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地震發生後,如何給心理“減災”?心理諮詢師談心理應激反應
發佈時間:2023-12-21 14:09:17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孫佃瀟12月21日,甘肅省抗震救災指揮部召開臨夏州積石山縣6.2級地震第三場新聞發佈會。海報新聞記者獲悉,目前人員搜救工作基本結束,抗震救災工作重心正有序轉向傷員救治、受災群眾安置和震區廢墟清理。
由於地震突發性強、破壞力大,當地居民受到地震衝擊後,往往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反應?除了解決其在生活和醫療方面的燃眉之急,關於地震後的心理恐懼和創傷,又該如何進行自我調節或他人援助?對此,12月21日,海報新聞記者採訪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衛生系統主管心理治療師尤佳。
“經歷災難後,可能要面對許多現實問題,比如失去熟悉的家園、目睹遇難者的遺體、聽見倖存者的呼救、通信中斷和交通阻塞、與親人失去聯繫、被轉移集中安置到陌生的地方、生活失去規律、睡眠缺乏或營養不足等。”尤佳告訴海報新聞記者,這些情況都容易讓人出現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胃部不適、噁心、腹瀉、頭痛、疲乏、入睡困難等身體反應。
此外,還會出現更為複雜的心理反應。尤佳舉例,有些人變得心煩意亂、緊張焦慮、容易憤怒、指責抱怨,甚至行為失控;有些人感到孤立無助、悲痛欲絕、沮喪無望;有些人變得注意力不集中、難以照顧好自己和家人、茫然失措、行為笨拙;還有人會在災難過後仍然反覆回想災難場景,出現“閃回”的症狀,甚至睡覺都會被噩夢驚醒。
“突發災難事件發生後,人們很容易出現過度警覺、恐懼、麻木、焦慮、害怕、緊張、悲傷、煩躁、睡眠不好等心理應激反應。”據尤佳介紹,心理應激是指,人由於遭遇到對自身至關重要而又難以應付的環境因素而産生的緊張和精神壓力。常見的應激反應表現在情緒、認知、行為、軀體等多方面。
比如,在行為層面,容易過度警覺、容易哭泣、情緒激動、過度擔憂,每過一會兒就得看看地震資訊進展,無法正常學習、工作、生活和休息放鬆;在身體層面,容易出現心悸、心慌、頭痛、震顫、肌肉抽搐、睡眠障礙等軀體不適或軀體反應;而在社交層面,容易自我隔離、責備自己,難以給予他人幫助或難以接受幫助。
“出現這類應激反應後,也不要過度擔心,這些症狀都是我們面對突發災難事件時的正常反應,一般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緩解。”尤佳表示,在經歷突發災難事件後,應學會自我應對和調節。比如,接納和允許自己有應激反應,不要過於驚慌;從政府、救援人員等正規、官方渠道了解地震的最新動態,不信謠,不過度刷手機了解相關資訊;儘量按時吃飯,飲水充足,保證睡眠,維持安定的身心狀態;學習運用一些心理學中安頓身心的小方法,調節和穩定自己的身心狀態,改善情緒,調節睡眠。
同時,還可以尋求社會支援,盡可能多地與家人和朋友待在一起,或者集體行動,互相陪伴。如果家人、朋友不在身邊,也可以通過電話等方式與親友進行交談,獲得社會支援。但如果察覺自己的身心狀態已經不能自行調節,甚至出現了一些明顯異常,例如幻聽、幻視、過度驚恐、嚴重的睡眠問題等,則需要儘快尋求相關專業人員的幫助。
據媒體報道,地震發生後,甘肅省衛生健康委組織全省衛生健康系統迅速行動,全力做好災區傷員救治、衛生防疫、心理疏導等工作,目前累計接收傷員784人,分別收治在省州縣醫療機構,醫療救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同時組建35支共70人的心理疏導團隊,對4個鄉鎮35個村每村安排2名心理衛生專家逐戶開展心理疏導服務。另外,還將邀請全國50余名心理衛生專家,通過線上對有需求的群眾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和健康諮詢。(海報新聞 記者孫佃瀟)
震後心理自助指南2023-12-21
甘肅地震發生後,如何給心理“減災”?心理諮詢師談心理應激反應2023-12-21
“車主當街拖拽妻兒”上熱搜:孩子成長過程中,夫妻應該注意啥?2023-12-21
中國專家三年追蹤研究揭示:睡眠與兒童情緒行為問題密切相關2023-12-21
公開課 | 幸福婚姻的秘訣:教會伴侶如何來愛你2023-12-21
治療抑鬱症的“新武器”登場——讓患者重拾生活信心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