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行業資訊

心理中國論壇 | 優化藝術教育 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

發佈時間:2024-01-17 09:17:51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文靜 張建偉

原題:藝術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摘要】藝術教育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個培養青少年創造性思維、審美情感和自我表達的有力工具。然而,在一些地方強調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的教育體系中,容易忽視藝術教育在學生全面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青少年在學習、成長過程中經常面臨內外部壓力,這可能導致焦慮、自我懷疑和情感困擾等問題。藝術教育可以涵養學生心智、陶冶情操,對青少年心理成長和健康有積極作用。要針對青少年的需求,為他們提供更全面的支援,促進他們心理健康和創造性發展,以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身心成長、進步。

【關鍵詞】藝術教育心理健康青少年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藝術教育不僅僅是一門學科,它更是一扇通往創造性思維、審美情感和自我表達的大門。然而,在一些地方強調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的教育體系中,容易忽視藝術教育在學生全面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除了培養繪畫、音樂、舞蹈和戲劇等領域的技能,藝術教育還為學生提供了獨特的機會,通過創作來探索內心世界、表達情感和培養創新性思維。由於青少年時期學生容易敏感、脆弱,在學習、成長過程中,學生可能面臨各種心理健康挑戰。藝術教育可以涵養學生心智、陶冶情操,對青少年心理成長和健康有積極作用,要發揮好藝術教育對青少年身心成長的支撐功能。

藝術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近年來,心理健康問題逐步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社會性難題。我國同樣也不例外,這些心理健康問題已逐漸從成人、職業群體擴展延伸至大中小學生群體,並呈現“低齡化”發展趨勢。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前全社會的共識。藝術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藝術教育可以促進青少年情感表達與自我認知。藝術教育是一個培養創造性思維、審美情感和自我表達的有力工具。藝術教育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平臺,可以通過創作來表達情感、思想和體驗。在繪畫、音樂、舞蹈和戲劇等藝術形式中,學生可以借助非語言的方式表達內心感受,這對於那些難以用言語表達的情感問題尤其有益。通過創作,他們可以自由地探索情感世界,找到情感的出口,從而減輕情感壓力和焦慮。此外,藝術創作也有助於提高青少年自我認知。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需要深入思考自己的內心世界,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這種自我反思的過程有助於他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培養自尊和自信心,從而提升心理健康水準。比如,從國際上看,加拿大的學校就推出一門名為“情感表達與心理健康”的課程,該課程包括了情感管理、藝術創作和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學生每學期都要參加,通過該課程的講授,學生的情感表達與自我認知都可以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藝術教育可以培養青少年創造性思維。藝術教育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理想領域之一。學生在藝術創作中需要面對各種問題和挑戰,他們需要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案。這種創造性思維不僅在藝術領域有用,也在其他學科和生活中都具備重要價值。通過藝術教育,學生學會了在面對困難時保持耐心,嘗試不同的方法,以及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比如,在美國紐約市的一所小學,開展了一項名為“探索藝術”的美術教育項目,旨在培養學生的耐心、創造力和面對困難時的堅韌。這些技能不僅有助於他們在藝術創作中取得成功,還可以在學術和職業生涯中增強他們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藝術教育與青少年成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要更加重視藝術教育的重要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參與藝術創作,以此來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心理健康。

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一是重視和認知度不足。以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成長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和問題。這些挑戰不僅影響藝術教育的實施,也可能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創造性發展。首先是教育機構和學生的認知度問題,一些學校和教育機構可能不清楚藝術教育到底對學生身心成長有何作用,或者不知道如何開展好藝術教育。這導致藝術教育未能充分發揮作用,學生也錯過了在藝術教育中獲得心理成長的機會。其次是社會上的宣傳和認識不足。在升學壓力下,公眾對藝術教育的認知存在偏差,認為其可有可無,甚至是“玩物喪志”,影響學生的精力和對學業的專注。要對藝術教育加強宣傳,提高藝術教育的認知度,可通過定期的資訊傳遞、培訓活動和宣傳材料等來實現。

二是資源不足。以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成長需要適當的資源支援,包括培訓師資、提供藝術材料和設備等。然而,經費限制可能導致資源不足,影響藝術教育的實施。同時,藝術教育的實施也面臨師資資源不足的困難。從事藝術教育的老師本來就不多,且一些老師尚不具備藝術教育的理念和足夠的教學能力,師資配備和教師培訓都需要不小的投入。只有教師配置達到了藝術教育的要求,藝術教育才能得到很好開展,教師才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而師資配備和培訓都需要時間和金錢投入,這可能影響藝術教育的實施。

三是跨學科合作存在困難。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成長需要學校建立跨學科團隊,包括藝術教育老師和心理輔導老師等,這有助於確保學生獲得全面的支援,整合藝術教育和心理輔導,以支援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發展。為此,學校和教育機構應採取跨學科合作的方法,確保學生在藝術教育中得到心理支援。在美國伊利諾伊州,政府通過了一項名為“心靈之光”的政策,旨在將藝術教育與心理輔導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援,尤其是那些面臨情感挑戰的學生。儘管政策的目標是清晰的,但在實施過程中還是出現了跨學科合作困難。首先是不同專業之間存在隔閡,在藝術教育和心理輔導領域之間存在一定的專業差異。跨學科合作需要克服不同專業之間的隔閡和理解不足,以確保藝術教育的有效實施。其次是協調和溝通存在困難,教育機構需要建立有效的協調和溝通機制,以促進跨學科合作,缺乏有效協調和溝通可能導致實施不夠順暢。

