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行業資訊

心理中國論壇丨如何通過心理健康教育 塑造大學生的穩定自我與未來

發佈時間:2024-06-25 09:25:52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王利霞

大學生在歷經青春期後逐步對自我角色、價值觀和目標進行了深入探索,達到相對穩定的自我認知狀態。在高校時期,大學生面臨諸多挑戰。基於自我同一性視角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學生形成穩定的自我同一性,並且滿足其內在需求,為其提供多元知識,全面提高其心理健康水準。

一、基於自我同一性視角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意義

(一)有利於促進學生自我認知

從自我同一性視角出發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學生自我認知和接納能力。大學生在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過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能對自己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和人格特徵等有較為清晰的認知。同時,教師對大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其認識到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從而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自我接納心態,幫助學生學習和生活中樹立起自信心、自尊心,增強其應付各種壓力和挫折的能力,從而促進個體全面發展。

(二)有利於提高學生心理韌性和應變能力

在自我同一性視角下,教師對大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心理韌性及應對能力。大學生活充滿各種各樣的挑戰與壓力,如學習壓力、人際關係問題以及將來事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學生能掌握科學的情緒調節與問題處理技能,進而提升其面對困境與緊張的能力。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提高其在逆境面前的心理韌性,從而在種種困難面前始終保持身心健康。

(三)有利於促進社會適應和人際關係的發展

教師基於自我同一性視角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其更好地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高校是大學生從家庭到社會的過渡時期,教師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進一步支援大學生更好地了解和適應自己所處的社會角色,從而培養更多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團隊精神的大學生。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學生學會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與溝通,還能促使其建立並保持良好的人際互動,幫助大學生在大學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為其今後的工作和社會生活奠定良好基礎,從而強化其社會化程度。

二、基於自我同一性視角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多元環境,促進自我探索

在自我同一性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注重創造多樣化的情境,以利於個體探究與自我認知的形成。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時期和成年以後對自己角色、價值觀、目標等不斷探尋而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自我認同狀態,自我同一性理論認為個體需基於多種角色、多種情景才能發現最適合自己的個性與價值取向,創造多元化的環境為大學生提供大量的經驗機遇,能使其在多元化的背景下進行自我探究,加深對自身興趣、能力、價值觀的認知,並最終建立起穩固的自我同一性。

除專業科目教學外,我們還可開設了藝術、體育、創業、心理學等多種選修科目,支援學生有機會接觸並體驗各個領域,從而更好地發掘學生多興趣與潛力。同時,教師可以開設心理劇創作與演出等課程,讓學生用話劇來進行自我表達,提高自己的認知和情感表達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我們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學科領域的科研及社會實踐活動,從而開闊學生眼界,促使其在實踐中檢驗自身能力與興趣。經實踐表明,在跨領域的環境保護計劃活動中,能讓學生從環境科學、社會學、管理學等不同的視角去思考與解決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價值與利益。此外,學校組織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等專題研討會及研討會活動,邀請心理學方面的專家、成功的校友分享其個人探索與成長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舉辦“生涯規劃與個人角色認知”專題講座,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在不同人生道路上所經歷的自我身份、人生價值的實現目標。當然,在學校裏還可建立各種各樣的體驗空間,如冥想教室、美術創作室、體育康復中心等,讓學生可以隨意運用這些體驗空間,從而自由地去探究、去創造,釋放自己的情感,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情緒,加強自我同一性。

(二)加強同伴互助,促進情感交流

在自我同一性視角下,同伴互相幫助能為學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援,促使學生在交往中反思和了解自我。自我同一性理論認為,個人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需不斷對自己的認知進行修正。在同齡人反饋與支援下,使學生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與接納,進而增強其自我認同。與此同時,同伴互相幫助可以提供安全、無評判的環境,使其在遇到壓力、迷茫的情況下可以向其求助,減輕學生的孤獨感和心理壓力,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學校和教師挑選了一些優秀的學長學姐,讓他們成為大學生的“朋輩導師”,對學弟學妹進行引導與支援。教師定期組織“一對一”或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引導學生儘快適應校園生活,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並在交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感情與自我認識。在開學之初,學校可舉辦迎新及研討會,讓朋輩導師與新同學建立初步的接觸,並基於一系列定期的溝通及活動,為新生提供持續的支援與幫助。同時,教學中我們組織了小組心理諮詢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壓力控制小組活動。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交流感受,互相提出意見,促進感情溝通與自省,從而驅動學生了解並調適自己的情感與行為。此外,我們還可充分發揮了社會媒介與學校平臺作用,建立線上同伴支援網,以促進學生間相互溝通與互相幫助。當然,教師還可設立“心靈驛站”等網上社區,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分享各自的經驗,讓其能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得到幫助,並定期舉辦網上講座及研討活動,邀請心理學者及高年級學生進行交流。當然,教師還可定期舉行以增進感情溝通為主的聯誼活動,為學生提供寬鬆開放的學習環境,確保其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對彼此的理解,並建立起良好的感情紐帶,以此來加強學生之間的情感聯結,以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開展個體諮詢,關注內在需求

個體諮詢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方法,自我同一性是人在不斷地探索、交往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穩定的自我認知狀態。個體心理資源能為學生提供安全的私人空間,使其能在心理諮詢師指導下更好地探究自己的內心需求,從而驅動其身心健康發展。

在實踐中,我們建立了專業的心理諮詢中心,並配備專職輔導員,對學生進行專業輔導。諮詢中心要保障學生的隱私權及人身安全,讓學生能在互信的氛圍下暢所欲言。學校還定期開展了常規的心理篩查活動,確定有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學生,為其提供個體輔導的機會。篩查可以採用問卷、面談等形式,使輔導員能夠更好地理解被試的心理狀況及需求,如每個學期的開學、期末,都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檢測,並對其進行干預。教師針對學生的特殊狀況與需求,為其量身定做一套私人輔導計劃。輔導員可藉由與學生初步訪談,了解學員的背景、問題及目的,進而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方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克服困難,達到個人成長的目的。教師針對有學習壓力的大學生,可為其提供科學的學習方案,並對其進行時間管理與方式的調節。針對有情感問題的大學生,則可採用角色扮演、情景倣真等方法,提高其交際能力。當然,教師還可以學校為單位,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宣教,提高知識水準和接受度。同時,教師利用舉辦講座、研討會、宣傳畫等方式,加強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消除大學生在心理諮詢中存在的一些誤區,如學校可以定期請心理專家進行“心理健康與自我認同”專題講座,讓學生了解心理輔導的意義、意義,並鼓勵其積極主動地去求助,推動自我認同的發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準,將來的學業與生活打下堅實心理基礎。

高校大學生正處於自我同一性發展的重要時期,面臨人際關係、職業選擇和學習壓力等方面的挑戰,心理健康問題日漸突出。為此,高校教師就需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為其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援,從多個層面幫助學生形成穩定的自我同一性,以促進其未來健康!(光明網 作者:王利霞 石家莊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