視文化産業帶來全新的驅動模式。”園區負責人説道。

1934歷史文化街區留有不少上世紀的深刻印記。這裡有南京市文保單位——永利铔廠時期建造的36幢小洋房。斑駁的墻面,古老的樓房,如今依然保存完好。“我們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保護性開發利用這片工業遺存,現在已有不少被改造成了小有格調的咖啡館和茶餐廳。還有1934科普博物館、古董博物館、87年的內燃機車、臥鋪綠皮車、健身步道等,不僅有網紅街道的小清新氣質,還夾雜著幾分工業小鎮獨特的歷史感。”街區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龐然聳立著的鋼鐵熔爐和大煙囪,構成了這片長江邊上土地的小鎮文明,也構成了一代代大廠人的童年記憶。

“發展文化産業,增強文化自信,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未來,我們將不斷努力,打造一個不一樣的1934文化産業園,讓遊客體驗到獨具魅力的文化之旅。”園區負責人説道。

(見習記者張姣姣)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