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行業資訊

徐凱文:青少年心理問題嚴峻 五大難題亟待解決

發佈時間:2023-11-13 11:32:58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于玉金

原標題:打造心理健康防護墻,守住青少年快樂幸福

中國生命關懷協會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大儒心理創始人徐凱文

關愛青少年成長,就是關愛我們的未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是社會關注的重大課題。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青少年成長環境不斷變化,疊加新冠疫情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更加凸顯。新時代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養,為青少年營造健康成長環境迫在眉睫。

11月11日,中國生命關懷協會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大儒心理創始人徐凱文在2023亞洲教育論壇年會發表了題為《如何讓青少年更加快樂幸福?積極落實學生心理健康的國家戰略》的大會主旨報告。他認為,“當前,青少年抑鬱、自殺傾向增多,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形勢嚴峻,但前景樂觀,社會各方要在用治理霧霾的決心和思想,治理學生成長問題環境;要改變觀念,正如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説的,教育不能講競爭,要講互助友愛,共同進步。要糾正錯誤的教育觀,回到立德樹人的正確教育觀;還要做到考試為更好學習,而非學習只為考試,從而守住孩子的快樂幸福。”

雖然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凸顯,但無論從政策上還是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力量都在積極尋求解決辦法。今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關於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2023—2025年)》,這標誌著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為國家戰略。而隨著各方力量加入,未來學校、家庭、社會和相關部門協同聯動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將更加完善,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青少年心理問題嚴峻

根據世衛組織報告,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年,全球焦慮和抑鬱的患病率增加了25%以上。“心理防疫”已然成為另一個“戰場”。

據徐凱文團隊調研的數據顯示,兒童青少年的自殺事件疫情後均較疫情前有明顯增加。疊加學習壓力大、內卷現象嚴重,兒童青少年抑鬱、焦慮問題高發,厭學、拒學現象越來越普遍,甚至自傷、放棄生命的行為開始走高。

而青少年心理問題呈現出一高一低的特點,也就是自殺率增高,自殺者低齡化。

徐凱文分析,“中考職普分流給初中生及家長帶來了極大的壓力,青少年的抑鬱症篩出率達到了24.6%,兒童青少年心理障礙的時點患病率為17.5%,15—20歲青少年自殺率3.34/10萬,這也引發了國家和政府高度重視。”

根據徐凱文對來自91所高校的2150690名大一新生七年間潛在危機測評數據顯示,大一新生心理篩查自殺傾向高危率從2017年的2.59%升至2023年的3.72%。

徐凱文認為,目前學生教育出現了5大怪現象,也就是孩子們要啥有啥,就是沒有快樂;孩子們分數越來越高,學習動力越來越低,創造力越來越差;學習軟硬體條件越來越好,學生反而越來越厭學、棄學;父母竭盡所能,父母越努力,親子關係越差;孩子苦,老師累,家長急,滿盤皆輸。

“一些特別愛自己孩子的父母,親子關係更差,因為父母花了很多錢,讓孩子去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剝奪了孩子所有的時間,沒有玩耍,沒有睡眠,沒有快樂。”徐凱文表示。

五大難題亟待解決

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突出,與整體環境不無關係,這需要抽絲剝繭梳理,而排在首位的無疑是壓力大。

徐凱文認為,全社會的焦慮層層傳遞給孩子,孩子們的壓力前所未有大。他表示,“父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父母時常做出一些傷害孩子的事情,家長給孩子們創造的成長環境對孩子不友好,比如父母對孩子缺乏陪伴,沒有在情緒好時與孩子溝通,這就是負面情況的傳遞,更何況有部分父母會逼孩子考比別人更高的分數。”

除了面對巨大的壓力,學校教育評價體系的極端單一化,成敗唯有成績,摒棄立德樹人,導致青少年支援自我的力量前所未有的小。

“我們的孩子應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孩子們也想成為六邊形戰士,但是目前各方只要求他的學習,成績成為評價一個孩子的唯一標準,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橋越走越窄,不斷有孩子掉到水裏。”徐凱文如是説。

除了來自父母的壓力這座大山外,壓垮青少年的還有兩座大山。一方面是,學業壓力還在持續增加中,教育觀的唯分數論使得青少年自我否定,對學習無價值無意義感繼續惡化;另一方面是,網際網路作為青少年獲取資訊的主要途徑的失守,成為負面思想、價值觀、情緒和極端行為的主要傳播途徑。

徐凱文還認為,如果100個孩子中,1個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可能是孩子太脆弱,如果是7—8個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那麼家庭需要做出改變,如果是20—30個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社會的大環境就要做出調整。

徐凱文表示,目前,針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有五大難題亟待解決。一是心理測評有效性低,匯總其他極端事件案例,通過心理測評預測發現的極端個案很少;二是一線教師,特別是心理老師職業耗竭感普遍,心理教師的培訓不足,專業能力,特別是危機干預能力不足;三是家校溝通不暢,家長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對學校工作的配合不足;四是自殺傳染風險大,一起自殺個案發生後,會在小區、學校乃至班級裏傳染,有學校短期內發生3—5起自殺事件;五是,國內南方較北方嚴重,經濟發達較經濟欠發達地區嚴重。

消除心理霧霾

面臨困境和挑戰,為了孩子,為了國家民族的未來,社會各方需要協力,用系統的方法解決問題。聚焦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補短板、強弱項,系統強化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為青少年營造健康成長環境。

徐凱文認為,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首先要改變1個觀念,也就是形成學習不能講競爭,學習要講互助友愛的新觀念,遵循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把解決學生心理問題與解決學生成才發展的實際問題相結合。

而在面對網際網路上不正之風的衝擊,各方力量要推動營造學生健康成長環境,做到在網路上築起保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防火牆,免受精神污染,與此同時,在校園裏恢復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做到保障孩子們每天8—9小時的睡眠時間;保障孩子們每天2—4小時的遊玩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娛活動。

面對心理測評不準確、心理干預不到位及家長焦慮不改善的三大難題,徐凱文認為,心理測評應該走中國道路的本土化心理測評,主動管理和干預潛在危機;建設學校危機干預體系和培養有勝任力的學校危機干預諮詢師隊伍;面對家長生病,孩子發燒的問題,則必須加強家庭教育,家長教育,改變家長心態和教育觀。

青少年心理健康作為全社會關注重大課題,需要社會各方力量。據記者了解,在亞洲教育論壇年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分論壇上,為促學生心理健康幸福,社會各界力量集結,發起4大行動,即公益保底、專業隊伍、社會治理(社會心理服務)及安心工程。

徐凱文表示,全面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還要秉持五育並舉,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教育應該回歸立德樹人,學以成人。做到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名校高分不如立德樹人,還給孩子們一個健康、幸福的成長環境。(華夏時報 記者 于玉金 成都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