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問答

心理問答|兒子對北大學霸“哥哥”敬而遠之,我該怎麼辦?

發佈時間:2024-06-20 11:01:1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阿達麗

Q:朋友的兒子在北大讀書,他加了我家15歲兒子的微信,主動提出可隨時輔導,週末也經常來家裏吃飯。兒子一開始勉強跟人家學,但很快就開始抵觸,不回人家微信,人家來家裏他跑出去躲。我快愁死了,該如何讓他願意跟學霸學習呢?

A:孩子10歲以後,父母就無法違背他的意願,強迫他做一些事尤其是學習方面的事情了,更別提孩子已經15歲。家長的這點兒小心思,孩子早已看透,剛開始能勉強配合,也算給父母面子。

妄圖對15歲的孩子使用“榜樣激勵法”,這是父母“如意算盤”會失敗的根本原因。

榜樣的影響力是分年齡階段的。

幼兒期是孩子品行形成的“他律”階段,榜樣的力量能發揮到最大的時期,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是3~8歲的年齡段。3歲後的孩子主要通過模倣來學習,這時,身邊的小朋友、大人都會成為他們模倣的對象;進入小學後,孩子的自我意識飛速發展,他們會開始模倣自己喜歡、欣賞和嚮往的人,比如同學、明星或某領域知名人物的一舉一動;8歲以後,孩子開始逐漸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更會用批判的眼光去審視自己的榜樣,這時,榜樣的影響力開始下降;到了十五六歲,青少年的自我逐漸豐滿,開始變得自信乃至自大,不再認可榜樣和他人眼中優秀的人,甚至會對他們不屑一顧。

對青春期的孩子,更適合的是潛移默化的引導,而非父母如此赤裸裸的“司馬昭之心”。與其讓北大哥哥去和他談學習,不如讓他們自然接觸、聊天,除了學習之外,什麼都聊,先産生交往。在輕鬆自然的交往過程中,也許哥哥某一句無心的話、某一次尷尬的經歷,都會成為孩子被碰觸、被激發的契機。正如馬卡連柯所説,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顆成為好孩子的心。

(阿達麗 兒童心理專家 婚姻與家庭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