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醫生,你在哪? 高校心理專業熱背後的“冷思考”
發佈時間:2024-05-11 14:33:23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王蔚“喜訊!我校新增應用心理學本科專業!”“清華大學成立心理與認知科學系”“上海交大官宣:成立新學院!當下很急需”……近期,有關我國高校紛紛增設心理專業的消息一個接一個發佈。
當下很急需,一方面是高校對開設心理專業的急迫,另一方面是社會對心理專業緊缺人才的急盼——心理醫生,你在哪?
政策支援強勢專業
今年4月初,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正式亮相,該學院在學科佈局方面將重點聚焦臨床與健康心理學、腦與認知科學、管理與社會心理學三大方向。學院將聯合校內相關院係設立如“心理學+人工智慧”等複合型人才培養項目,協同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等,共同培養具有紮實專業基礎、良好人文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心理學人才。
4月中旬,清華大學舉行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成立大會。該係提出要通過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加強意識起源、智慧本質等基礎研究,構建和完善心理健康理論體系,積極服務健康中國建設。
三年前,中國科學院大學宣佈新增心理學專業,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承辦,是一個以科學研究、心理學研究為主的專業,只招收理科生。
在我國,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心理學科歷來是傳統“強勢”專業。如今,上海交大、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國內最頂尖的高校也相繼開設心理學科院係,反映出當下對心理學科緊缺型人才的急迫需求。上海開放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伊曉婷説:“進入工業化社會以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場景迅速遠離,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給人類的心理帶來了多重挑戰。國家現在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出臺了一系列支援心理學發展的政策,高校紛紛新增心理學專業,恰是對相關政策的呼應。另外,心理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學科,與醫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都有緊密的聯繫,高水準大學開設心理學專業,可以促進學科交叉,推動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應用。”
學成就業道路寬廣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我國心理諮詢行業發展迅猛,年市場規模接近500億元,且呈逐年增長態勢。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精神科醫師約3.34萬人,但心理治療師只有約6000人,社會上能夠提供專業心理諮詢服務的心理諮詢師不到3萬人。按世界衛生組織每千人擁有一個心理諮詢師的建議,目前我國的心理諮詢師需求量約在130萬名以上。由此也反映出當下我國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嚴重不足。
由高校心理專業培養的畢業生就業前景還是十分寬廣的。他們大致的去向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臨床心理學科畢業的,大多能獲得醫師執業證,他們的崗位基本上是在各級醫院的心理門診坐診,且有“處方權”;二是進入大中小學擔任心理學科教師,並負責學校師生的心理健康諮詢工作;三是在社區或有關單位從事與心理諮詢相關的社會工作;四是自己創業開設心理諮詢機構。
開在靈石路上的曉霆心理諮詢機構最近成了網紅,因為在整個工作樓面裏養了九隻貓,供前來諮詢的市民擼貓。從事二十多年心理諮詢工作的王曉霆對這樣的“動物療愈”十分有信心。她説:“你看,我們給這些貓安置了‘大別墅’,但有時也會‘放養’,它們會往各個諮詢室跑。市民在與小動物的親近過程中獲得了心理的滿足。從我們的日常諮詢來看,現在主動去尋求心理援助的,並沒有固定的人群可以區分。好比軀體疾病,一歲到一百歲都會生病,其實心理疾病也是如此。但是,人們對心理問題的認知差異是很大的,有的人是要等到自己的家人出現了比較強烈的軀體反應或社會功能受損時,才意識到要帶他們去看心理門診了。”
專業介入緩解“心病”
圖説:心達心理諮詢服務社諮詢師(左)與求助者溝通 採訪對象供圖
心理健康服務崗位人員出現巨大的缺口。於是,一批長年活動在基層社區的志願者成為心理援助的重要力量,他們也是安撫百姓情緒的“第一哨兵”。
上海市靜安心達心理諮詢服務社曾遇到過這樣一位求助者。人到中年的李先生原在外企工作,年薪很高,但最近失業了,礙于面子又不願降薪工作,成天把自己關在家裏,抑鬱、失落、苦悶各種負面情緒一起堆積在心頭。他的妻子以前是全職太太,現在不得不出去打工,每天早出晚歸累得不行,有時回家後還會嘲諷他幾句,這又讓李先生産生強烈的自責和自卑心理,甚至萌生離婚的念頭。諮詢過程中,諮詢師陳建萍努力引導他從現實層面看待當前失業的困境,啟發他認識到做一份收入沒有之前高的工作可能不怎麼有面子,但如果一直沒有收入是不是更沒面子?還引導他做好未來生活的展望,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狀態,應當從聚焦于目前的困難中抽離出來,多看看人生的機遇,努力重新獲得生活的力量。
