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訪談

對話: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哪些短板 如何對症下藥

發佈時間:2024-03-27 08:3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焦以璇

原題:築牢學生心理健康“免疫墻”

■要尊重學生發展規律,滿足學生發展核心需求。在課程設置、教育管理規則這些學校日常設計中充分考慮和滿足學生核心需求,將“以人為本”具體化為學生的校園生活體驗,是一所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基本盤

■建設積極的師生關係、生生關係、親子關係,同時促進這些關係之間發生積極的交互,這是學校心理健康工作性價比最高的方式

■教師是校園裏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最親密的群體,要關注教師群體的心理狀態,為教師群體提供心理支援、心理學知識

嘉賓

董奇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

陸林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

李峰 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九檢察廳副廳長

王佔仁 西北師範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王小春 上海體育大學心理學院院長、教授

王新紅 深圳中學副校長

蘆咏莉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上官金雪 江蘇·南京12355青少年服務台心理諮詢師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生成長環境不斷變化,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是黨中央關心、人民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重大課題。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並於同年11月成立了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諮詢委員會。今年春節後開工首周,教育部組織召開了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諮詢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

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哪些短板,又該如何對症下藥、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準呢?今天,我們邀請來自教育、醫療和司法等領域的專家學者,談談他們的看法。

當前我國大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總體良好

主持人:心理健康對於學生成長有著固本培基的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大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整體情況如何?還存在哪些短板?

董奇:從全國基礎教育品質監測、大學相關研究與調研數據來看,我國大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總體良好。但是,學生在抑鬱、焦慮、學業倦怠、網路成癮等方面的比例呈現上升趨勢,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多發,低齡化的態勢尚未根本扭轉。雖然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更加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但工作中還存在方法不科學、專業度不夠、人員不足等短板,影響了心理健康工作的實際成效,具體表現為:一是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和專業能力不足,二是在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現、識別和早期干預方面缺少科學研究的專業支援,三是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性不足,四是師範院校培養適應心理健康工作新要求的心理教師的能力還不足,五是適應不同地方具體情況的多樣化“家—校—醫—社”協同模式還未建立起來。

陸林: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診療中仍存在著許多突出問題

一是心理健康知識儲備不足。很多家長、學生甚至學校教師對於心理健康知識了解不多、重視不夠,覺得孩子身體不生病就是健康的表現。另外,部分家長和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存有偏見,害怕被貼標簽、被歧視,影響未來升學、就業,因此拒絕向專業人員求助或不配合治療。

二是轉介和預警制度仍需完善。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防治需要學校、家庭、醫療機構之間多方協同,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溝通和轉介途徑。學校發現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無法有效快速地轉介到醫院,家長也常因認識不足或歧視偏見等問題不去就醫,導致學生病情的耽誤,造成嚴重後果。

三是診療資源和服務能力不足。兒童精神科醫生和床位數量嚴重不足、兒科醫生的水準有待提高、精神衛生資源分佈不均衡等諸多困境,嚴重阻礙了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診療。據先前報道,全國專職的兒童精神科醫生不足500人,近些年可能有所提高,但仍然遠遠無法滿足廣大患兒的需要。

蘆咏莉家庭養育行為缺失、非理性家庭養育觀念都會直接導致學生社會適應不良。在小學階段,家庭養育行為缺失多見於以四老為主的養育家庭。這些家庭因呵護過度而缺失必要的“管”和“教”,導致小學生入校時及入校後的行為與心理狀況普遍表現為嚴重的低幼化,與同齡同伴的社會適應難以完成。非理性家庭養育觀念與養育行為普遍存在,與父母受教育水準、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等因素無關。即使是受教育水準很高、親自教養孩子的父母,也存在非理性執念。這些非理性養育觀念與行為都為日後孩子心理問題爆發埋下了隱患。

以“五育並舉”推進學生心理健康工作

主持人:學校是預防和干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場所。學校在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營造良好成長環境方面,該如何發力?

