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心理中國論壇 |開創先河 自然心理療法助力戰勝“強迫症”

發佈時間:2023-11-13 10:29:52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張向陽

自然心理療法助你戰勝“強迫症”

——源自中國本土文化的心理療法

 張向陽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強迫症概述

強迫症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公共心理問題,其對個體和社會都構成了巨大的負擔。這一心理障礙因其難以治療和高復發率,常被視作心理健康領域中的“癌症”,患有強迫症的人就像在進行一場精神上的“長期戰爭”,這不僅讓患者陷入深重的困境,也讓專家級心理治療師和精神科醫生面臨諸多挑戰。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黃悅勤教授組最近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中國大約有3300萬人面臨這一問題,發生率為2.6%,也就是説,每38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可能患有強迫症。令人更加擔憂的是,絕大多數患者並沒有得到適當的醫療幫助,默默忍受著這一困擾。更糟糕的是,那些尋求了專業幫助的人,即使得到了專業的治療,但因病程常常表現為持續和遷延,導致許多患者自覺處於極度的苦境。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患者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1、強迫症的臨床表現

在心理病理學中,強迫症主要表現為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兩大症狀群。在不同時間段內,針對不同的對象或情境,患者可能會表現出不同的強迫症狀。

臨床經驗表明,強迫思維可以分為原發性強迫思維和繼發性強迫思維。原發性強迫思維是指那些首次在患者思維中出現的想法、觀念、表像、衝動或意向。其産生主要分為三種情況:

● 事件觸發性思維:是由具體事件引起的首次思維反應。比如,一個怕臟的患者碰到某個物體後,可能會立即産生“手已被污染”的念頭。

● 闖入性思維:無明顯觸發因素,卻反覆在患者頭腦中出現,引發患者內心強烈的不安。比如,患者每天早晨醒來腦海中總是出現“患癌症”的念頭,這個念頭一整天反覆出現,令他恐懼不安、焦慮煩躁。

● 條件反射式思維:在特定的人、物或場景觸發下頻繁出現。比如,一個患者在看到穿著藍色衣服的人後,由於以前的經驗或認知,會聯想到這些人與醫院太平間有關,進而産生與死亡有關的恐懼或焦慮。

2、強迫症在臨床上的兩大惡性迴圈表徵

當患者被原發性思維困擾時,通常會採取兩種方式來擺脫或消除這種病態思維。

第一種方式是採用繼發性思維,我們稱作“從思維到思維”的惡性迴圈。即當一個人被不安、焦慮或坐立不安的原初念頭所困擾時,通常會試圖用其他思維來消除這種不安。

第二種方式是採用強迫行為,我們稱作“從思維到行為”的惡性迴圈,這也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情況。即當一個人被病態思維困擾後,他通常會採取一系列反覆的行為或動作,試圖避免或減輕由強迫觀念引發的焦慮和痛苦。這種行為會讓患者的注意力愈發集中在原初的強迫思維上,形成一個惡性迴圈,導致強迫行為或動作變得越來越頻繁。

此外,強迫症患者還常常出現回避行為,為了減少強迫思維並減輕焦慮和恐懼不安,患者通常會回避誘發強迫思維的人、地點及事物,這種回避行為可能會讓患者越來越孤立,有的人甚至可能因此不得不停止工作或休學。

3、強迫症在臨床上的痛苦表現

強迫症患者通常在他們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或壓力等因素的觸發,産生各種初始的病態思維。由於這些思維內容是他們不願意有的、令他們不安的念頭和想法,所以這些強迫思維一旦出現就會引發各種問題和困擾。如難以集中注意力、記憶力下降、內心煩躁和焦慮等,我們稱之為一級痛苦。

在這個過程中,患者對強迫思維會産生一種“恐懼感”,他們會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來減輕或擺脫這些原始思維,包括採取強迫行為、陷入繼發性思維,或者試圖回避。結果,注意力和精力反而逐漸被集中在這些繼發性思維或強迫行為上,這就好像原始思維是一個“引子”,後續的繼發性思維和行為就像連續的程式,源源不斷地纏繞著患者,控制了他們的心理能量,導致他們深陷更大的痛苦中,我們將其稱為二級痛苦。

4、強迫症可能的病因

強迫症的病因複雜,尚無明確定論。根據我們的臨床經驗,主要從如下幾方面考慮:

※ 性格因素:患有強迫症的人通常具有明顯的強迫型人格,主要表現為過分謹小慎微、責任感過強、追求完美、拘泥細節以及常有不安全感,這些患者往往對自己和他人有高標準和嚴要求。也有一些病人比較固執、缺少靈活性。我們將這類患者打趣稱為“三心牌”,意指他們通常有較強的自尊心、好勝心和虛榮心。

※ 遺傳因素:近年來大量研究發現,強迫症發病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其一級親屬(如父母、兄弟姐妹)具有較高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我們常常説:“一個強迫症的病人往往有個神經質的媽媽或爸爸。”

※ 環境因素: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體制下,父母通常給孩子設定了很高的期望和標準。很多時候,這些期望是父母年輕時沒能實現的理想。他們經常強調考試和分數的重要性,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家裏,孩子基本上只需要專注于學習,其他的家務活動並不是他們的責任,這實際上是一種過度保護和管制。

此外,現在的學校體系也非常注重考試,孩子們常常因為壓力過大而感到不適。社會整體也都強調考上好學校是成功的唯一路徑,這無疑給孩子們增加了額外的壓力。在這种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壓力下,孩子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容易受到影響,可能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和障礙。

