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熱點觀察

心理聊吧|當代年輕人,垮還是不垮?

發佈時間:2024-05-10 14:37:17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姜天聖

“80後是垮掉的一代”“90後是垮掉的一代”“00後是垮掉的一代”……幾十年來,對年輕人的批評就像擊鼓傳花一般,從70後一直傳到了10後。在網際網路上,關於新一代年輕人是否會垮掉的爭議也年復一年的存在,那麼問題來了,所謂“垮掉的一代”真的會垮掉嗎?當然不會。

為什麼老一輩常説 xx後是垮掉的一代

為什麼老一輩人常説“××後是垮掉的一代”?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英國心理學會特許諮詢心理學家陳志林告訴記者,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每代人之間認知與觀念的差異,本質是一種偏見,這種偏見並非“國內特色”。事實上最早提出“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是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其詞本意是指一個文學流派,而之後這個詞被用於批評二戰後追求個性的美國年輕人,後來又傳到了國內,從70後到10後,這個詞一直尾隨著當代年輕人。

“隨著社會進步,每一代人的生活都不一樣,例如現在年輕人在家做飯少了,點外賣多了,在老一輩人眼裏是年輕人懶散了,但老一輩們可能沒有發現年輕人把省下來的時間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了;現在年輕人經常對著螢幕,老一輩或許認為是沉迷于網路,但殊不知,用網際網路查閱資料效率比傳統方式快上很多。”

陳志林表示,人們常常習慣於用自己的長處去對比別人的短處,比如喜歡書法的人,就會覺得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動筆桿子;喜歡運動的人,認為年輕人都不如自己這一輩愛出門。同時,記憶是有“美化功能”的,讓人常常不自覺地誇大自己年輕時候的能力和品質,從而導致有人會得出“現在的年輕人不如自己”的結論。此外,網際網路上一些片面資訊也會影響判斷,我們常説“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極個別年輕人的個人行為容易被輿論放大,讓老一輩認為這是存在於當代年輕人中的普遍行為,而各類好事卻往往“岀不了門”。

沒有垮掉的一代 只有筆直的脊梁

翻開資料我們可以發現,從來沒有垮掉的一代,只有年輕人筆直的脊梁,許多00後已經成為了時代的榜樣。

陳祥榕,00後解放軍戰士,2020年6月在中國西部邊陲喀喇崑崙高原加勒萬河谷邊境衝突中突入重圍,營救戰友,英勇戰鬥,奮力反擊,毫不畏懼,犧牲時不滿20歲。部隊問他的媽媽有沒有什麼困難。陳母説:“我沒有什麼要求,只想知道我兒戰鬥的時候勇不勇敢。”後來,網際網路上多了一個新詞——“陳母問勇”

劉澤軍,00後消防員,1歲喪父,3歲喪母。他加入杭州市錢江消防救援站三年時間,先後參與處置各類滅火救援任務300余次,營救人民群眾30余人,曾榮獲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隊滅火救援二等獎。2022年6月9日,劉澤軍在撲救火災中,為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産安全,衝鋒在前,不幸受傷,經搶救無效犧牲,不久前他剛剛過完20歲生日……

除了大英雄外,年輕人中還有許多“小人物”,他們在各行各業中用自己的方式發著光,幫助社會變得更美好。

10後徐州少年閆俊傑,村裏老人突發疾病,救護車來後找不到路,他狂蹬自行車為救護車在前帶路。事後他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長大後想成為一名軍人,保家衛國。

00後6人夏志鑫、張瑤,黃怡萍、朱晨曦、劉向陽、劉浩南,在江北新區湖邊散步時發現行道路旁的凳子上有一部手機,隨後又在附近地上發現了4瓶酒和11板空的頭孢,意識到不對勁後分頭尋找,最終合力救下輕生女子。隨後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如果讓我們再次選擇,我們還是會義無反顧地去救人。我們都是00後,00後其實是可以扛事兒的。”

95後遊戲主播沈悅,大人們眼中的“網癮少年”,他發明瞭可以代替鍵盤的外接腳踏,幫助許多殘疾玩家圓了英雄夢,此舉感動了無數網友,“你才是聯盟裏的真英雄”。事後他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最初只是想做一個玩具,沒想到幫了大忙。

90後B站UP主歐文,使用3D列印、VR建模等技術為粉絲父親打造了新假肢,大伯穿上去健步如飛,時隔30年再次提出和家人們一同去旅遊。而3D列印技術直接將假肢的材料成本降到了幾十塊。事後他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沒有收一分錢,希望大家看到3D列印技術的潛力……

心理學專家:批評式教育不可取

陳志林認為,長輩們口中“××後是垮掉的一代”和老師們常説的“你是我帶過的最差一屆”有異曲同工之處,這種批評式教育都不可取。每一個年輕人都能夠閃閃發光,未來都有無限的可能性,老一輩們要用心接納年輕人。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皮格馬利翁效應。最早由羅伯特·羅森塔爾與伊迪絲·雅各布森正式提出。他們在實驗中從班級中隨機挑選部分學生,告訴教師這些學生擁有過人的智力水準,極具發展潛能,但要對其他人保密。一段時間後發現這些被隨機選中的學生成績進步很大,且變得十分自信積極。

皮格馬利翁效應背後的原理是基於自我實現的預言——即人們通常會按照他人對他們的期望來行動,無論這些期望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這一效應啟示我們,如果你對他人有所期待,可以通過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對方,給予其由衷的讚賞,從而調動其積極性,促使其朝著自己所期望的方向發展,這份期待或許就會成真。如果社會上對於年輕人的評價總是“垮掉的一代”,這無疑是不利於年輕人成長的。

年輕人也沒有必要因為“垮掉的一代”等觀點而妄自菲薄,無論是大英雄還是小溫暖,已經有許多年輕人成為時代的中堅力量,甚至成為了時代的榜樣。

翻開歷史書籍、翻開報紙我們會發現,沒有任何一代年輕人會垮掉,以前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不會有。(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姜天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