四是以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成長的可持續性存在障礙。一方面是藝術教育的長期影響發揮不足,藝術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的現象。藝術教育與心理輔導結合、促進青少年身心成長,需要考慮其長期影響,而不僅僅是短期解決方案。藝術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應是潛移默化的、持久深遠的,建立短期的、功利化的學習與考核目標,會影響藝術教育效果的實現,使藝術教育在長期效果上難具有可持續性。在制定藝術教育的方案時需要考慮方案的可持續性,以確保藝術教育能對青少年身心成長提供長期支援。另一方面是各方對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身心成長的支援的可持續性需要加強。藝術教育需要獲得持續的支援與關注,並保證有足夠的資源投入。政府機構、教育機構和社會都需要加強對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身心成長的支援。

五是以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身心成長存在個體差異。首先是學生心理差異,學生在心理健康和創造性方面存在差異,藝術教育需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需求。心理情況存在差異需要個性化的心理輔導方案。其次是接受水準存在差異,學生的認知與接受水準也會影響他們對藝術教育的學習和需求,藝術教育促進心理成長需要考慮到接受水準的差異,確保每一個個體都能受到很好的藝術教育,獲得針對性的心理輔導與成長。

優化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策略

第一,提高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認知度,加強相關宣傳。一是制定清晰的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成長宣傳計劃,加強相關方針的闡釋與宣傳,以確保學校、教育機構和學生了解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存在和內容。要利用多種傳媒渠道,如網站、社交媒體、新媒體、宣傳冊、宣傳海報等。二是開展定期的宣傳活動,開展座談會、研討會和講座等,以促進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認知度,並提供機會討論藝術教育的實施和效果。三是建立合作夥伴關係,與心理健康機構、非營利組織和社區合作,共同推廣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成長。建立這些合作關係同時有利於提升公眾對藝術教育的認知度與支援度。

第二,加大對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資源支援。首先要增加經費投入,有關機構應考慮增加經費投入,以確保藝術教育中的心理輔導得到足夠的資源支援。這包括軟硬體的投入、購買藝術材料和設備等。其次要提供師資培訓,為教師和心理輔導師提供必要的培訓,以提高他們藝術教育和心理輔導的技能。培訓可以涵蓋藝術素養、心理健康知識、跨學科合作技能等。最後是建立資源共用機制,學校和教育機構可以建立資源共用機制,以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資源,包括共用心理輔導資源、藝術設備和教材等。

第三,增強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跨學科合作。一是建立跨學科團隊,學校和教育機構可以建立跨學科團隊,包括藝術教育師、心理輔導師、心理學家和社會工作者等,這有助於為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身心成長提供更全面的支援。二是促進項目協作,制定項目和課程,促使學生從不同學科中獲得學習和支援。例如,可以組織跨學科的藝術項目,結合心理輔導開展對學術的藝術教育。三是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建立教師、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渠道,以便及時分享、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資訊和需求。

第四,持續評估和改進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實施效果。第一步是建立評估機制,制定藝術教育方案的同時,建立評估機制,以監測藝術教育和心理輔導的實施和效果。評估可以包括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學習成績和滿意度等方面的數據。第二步是定期審查實施方案,應定期審查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方案的實施效果,並根據評估結果對方案作出改進。方案應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最新的評估成果進行調整。第三步是分享優秀實踐案例,學校和教育機構可以分享成功的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實踐,以促進經驗交流和優秀實踐的傳播與推廣。

第五,為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個性化支援。在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成長中,個性化支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在心理健康和創造性發展方面存在差異,因此,方案的實施應該考慮到這些個體差異,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適當的支援。一是個性化心理輔導。不同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各不相同,有的學生可能面臨焦慮問題,而其他人可能更關注自尊和自信。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應提供個性化的支援,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這包括制定針對性的藝術教育和心理輔導方案,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計劃。二是關注不同的學生的接受程度。學生的認知水準和心智水準對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實施效果和需求有很大影響,要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支援方案。

總而言之,有關部門、教育機構和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為青少年提供更全面的支援,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創造性發展。通過不斷的反思和前瞻,更好地滿足青少年的需求,推動藝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與進步。

(人民論壇網 作者 文靜 張建偉 分別為河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河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孔新苗:《論為美育的藝術教育》,《美育學刊》,2022年第4期。

②李俊文:《新文科背景下藝術類課程教學創新實踐與探索——以“語言表達”課程為例》,《教書育人》,2023年第15期。

③王易之:《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建議》,《發展研究》,2023年第9期。

④孫小然:《表達性藝術治療應用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年第15期。

⑤丁芳盛、張家紅、任緋:《新課標視域下表達性藝術治療技術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浙江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23年第5期。

⑥魏雙雙:《高校藝術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探究》,《山西青年》,2023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