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百科

震後心理自助指南

發佈時間:2023-12-21 14:35:31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佚名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2月18日23時59分在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北緯35.70度,東經102.79度)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當地震突然發生後,大部分人都會在心理、生理、行為等層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這是正常的現象。了解震後常見的心理變化,有助於降低和減輕心理負荷,更好地積極生活。

一、震後常見心理反應

在地震發生之後,無論是倖存者還是救援人員,甚至是通過媒體報道獲知震災資訊的非災區居民,都可能會産生以下的心理反應:

1.恐懼和擔心

害怕地震會再次襲來、擔心自己會崩潰、不知道將來該怎麼辦等。尤其是對於從未經歷過地震的外省同學,對於地震的發生會更容易感到緊張和焦慮。

2.悲傷和絕望

為地震的傷亡感到難過、悲痛;感慨人生無常、生命脆弱……這些都是最常見的情緒反應。

3.無助和內疚

個體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對自身和他人缺乏安全感,認為沒有人可以幫助到自己;也可能會為自己不能為別人做什麼而感到內疚。

二、震後常見生理反應

1.睡眠失調

出現不易入睡或入睡後多夢、噩夢、易驚醒或嗜睡、不願與人溝通等情況。

2.飲食失調

表現出不想吃東西或不停吃東西兩種極端,也可能體現為胃腸不適,腹瀉、便秘等。

3.身體不適

可能出現多汗、胸悶、喘不過氣、全身緊繃等不適;或是頭暈眼花、全身無力、身體疼痛等症狀。

三、震後常見行為反應

怨天尤人,不斷抱怨和指責,對未來失去希望;

坐立不安,經常感覺有餘震,總想往外跑;

高度敏感,注意力難以集中,易受驚嚇、易生氣;

負性聯想和記憶,不斷回想和地震有關的痛苦事情;

回避退縮,離群索居,不太想接觸人群或做事情;

物質依賴,大量飲酒、抽煙等。

所有這些反應都屬於在非常態下的“急性應激反應”,它是人類在面對突發災害事件時保護自己的正常反應,通常也是短暫的。

大多數人的反應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減輕,可能過幾天(通常不超過一個月)就消失了。所以,請允許自己或他人在一段時期記憶體在這些反應,不必過分擔心。

四、我們怎樣幫助自己

雖然在災害發生後的一段時間,出現的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但若這些反應被持續放大或長期存在,便會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産生不利的影響。對此,我們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照顧好自己

地震發生後,要盡可能保持合理的飲食和正常的作息,簡單説就是吃好喝好睡好。食物和營養是身體的必備,可以幫我們戰勝恐懼、維持良好的機體功能;充足的睡眠可以幫助我們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更加集中注意力。

可以找時間進行一些自己喜愛的活動,如閱讀書籍、看電影、健身運動等,這些健康的活動能夠幫助我們緩解不良的感受。

2.與親友保持聯繫

地震後,我們會容易體會到恐慌、無助和對死亡深深的恐懼,並感到孤獨。這個時候,不要隱藏自己的感受,講出來,才能得到更好的緩解。與親友保持聯繫、交流分享,彼此的傾聽和陪伴能帶來溫暖和力量,從而度過艱難的時期。

在坦誠地接受別人關心和幫助的同時,也可以真誠地去幫助別人做一些積極而有意義的事情,在與他人的連接中重塑對生活的掌控感和信心。

3.科學途徑了解知識

當災害事件發生後,每個個體都特別期待能夠獲得最新的消息,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不信謠、不傳謠”。謠言會製造恐慌與混亂,也可能會給人們的心理帶來二次傷害。請大家通過官方渠道確認自己所獲得資訊的準確信。

可以通過各種科學渠道了解地震知識,構建安全感,從而恢復自己正常的生活。如:成都平原岩層十分堅硬,有穩定的地質歷史,對地震波具有較強的消耗能力,可以很好的保護其承載的建築。

4.積極尋求幫助

在事件發生後,不要著急勉強自己去忘掉傷痛,請允許自己在短時間內的消沉,因為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你可以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向有能力幫助到你的人訴説,與他們一起討論可以如何應對。

若你覺得憑藉自己和親友的力量已經難以消解這份痛苦和打擊,飲食、睡眠等各方面嚴重受到影響時,請積極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與支援。

請大家相信,任何災難所帶來的心理衝擊都有其發生、發展和消退的規律,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也可以試著從發生的事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從而獲得心靈的成長。(西南財經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