王新紅: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教育的基礎性工作,工作中需要圍繞兒童青少年心理髮展的核心需求,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化于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建設良性校園生態,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要尊重學生發展規律,滿足學生發展核心需求。在課程設置、教育管理規則這些學校日常設計中充分考慮和滿足學生核心需求,將“以人為本”具體化為學生的校園生活體驗,是一所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基本盤。具體來説,一是要落實“五育並舉”。豐富課程設計,因校制宜開設校本課程和活動課程。充分利用體育、藝術、勞動教育的強心、潤心、健心功能。二是要開展多元評價。學校不唯成績評價教師,教師不唯分數評價學生。建立多維度、多場景、多角色的評價體系。三是要構建積極關係。建設積極的師生關係、生生關係、親子關係,同時促進這些關係之間發生積極的交互,可以調節、緩衝、隔離或抵消各類風險性因素帶來的不良影響,這是學校心理健康工作性價比最高的方式。

王佔仁:西北師範大學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把心理健康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堅持“全面發展、健康第一、專業建設、協同聯動”四大工作理念,不斷完善“宿舍—班級(課題組/導師組/實驗室)—學院—家庭—學校—醫院”六級心理危機預警防控網格,形成心理健康工作新模式新路徑。

學校建立健全“人人有責、人人參與”關注和化解學生心理問題的協同機制,推動學校建立各部門參與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聯動機制,開設家庭教育與心理輔導專線,匯聚醫院、社會機構等心理服務力量。組建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學校心理中心專兼職教師、院繫領導、導師、班主任、輔導員、學生骨幹等組成的網格化工作隊伍,織密心理危機防控網。充分利用資訊技術,搭建集“資訊查閱、科普宣傳、諮詢服務、危機處置”功能于一體的心理健康網路平臺,推出網路微課、微視頻等心理健康科普內容。

主持人:有研究表明,運動能釋放出內啡肽等“快樂激素”,進而有效改善情緒狀態。如何讓體育和心理兩者有效融合,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

王小春:近年來,我們一直在努力開展體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結合工作,取得了些許進展。比如,我們採取了微課程的方式,對中小學體育教師進行心理技能專項培訓。在體育師範專業中,我們納入了運動干預、心理諮詢等心理服務課程內容等。

下一步,我們將建立體育與心理融合的教學新標準。通過提供教師專業技能培訓來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將體育素養中的速度、耐力、力量、柔韌、平衡等指標與心理教育中的自我認知、情緒管理、社交意識等相融合,培養學生全方位的能力。同時,通過數字化技術洞察學生的個體差異,在體育教育與心理教育過程中,全面地理解、評估和優化學生的運動表現以及身心健康。針對不同學生,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使他們在校園成長中得到充分的關注和支援。

蘆咏莉:科學運動、均衡營養是有效促進小學生的大腦、神經系統以及身體各部分健康發育的關鍵要素。因此,特別有必要保證小學生每天、每週擁有充足的運動時間,而且,適當地提高運動的挑戰性,能更有效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事實證明,與同伴一起玩“有目標、有規則”的運動遊戲,對小學生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只要堅持超過2年,就特別有利於小學生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在中學或者成年之後才開始一定強度的運動,個體的心理接受度就會差了很多。所以,小學階段的運動是對身心健康産生積極影響的關鍵期。抓住這一關鍵期,終身的身心健康發展將會事半功倍。

建設高素質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

主持人: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是關鍵。如何建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提升教師專業化水準?

董奇:一要提升教師心理健康育人能力,築牢學生心理健康的“免疫墻”。建議加強對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完善教師心理健康培訓體系,打造適合學科教師的心理健康課程和資源,增強全體教師讀懂學生、理解學生的能力,幫助教師在學科教學、班級管理、家校協同中有效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方法。

二要加強心理教研工作和心理教師專業化培訓,提升數以萬計的在崗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的專業水準。一方面,建議深化心理健康教研工作,通過全國或區域研討、專題培訓、課題研究等形式,著力培養一批能示範、懂啟發、善合作的優秀教研員。另一方面,要強化心理健康教師崗位認同,壓實各項支援保障,做好專業培訓、經驗交流、團隊研修等,激發其主動開展創新實踐研究。

三要加強相關學科與師範院校能力建設,培養一批專業化的優秀心理健康教師。建議進一步加強高校特別是師範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應用專碩、專博的建設,增加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博士點,可針對不同區域需求增設定向名額,大力培養一線急需的應用型人才。探索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培養的雙師制,培養能有效解決一線真問題的科研及應用型人才。