※ 不良事件因素:有些病人可能經歷過一些嚴重的不良事件,如在學校遭受老師當眾批評、考試失敗、同學關係緊張、甚至被霸淩等。在工作單位也有可能受到領導的指責、同事關係緊張、戀愛或婚姻失敗、責任感過重等。另外,生活中突然的變化,比如家庭不和、失去親人,或者經歷一些突如其來的驚嚇,都可能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

自然心理療法如何治療強迫症

臨床研究數據顯示,自然心理療法在處理強迫症、恐懼症、慢性焦慮症、失眠、輕度抑鬱、手機和網路成癮、物質濫用等問題上均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尤其對難以治愈的頑固性強迫症效果顯著。最近,我們團隊嘗試了門診式自然心理療法,以團體形式治療40例強迫症患者,數據結果表明,治療難治性強迫症的成功率高達90%,顯著好轉的比例為75%,這在治療強迫症領域可謂開創了先河。

自然心理療法的本質

人的心理活動可以簡短地歸結為三個字:知情意。在知情意中,人的情感活動和情緒反應是不受人控制的,但行為活動是可以受人控制的。強迫症患者因其強迫的性格基礎,追求完美、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因此出現雜念時往往惶恐不安、焦慮恐懼,加上思維與現實融合的思維特徵,導致這些患者極力想要削減這種雜念和思維,結果卻陷入惡性迴圈,無力自拔。

基於強迫症的症狀,根據自然心理療法的原理,我們提出了一個簡單的理念:順其自然。這意味著在處理心理活動時,我們要讓那些無法主觀控制的情緒以及某些原初的思維和信念,順其自然地出現和存在。而對於那些我們主觀上能夠控制的強迫行為和衍生思維,我們要加以控制。

自然心理療法的兩大克制

針對強迫症,我們首次創造性地提出了兩大克制:

①任強迫思維出現,克制強迫行為

②任原發性強迫思維出現,克制繼發性思維。

針對強迫症,這兩大克制非常關鍵,是根據強迫症的兩大惡性迴圈針對性採取的治療方針。

要治療強迫症,就需要打破這兩大惡性迴圈,這就要求患者在面臨原發性強迫觀念的困擾時,不能採用新的思維對抗,而是積極從事正向、有益的活動,用行為來調節思維。與此同時,不能採用強迫行為的方式,而是用健康的行為取代強迫行為,這樣就可以戰勝強迫行為,減輕焦慮、不安,代之以愉快、穩定的情緒。

自然心理療法的24字方針

根據我們的臨床經驗,自然心理療法的核心思想可以總結為24個字:“忍受痛苦、為所當為;接納痛苦、有所不為;尋找痛苦、為所怕為。”

簡要解釋為:當患者遇到原初的強迫念頭時,他們應該接受這些念頭的存在,不僅被動地忍受痛苦,還要積極地接受它。在強迫念頭更加明顯的時候,要更積極地進行有意義的活動。

對於強迫行為,患者應該“接納痛苦,有所不為”。這意味著當強迫念頭出現時,患者應該堅決克制不必要的強迫行為,並採取更有益的替代行為,同時不要被原初的強迫念頭所左右,避免陷入強迫性的聯想、幻想、回憶、反覆思考和過度擔憂中。

在逐漸掌握了前面原則的基礎上,我們要求患者“尋找痛苦,為所怕為”,這是達到治愈目標的關鍵條件。其指導原則可以總結為14個字“不理、不怕、不對抗、不逃避,積極行動!”

結語

自然心理療法的理念是“順其自然”,這意味著對於那些不受我們主觀意志控制的心理活動,比如某些思維和情緒,我們應該採取任其存在、任其出現的態度。但對於可以通過主觀努力和意志力控制的行為,我們要有意識地進行控制。

繼發性思維是受原發性思維的觸發,或者為了緩解由原發性思維帶來的焦慮、煩躁、恐懼等而産生的一系列聯想、想像、回憶和過度思考。而強迫行為主要是為了減輕伴隨強迫念頭出現的焦慮、不安、恐懼等而採取的負面行為。受繼發性強迫思維的糾纏,患者通常會陷入思維的困擾中,無法有效地完成任務,甚至無法外出。

因此,治療強迫症的關鍵在於打破這兩種惡性迴圈,讓患者盡可能地參與有益的活動,用行動來調節他們的思維,從強迫思維轉机移注意力,同時,採取積極有效的行為來替代強迫行為,從而減輕患者的焦慮和不安。

作者簡介:

張向陽,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百人計劃A類研究員,國家級QR計劃教授, 中科院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首席科學家,海外華人精神醫學學會主席。

曾在耶魯大學醫學院做博士後、副研究科學家,以及貝勒醫學院、德州大學醫學院做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和精神科主管醫生。對精神疾病的臨床症狀、認知、神經-免疫-內分泌系統、氧化應激、遺傳、臨床藥理、電生理和影像學等開展綜合性研究。發表560余篇SCI論文,論文被引用18000多次,H-index 68。另外發表中文論文100余篇。為兩家國際期刊主編,兩家國際期刊副主編,五家國際期刊編委,40多家期刊審稿人。獲國際會議獎7項,課題獲美國NIMH、NIDA、NARSAD、Stanley和國家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國自然等基金資助。創立了具有中國本土文化特色的自然心理療法,目前正開展此療法治療強迫症、恐怖症、廣泛性焦慮症、睡眠障礙、網路手機成癮等的臨床課題和系列研究,初步取得良好的療效。

入選2022年中國頂尖心理學家排行榜(排名第9),入選2022年全球頂尖10萬科學家榜單(醫學界排名第127),入選2021年全國精神疾病領域論文學術影響力排名榜(排名第二),2020—2022年連續3年入選全國“高被引學者”。(《心理與健康》雜誌特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