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行業資訊

心理中國論壇|體育如何助力心理健康教育?這些策略幫助學生實現“身心相融”

發佈時間:2024-06-25 09:56:33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曾嫻

原標題:《身心相融:體育助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以身心健康為突破點強化“五育”並舉。身心和諧、育體與育心融合充分體現了以體育人的本質特徵。如何遵循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規律開展育體教育,充分發揮體育與健康課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議題。

一、體育與自我意識發展的關係

蔡元培先生説“完全人格,首在體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格的形成、發展中,自我意識起著調節、監控和矯正的作用。可見,促進自我意識發展是健全人格的落腳點。

自我意識也稱自我,作為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個體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願望,具有目的性和能動性等特點。兒童在與環境相互交往過程中逐漸形成自我意識,具體表現在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三種形式上,而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由此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育體與育心融合得以實現。

二、體育助力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依託

(一)根據學生特點構建體育課程

自我意識不僅包括對自己及其狀態的認識、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的認識,還包括對自己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認識。因此,體育課程本身不僅要作為強身健體的載體,還需要凸顯健全人格的特質,要開發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體育課程。

構建趣味性體育課程。童年趣味最是真,有趣的課程內容會提升運動興趣的品質。如體驗移動性技能“追逐跑”的具體內容和方法,可以利用相關器材創編趣味田徑技能學練課程,刺激學生産生探究、參與“追逐跑”的心理傾向,形成促進身心健康的內驅力。 

構建融合性體育課程。新課標提出“關注體育與健康教育內容、體能與技能、學練與比賽、體育與其他相關學科等方面的有機融合”。通過融合性課程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評價,自覺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通過開展“大豐收”為主題的體育與勞動實踐課程,促進學生發展協調性、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等體能,培養自覺勞動、吃苦耐勞和責任擔當等意識。

構建生活化體育課程。在眾多的運動項目或健康知識中,能夠讓學生心生喜愛的,肯定符合學生身心規律,同時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關聯。設計健康教育課程需要根據不同水準段學生的認知水準,結合生活實際設置健康知識,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健康與安全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態度,形成積極的自我管理意識。

(二)資訊化賦能體育課程新樣態

資訊時代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應當體現時代特徵。例如,構建線上線下立體化參與的體育課,將線上游戲與線下活動相結合,通過多維度、多形式的參與方式,讓每一個學生獲得更加豐富和立體的運動體驗。通過舉辦線上線下聯動的活動讓學生了解體育運動的資訊和動態,同時也可以不受空間和場地的約束。研究表明,校外體育鍛鍊水準越高,自信水準越高;體育鍛鍊能力越高,其自尊心越強,自信水準越高。開發線上線下立體化體育與健康課程,是資訊化賦能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體育運動形式,它通過多維度、多形式、多夥伴的參與方式,讓學生獲得更加豐富和立體的體育運動參與,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

(三)打破體育課程的時空限制

在“雙減”背景下,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了更廣闊的時空,也勢必為學生的身心發展帶來有利的影響。如課間10分鐘體育遊戲課程(有的地方稱為“窗外10分鐘體育時空”),把課間10分鐘還給孩子,通過設計易操作、趣味性強的課間遊戲及活動,讓學生隨時隨地動起來,身心得到放鬆。有的學校把校園分區域設計成不同的活動空間,每班選出項目練習的監督員,開展自由練習區和擂臺賽。較寬敞的教室門前或者教學樓前由組長帶領進行單人或雙人小遊戲;在空曠的場地上畫出跳格子、跳房子運動區域,由各班安全監督員分時間段參與練習;有的學校還在操場周邊設置AI“魔鏡”鍛鍊,數字化賦能課間10分鐘,學生留下自己的運動足跡,同時還能精準找到同伴進行挑戰,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永不服輸、敢於挑戰的精神。這是一項長線化的操作意義很強的體育新時空課程,其實更是順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體育回歸課程。思想開拓未來路徑,心中有體育,就會時時有體育,時時能育心。

三、體育助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 

幾乎所有的體育項目都或多或少需要堅持到底、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德,也或多或少關聯著快樂、友愛、樂觀等情感意識,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其在全面實施“五育”並舉中的重要價值。“完全人格,首在體育”,可見其對於發掘兒童心理髮展潛能的學科地位。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自我意識的“最近發展區”界定在“兒童現有的獨立解決問題的水準”和“通過成人或更有經驗的同伴的幫助而能達到的潛在的發展水準”之間的區域,這也是體育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理想效應。因此,體育教學應採取合適的策略,為學生提供帶有一定難度的體育學習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誘發其自我意識潛能,從而推動“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提升自我認識:創設多種情境,學會自我評價