陸林:學校要定期組織教師心理健康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和考核,實行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上崗資格認證制度,同時注重學生隱私資訊的保護。有條件的學校可設立心理諮詢電話或心理諮詢信箱等,採用科學、專業的方法對症下藥。由專業醫生、心理輔導教師、任課教師共同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加強與家庭、社會的合作,在各級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質和自我調節能力。

上官金雪:教師是校園裏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最親密的群體,要關注教師群體的心理狀態,為教師群體提供心理支援、心理學知識,學校可利用心理普測做好教師心理健康篩查,及時發現,及時干預。

此外,要加強專業人員儲備,多層次滿足青少年的心理服務需求。心理服務是多層次的,從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到嚴重心理問題的治療,所需的專業深度不同,培養方式和渠道也不一樣,根據不同需求培養不同層次的專業人才,制定規範的行業標準,有利於滿足市場對心理健康服務人才的多樣化需求。例如,通過週期短的培訓培養心理健康教育講師,滿足心理科普的需求。通過深入專業的培訓培養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專業人才,滿足心理問題解決的需求。

守護學生心理健康要統籌謀劃、共同發力

主持人:呵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那麼,社會各方如何積極行動,共同為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上官金雪:要改善家庭環境,從根源上杜絕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發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離不開其所在的家庭環境系統,可以開展以改進家長教育觀念、增進親子關係為核心的家長學堂等,從知識技能上幫助家庭提升養育能力。同時,在社會制度上為家長爭取足夠的家庭生活時間,讓家長有時間回歸家庭,陪伴孩子成長。

陸林:要加快診療服務體系建設,依託國家精神醫學中心、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三級兒童醫院等建立國家及省級、地區兒童精神心理疾病診療中心,輻射帶動地市、縣兒童精神心理專科建設,利用資訊技術,構建區域兒童精神心理問題篩查和診治網,形成共同參與、相互轉接的預防、診療、康復共同體。推動針對兒童青少年的常態化、規範化的精神心理分級診療模式,加強基層精神心理衛生機構的管理能力,提高精神衛生資源利用效率。

更重要的是,加快兒童精神心理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擴大兒童精神科醫學生培養規模,提升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及其待遇和社會認可度,讓更多優秀醫學生願意從事這一領域。

李峰:針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新情況新問題,檢察機關在辦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全流程融入未成年人心理矯治和心理關愛。

一是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通過教育矯治解決心理偏差。檢察機關落實未成年人特別程式和特殊制度,在辦案中綜合運用社會調查、心理干預、人格甄別等方法,剖析涉罪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深層次原因,把矯正心理偏差作為幫教的重要方面,有效提升幫教的精準性和實效性。

二是保護救助未成年被害人,通過“一站式”詢問救助開展心理關愛。檢察機關持續推動集未成年被害人詢問、法律援助、心理疏導和救助保護於一體的“一站式”綜合辦案區的建設,解決未成年被害人容易出現的創傷應激反應、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避免造成“次生傷害”。

三是加強家庭教育指導,通過“督促監護令”督促家長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在開展家庭教育工作中,協調有關部門為涉案家庭普及必要的心理測評和輔導、改善親子關係等家庭教育指導。

四是推動社會支援體系建設,攜手各方凝聚心理健康保護合力。檢察機關主動加強與共青團、婦聯及社會組織等的合作,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未成年人心理疏導工作。借助《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服務規範》國家標準的發佈,鼓勵社會服務機構、心理諮詢機構深度參與涉案未成年人行為矯治、心理疏導等工作。全國4.3萬餘名檢察官在近8萬所學校擔任法治副校長,開展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保護。

董奇:心理健康是動態發展的連續體,學生的發展性問題、亞健康問題、障礙類問題會互相轉化,不同心理疾病、學習困難、適應不良等問題經常伴隨共患。建議針對不同階段、不同類型問題學生,厘清不同主體的責任,明確“家—校—醫—社”協同機制、流程和相應規範文件,形成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管理閉環。(中國教育報 記者焦以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