心達社的諮詢師劉鳳也成功緩解了一位趙姓中年婦女的心理危機。這位趙女士和丈夫都是高學歷,但在家庭生活中卻矛盾不斷,起因便是她愛嘮叨,特別看不慣讀高中的女兒懶懶散散,時常對女兒破口大罵,但丈夫卻在一旁要麼只顧玩手機,要麼充當老好人。每當看到這種情形,趙女士説自己簡直要崩潰。劉鳳採用認知行為療法,幫助趙女士梳理她的想法、情緒與行為模式,調整不恰當的認知,同時教趙女士做一些放鬆訓練和技巧,引導她自我關愛、自我悅納。通過多次諮詢,趙女士緊繃的心逐漸放鬆了下來。
陳建萍説,目前出現心理困境的人群在向各個年齡段蔓延,青少年、中年人乃至老年人中的不少人都會在一定時期、在一定誘因下産生心理偏差。照理説,老年人應該對人生看得比較透徹,但有些老人在喪偶、獨居或與子女産生矛盾、與孫輩疏遠後,心情會十分苦悶,性格也會變得很怪僻。這樣,及時的心理諮詢介入會很好地緩解他們的“心病”,但這又需要專業的心理諮詢,需要用專業的手段、專業的力量去幫助受困者。
專業人才缺口較大
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時,國內一家教育與就業諮詢機構曾將應用心理學與繪畫、歷史學、化學、法學等列入當年本科招生的“紅牌專業”,認為這些專業的就業趨於萎縮。但僅僅過去四年,高校心理專業呈現“火熱”的跡象,畢業生供不應求已成事實。但在這股熱潮背後,更需要一些“冷思考”,特別是從這個專業畢業的年輕人一定要把位子擺正,用武之地是在基層、在社區、在校園、在養老機構。
以學校為例,現在每年的畢業生招聘,心理教師的需求量相當大。去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中小學校要結合相關課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等職業學校按規定開足思想政治課“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模組學時,高等職業學校按規定將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列為公共基礎必修或限定選修課。這份行動計劃還要求,高校按師生比例不低於1:4000配備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且每校至少配備2名。中小學每校至少配備1名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鼓勵配備具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然而,現在很多大中小學都存在著缺少專職心理教師的困難。
有業內人士表示,當下心理專業畢業生已經從“就業難度大”轉變為“工作難度高”。“很多居民在遇到嚴重家庭暴力、孩子産生極端心理偏差、老人做出自殘等嚴重心理危機時,往往不知道找誰求助,一般是在社區幹部安排下,才介紹我們前往做專業的危機干預。”陳建萍説,這也是目前社區心理援助工作者與心理危機求助者供需之間的矛盾所在。另一方面,我國自2017年起停止了國家心理諮詢師資格認定,很多有熱情、願意從事社區心理服務的年輕人希望加入這個隊伍,卻又面臨著缺乏專業學習的窘境。因此,大量補充高校心理專業“科班”畢業生從事社區心理援助工作,就顯得十分迫切了。
高校心理專業在“擴招”後,將來他們從事對口工作時還要做好一個思想準備,那就是心理諮詢工作必然面臨的“時間天花板”與“空間天花板”問題。王曉霆説,所謂“時間天花板”就是時間成本,一個專業諮詢師一週“一對一”的當面諮詢時間最多20個小時,完了還要寫諮詢報告,碰到青少年個案,有時還要與學校、家長反覆溝通,這也要花大量的時間。所謂“空間天花板”就是線下諮詢的物理空間是很私密的,當然,現在可以利用網路來拓展諮詢的空間,用直播方式普及心理學知識,或為特定人群提供集體諮詢。對一個成熟的心理諮詢師來説,線上與線下的工作都應該得心應手。
【記者手記】
心理問題要檢測,但別貼標簽
一方面是專業心理諮詢師大量缺失,另一方面是相當數量的人對專業心理援助心存芥蒂,原因是怕一旦接受心理治療,別人會不會對自己“另眼相待”?
稱孩子是“書獃子”“多動症”“有網癮”,稱年輕人“啃老”“享樂”“不上進”,稱中年男人“油膩”、中年婦女“吼媽”,還有把行動緩慢的老人稱為“老年癡呆”等等。很多不同年齡的人仿佛都生活在一個個“標簽”裏,如果再戴上一頂“心理不正常”的帽子,他們的生活之路將愈發艱難。
對此,上海開放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伊曉婷説,尋求積極的心理干預後,“戴不戴帽子”本身不是什麼問題,如何正確看待心理援助才是問題。心理諮詢是有實際幫助效果的行為,因為只有更好地、更真實地、更全面地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促進健康。心理諮詢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學習有效的應對策略,促進自身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全面發展。比如,通過專業的心理諮詢,家長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還可以學習如何更好地與孩子溝通,如何支援和引導孩子順利成長。
希望心理諮詢能夠融入日常生活,在社會層面被普遍接受,並且能提供廣泛、便捷的服務,越來越做到個性化服務。(新民晚報 記者王蔚)
國家衛健委:成立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工作組(附全文)2024-05-11
心理公開課丨關注PTSD:撫平突發事件後的心傷2024-05-11
如何面對創傷性記憶?——情緒性記憶的定向遺忘2024-05-11
多地開設“中高考心理減壓門診”,家長、孩子都能看2024-05-10
心理聊吧|當代年輕人,垮還是不垮?2024-05-10
《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陜西省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印發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