開展“認識我自己”主題活動。自我認識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況的認識,是自我意識的認知成分。自我概念和自我評價是自我認識中最主要的方面。可設置不同的場景,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如“照鏡子”,説説自己的身體外表(生理自我);模擬“遇到禮貌讓行的人,我會怎麼做”情境,就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評價,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情感上的支援,提升自我認識。作為課堂的延伸,可以讓學生和家長一起互動,引導家長積極努力為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評價提供最有效的社會支援。

交流某一課程內容的學習感受。例如,交流“青蛙跳荷葉”情境中的身體表現、心理感受,發現能夠成為大家榜樣的閃光點,引導學生對自我價值的評價,産生積極的快樂情緒,同時感染同伴,被同伴所接納、認可,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昇華自我認識。

針對不良心理的個別化自評。提升自我認識同樣不宜一刀切,發現學生産生悲哀、沮喪、焦慮等消極情緒時,需要及時干預。例如,在“助跑幾步,在踏跳區起跳”學練過程中,教師設置“不固定起跳點”“較大踏跳區”“上板踏跳”三個不同區域的踏跳區,讓學生自由選擇練習踏跳。學生小明挑戰難度系數較大的“上板踏跳”,屢試屢敗,他把失敗歸於自身的原因,流露出明顯的低落情緒。教師此時可創設“小明挑戰賽”情境,由易到難,讓小明打破自己的紀錄,從而自我認識:我是一個不輕易放棄的人!

(二)加強自我體驗:營造常賽氛圍,品味突破自尊

在“參賽”中感受自我。賽場如戰場,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自我。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運動的魅力就是讓參與者獲得充分的情感體驗。體育教師在心理學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學習需求。投身賽場,在真實的情境中PK,可以喚醒多種情感成分。例如,設計多輪足球繞桿跑比賽,不僅鍛鍊了基本球感和盤帶能力,還包含豐富的自我體驗,幫助學生以賽促練,在點滴進步中獲得成就感,不斷提升自我效能感,從而建立自尊與自信,與技能掌握相輔相成。

在“觀賽”中體驗共情。新課標對“觀賽與評價”提出了量的要求,諸如“每學期通過現場、網路或電視觀看不少於8次乒乓球比賽”等。這是提升學生自我意識的大好時機,如佈置觀看“中國女排1981年世界盃奪冠賽”,可以設計思考題: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場面,這個場面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等,引導學生感受“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從中獲得“為國爭光”“為集體榮譽而戰”的自豪感,産生“我也要這樣”“我也能這樣”的自信。

在“評賽”中昇華自我。觀看比賽不應該“一看了之”“為看而看”,而需要有“觀後感”反饋,不管是課堂交流還是與家人分享,要讓學生養成“沉浸式觀賽”的習慣,提升評賽的品質層次,更好地昇華自我意識。值得一提的是,體育獨特的育心效應,無論採取什麼樣的策略,都是面向未來的人格教育,因此需要適當組織評價一些應對比賽失利的案例,引導學生感悟“贏得很勇敢、輸得有尊嚴”,從另一個層面昇華自尊。

(三)引導自我調控:搭建活動支架,勤練責任分擔

反覆體驗“從心所欲不逾矩”。“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是體育健康行為目標之一,需要體育教師根據教學實際進行具體落實,回答好“在什麼情境中、做什麼和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的問題。事實上,自製力差的人往往對自己的情感和行為都缺乏控制能力,易受暗示、缺乏主見,凡事都難以堅持到底,尤其需要關注其自我意識的最近發展區。教師可以搭建遵守比賽規則的教學支架,如組織“障礙跑比賽”,發現學生搶跑後取消名次,自然地引導學生經歷進一步的自我克制、自我教育,不再“犯規”。還可以組織“自定規則”的“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比賽,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責任,促進學生自我調控。

在真實的困境中學會調節情緒。體育項目的挑戰性順應著學生的好勝心,這是體育引導自我調控的優勢。例如,合作跳長繩,掌握邊跳邊撤的時機、保持避免碰撞的安全空間等,考驗著學生在現實場景中的自我調節意識。針對畏懼或莽撞的學生,體育教師的引導方法也需要因人而異,要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係,讓學生在舒服的環境互動中順利抵達最近發展區,關心學生的情緒狀態;用同伴示範、幽默糾錯、角色互換等方式直面並解決問題。

“下放責任”發展自主探索意識。體育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自主練習、身心合一、身隨心動的自我調控狀態有利於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並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新課標背景下,自我教育是高階發展目標,同時也是時代賦予學生的自我責任。因此,體育教師要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臺,給予學生主動練習、自我控制的機會和動力,“我的身體我做主”,下放責任,發展自我教育的能力。例如,在課堂的整理與放鬆環節,改變教師示範學生模倣的放鬆活動傳統,讓學生根據自身放鬆要求創編並領做整理活動,“我的放鬆我承擔”,以此正向遷移到家庭日常鍛鍊中,讓主動的自我調節意識助力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

(《人民教育》作者:曾嫻 單位:江蘇省宜興市悲鴻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