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潘魯生:數字化為傳統文化打開新時空

發佈時間:2022-03-10 09:10:28 | 來源:央視網 | 作者:朱春燕潘聰彭俊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央視網消息(記者 朱春燕 潘聰 彭俊):2022年年初,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經濟轉向深化應用、規範發展、普惠共用的新階段。

如何理解數字經濟?數字經濟的發展將會帶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如何讓數字經濟更好地為我們的美好生活服務?

2022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央視網特別策劃《對話·數字經濟》系列報道,與代表、委員對話,請他們從不同角度,談談對數字經濟發展的解讀和分析。

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我們民族理解和表達真善美的習慣和經驗。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潘魯生表示,數字化為傳統文化賦予了新時空,數字化條件下,傳統文化在更好地被傳承和發展。

浩如煙海的民間文學和民間文藝以數字化的方式被保存、傳承,傳統文化元素以數字化的表達,呈現在世界面前。

潘魯生表示,數字經濟下,消費者也是新産品的“合夥人”,國風國潮的興盛,曹縣漢服的風靡,都蘊含著傳統文化數字化升級的“密碼”。

央視網記者:數字化和傳統文化,如何理解二者的不同與聯繫?數字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意味著什麼?

潘魯生:首先,數字化的技術也直接服務和促進了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播。舉個例子,我們民間文藝有采風的傳統,歷史上,《詩經》中的《國風》就來自對民間詩歌的收集整理;近幾十年來,廣大民間文藝工作者又對浩如煙海的民間文學進行了大規模的收集和整理;數字化條件下,我們有機會把這一系列數字化的文獻成果進一步研究、編纂和出版,成為《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和《中國民間工藝整合》,促進民間文學和民間工藝的系統化留存和普及、傳播。這也是我們新時代民間文藝的重大工程。

第二,數字生産力的發展,深刻作用於我們的生産和生活。

舉個例子,傳統工業時代,生産者要通過大量的“廣告轟炸”來促進消費者的認知,帶動銷售。

數字經濟時代,消費者的需求,實時以數據的形式反饋給生産者,消費者本身就是新産品的“合夥人”。

從這個意義上説,在數字經濟形勢下,國貨國風國潮的興盛,説明瞭在設計者、生産者、消費者共同發力的過程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崛起,這是在公眾普遍需要、廣泛共鳴基礎上的傳承與創新。

所以,數字化是科學技術,是資訊傳播、接受和反饋的路徑,是生産和消費的組織方式,承擔著技術手段的角色;

傳統文化是文化藝術,是幾千年來,我們民族理解和表達真善美的習慣和經驗,具有內容內涵的意義。

二者結合,賦予數字化以文化的底蘊,也使傳統文化更容易融入當代生活。應該説,使優秀傳統文化在生活中傳承和發展,就是最好的保護。

央視網記者:倍受好評的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是一次用數字科技表達傳統文化的盛宴,您是冬奧開幕式視效設計團隊的專家顧問,在您看來,此視效創作有哪些啟示?

潘魯生: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的視效設計,是數字科技和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這種結合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中國文化精神、美學精神與數字科技的結合。一片雪花的浪漫,二十四節氣的中國傳統時間觀,運動員入場時地面投射的中國門、中國窗的空間觀,等等,這一些意象、智慧和精神,借助數字技術實現了完美表達。

二是中國符號、中國意象、中國境界與數字科技的結合。比如,反覆出現的中國結,交織聯結、相互聯通,就是以一種具象的形態詮釋了世界的關係。

三是中國的文化觀、世界觀與數字科技的結合。我們的冬奧開幕式,是中國人民敞開胸懷的一種表達,是一起向未來的一種展望,這種開闊的視野和胸懷通過新的科技語言,實現了很好地的詮釋。

由此啟示我們,文化的發展就像一條大河,奔涌不息,充滿活力。我們的取用傳承,要帶著一種發展的眼光,要把握最深的精神實質,要勇於以創新的技術語言去表達和呈現,越是這樣,越歷久彌新,帶來共鳴。

央視網記者:您是山東曹縣人,我們知道曹縣就是傳統産業數字化升級的一個典型案例,您認為曹縣經驗的“密碼”是什麼?

潘魯生:我的家鄉曹縣,是歷史文化的名城,也是今天的“網紅縣”。古老的家鄉抓住了時尚的潮流,勇於接受和運用新技術、新傳媒、新理念,去開展行銷、帶動生産,在數字經濟中,闖出了一條路。

我想,曹縣經驗從根本上説,就是我們千千萬萬城鎮鄉村如何面對自己的歷史文化基礎和數字經濟機遇的經驗。其中,有相通之處,也有需要因地制宜分析和把握的內容。

以漢服産業為例,曹縣的漢服生産銷售已達到相當規模,而漢服的興起主要是年輕一代在網上掀起的熱潮,曹縣漢服要發展勢必借力網路文化和網路經濟。如果關起門來搞生産,不與年輕一代的時尚浪潮實施互動,勢必錯失機遇。

數字經濟以真實的、實時的大數據告訴我們消費者需要什麼、喜好什麼,我們的縣域生産,我們全國數千個淘寶村,都在於,在自身資源和市場之間建立了聯繫。這也是我國數字經濟為縣域、為鄉村帶來的活力和驅動力。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