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行業資訊

心理研究|一個對年輕人心理健康有益的城市是什麼樣的?

發佈時間:2024-03-28 10:30:37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季敬傑

在該研究總結出的六個領域的城市特徵中,為年輕人提供發展與自我實現的機會和保障最為關鍵。年輕人也渴望一個開放、尊重和獨立的社會交往環境。

·保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有利於城市本身的發展,從根本上也促進了國家的發展。

冷峻的高樓大廈、擁擠而陌生的人群、漫長的通勤和忙碌的工作……儘管城市為人們提供了健康、教育和經濟增長的機會,但原子化的城市生活也很容易對人的心理健康産生負面影響,尤其對處於身心發展時期的年輕人。

城市需要做些什麼來保護年輕人的心理健康?近日,一項研究通過收集多國居民的意見,勾勒出他們內心青年宜居城市的樣貌。

這項研究于2024年3月7日(線上發表于2月21日)發表于《自然》(Nature)雜誌上,由來自不同國家和機構的30名作者共同完成。通過對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53個國家的518名受訪者(45%為25-35歲)進行多輪問卷調查,研究者們識別並總結出37個對年輕人心理健康有益的城市特徵。

研究人員按照城市生態學模型的六個領域維度將這些特徵進行分類,分別為:個人(personal)、人際(interpersonal)、社區(community)、組織(organization)、政策(policy)以及環境(environment)領域。他們還依照三種不同框架(對城市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即時影響、幫助青少年在城市中茁壯成長的能力,以及實施的容易程度或可行性)對這些標準進行綜合排名。

最後,在這些特徵的基礎上,作者們提出了一些面向學校、社區以及其他城市機構的干預政策,從而為年輕人提供更好的環境。

研究者們認為,保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有利於城市本身的發展,從根本上也促進國家的發展。“面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行動與國家實現其發展目標的行動具有一致的方向。在這些領域進行協同、引發社會關注的集體行動不僅有益於青年,也有益於城市。”研究寫道。

自我發展,相互尊重,獨立自主

在該研究總結出的六個領域的城市特徵中,“為年輕人提供發展與自我實現的機會和保障”最為關鍵。與此同時,年輕人也渴望一個開放、尊重和獨立的社會交往環境。

個人領域中,生活和工作技能的傳授、為年輕人提供發展機會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城市特徵,而尊重年輕人的隱私和獨立性則處於第二的位置。除此之外,能夠提供情緒價值和克服挑戰的動力、幫助年輕人展望未來,並提供學習、反思、毅力、激情、同理心等相關的情緒資源,也是個人希望從城市生活中所獲取的。

人際領域中,相互尊重、獨立自尊被認為是年輕人理想的人際關係。“創造一個開放的環境,讓每個人都能夠尊重年輕人的感受、意見和選擇”獲得了最高的評分。此外,年輕人也希望在關係中能夠保持安全和健康,能夠進行具有批判性和建設性的交流,並勇於承擔代際責任。

社區領域中,年輕人則最希望能獲得安全、自由的公共空間,以聚集、社交、學習和相互聯繫。社區生活的所有領域都應當向年輕人開放,並提供服務社區的機會。

個人-人際-社區領域中,自我實現與獨立社交能夠促進年輕人在城市生活中的心理健康,而組織-政策-環境領域則進一步提供了相關的資源和機會。

組織領域,“提供適合年輕人的就業機會,讓年輕人有工作保障和滿意度”獲得了最高的評分,一個進步且有支援性的教育系統位於第二,友好的衛生服務、包括性和生殖衛生服務以及心理健康服務則並列第三。

政策領域,受訪者們則表示城市設計與規劃應當注重青年意見,並關注不同性別的需求。年輕人也對歧視深惡痛絕,希望創造一個種族、性別各方面平等的環境,並拒絕所有形式的暴力。

最後,在環境領域,得分最高的是尋求“影響年輕人心理健康的社會因素”的解決之道。很多心理問題能夠追溯到社會環境,而受訪者們表示這些因素應當被積極反思並解決。除此之外,健康食品、經濟住房、綠色空間、良好的公共交通、可及性高的公共文化活動都是提升年輕人心理健康的關鍵。

城市干預:讓青年參與進來

該研究指出,要針對以上方面對城市組織、政策和環境進行干預,就需要多個城市部門和層面的共同行動。“明確的計劃可能包括召集會議,在地方、區域和國家層面建立當地優先干預事項的共識,並制定計劃,吸引利益相關者共同設計實施策略。”

這些利益相關者包括學校、衛生系統、家庭和社區、宗教機構、兒童保護與司法系統、民間團體以及媒體。

以學校為例,研究認為學校應當在心理健康促進方面加強普遍的干預,不僅要提供心理護理項目,還要採取“全校方法”(whole-school approach),讓學生、家庭、社區和其他機構參與心理服務的過程,並改善學術成果。

研究認為,擴大青年治理、吸引身份多元的青少年參與心理健康友好城市計劃的共同設計是干預行動的關鍵。

研究者們以美國內華達州博爾德城(Boulder City)的“成長博爾德”倡議(Growing Up Boulder)為例。該倡議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市政廳、博爾德峽谷校區(Boulder Valley School District)和州議員多羅西·盧佩特(Dorothy Rupert)、本地非營利和商業組織以及當地0-18歲兒童和青少年共同合作運作,旨在創造更公平、可持續的社區。其中,年輕人通過社區評估、繪圖、照片記錄以及與城市代表溝通等過程進行城市參與和設計。

研究還提到,以社區為基礎的規模化干預也是創造心理友好城市的手段,並以南非的“跨越障礙,創造未來”(Stepping Stones and Creating Futures)計劃為例。通過向社區性別群體提供“跨越障礙”課程(關於艾滋病防治和親密關係暴力)以及“創造未來”課程(關於工作知識),該計劃成功減少年輕男性對伴侶的暴力行為,並提升了女性的經濟地位。(澎湃新聞記者季敬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