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百科

親密關係 | 深陷無力感的“情緒勞動”如何解脫

發佈時間:2023-11-10 08:2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麥子

在親密關係中,情緒勞動常常被忽略。勞動本身難以傳達、情緒又不被理解,這讓情緒勞動更加“隱形”。心理學家認為,情緒勞動的“隱形性”,比勞動本身的殺傷力還要大

《再見愛人3》給我最大的感覺是:這季的每一對夫妻,吵架都吵得特別具體。王睡睡和張碩因為收拾行李産生矛盾:早上出發前,王睡睡在房間整理行李,叮囑張碩把桌上的充電器放進行李箱。結果張碩嘴上答應著,人卻一動不動。王睡睡很生氣,張碩卻覺得她反應過度,一點就著。

此時,往往被指責的那一方都會感到不理解:“明明是小事,至於發這麼大火嗎?”

有過類似經驗的夫妻都知道:我們會在某一瞬間爆發,絕不僅是因為一隻碗沒洗、一次垃圾沒倒這麼“簡單”。因為這些“小事”的背後,通常是其中一方在承擔著過度的情緒勞動。這些不被看見、無法描述,卻又無處不在的情緒勞動,才是造成我們情緒崩潰、一點就炸的根源。

什麼是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學家Arlie Hochschild提出的概念:人除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外,還存在第三種勞動——情緒勞動。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情緒勞動可以被理解為:為了推動任務順利完成,個體需要壓抑真實情感,從而表現出合理情緒的心理過程。

在親密關係中,這種情緒勞動卻常常被忽略。用“給家裏買生活用品”舉例,這件事情聽起來很輕鬆、好解決。但事實上,你不僅要選品牌、比價格、及時補充,還要在這個過程中考慮其他家庭成員的喜好、感受等。更糟心的,是好不容易買回來了,還被家裏人吐槽一番:“一下子買這麼多東西,這不是浪費錢嗎?”“這個紙巾好難用,你是怎麼挑的?”你不知如何解釋,只能默默把委屈吞進肚子裏。所有這些情緒上的努力,都屬於情緒勞動。

在親密關係中,這種勞動的“隱形性”來自兩個方面:

1.對勞動的認知偏差。

當夫妻雙方對同一件事包含的工作量認知不同步,自然就無法完全認可對方的勞動。

比如,有位博主發了她老公亂扔襪子的照片,稱他已經隨地亂扔3天了,以前都是她撿,這次打算記錄一下老公多久能“看見”自己的襪子。評論裏,很多人表示自己也遇過類似的事:打開後就關不上的抽屜、用完後就放不回去的物品、寧願繞路也不願挪一下的箱子……大部分情況下,為了家庭的整潔、和諧,這些一方意識不到的工作,就會由另一方來承擔。

2.難以解釋説明。

情緒勞動不會在轉移任務時結束,而是持續到任務完成為止。這就取決於情緒勞動的另一個特點:難以解釋説明。

作家李清淺形容自己的另一半:想讓他做什麼事,就得有特別明確的指令。如讓他去買蔥,他就問,買幾棵,大蔥還是小蔥?讓他給孩子檢查作業,他會問,答案在哪兒? 

雖然表面上看,是讓另一半分擔了一部分勞動。但事實上,對方只會機械地執行任務本身。看似幫了忙,卻又沒幫到底,還要另一半追著“擦屁股”,這當然會讓人生氣。比如讓扔垃圾就只是扔垃圾,垃圾袋還是要自己套;讓開洗衣機就只是按下開關,洗衣液還是要自己倒……最終的結果就是,要麼反覆告訴Ta要做什麼,要麼覺得麻煩,乾脆自己做。這個過程就會産生很多情緒勞動。

一方面,“反覆説明”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情緒勞動,它需要消耗一個人的心力。心理學家認為,“不斷説明卻不斷失敗”的經驗會導致一個人陷入“説服疲勞”。這種疲勞會讓人産生挫敗感,陷入疲憊和無助。導致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時,需要調動更大的情緒成本,才能完成“告訴對方要做什麼”這件簡單的事。

另一方面,“如何解釋情緒勞動帶來的負面感受”也是個問題。因為在一方看來,你讓我幹的活兒我都幹了,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而另一方覺得,為什麼這種事情還需要我説?你自己想不到嗎?

事實是,除非對方真的像自己一樣去做這些勞動,否則Ta永遠也不會理解這些事有多累。

長期承擔情緒勞動的後果

勞動本身難以傳達、情緒又不被理解,這些都讓情緒勞動更加“隱形”。心理學家認為,情緒勞動的“隱形性”,比勞動本身的殺傷力還要大。

1.破壞家庭關係。

承擔情緒勞動本身是為了維持家庭和諧,但如果這種勞動長期不被重視,首先破壞的是家庭關係。

陷入“説服疲勞”的夫妻,通常會有一個固定的相處模式:其中一方看上去咄咄逼人,不留情面,另一方則看起來很無辜,逆來順受。

積壓的情緒勞動會在某一刻爆發,一方再也忍受不了這種挫敗,只能通過暴怒的方式,希望引起另一方的重視。然而,認知偏差會讓伴侶無法理解暴怒背後的原因,並簡單地歸結于對方嘮叨、情緒化。進一步加深了雙方的矛盾,破壞夫妻感情。

2.降低個體的“自我價值感”。

除了對關係的破壞,這種情緒勞動對個體本身的損害也很強大。

一方面,大部分情緒勞動是瑣碎、持續的,這會導致個體需要分配大量的注意力資源來處理它。

從家庭心理學的角度來説,如果我們把一個家庭看作一個系統,那麼只要系統還在運作,它所産生的勞動將會是無限的。這就會導致,承擔情緒勞動的一方,很難再去做一些需要長期專注或者有創造力的事。因為瑣碎意味著“打斷”,它會破壞一個人的心理秩序,消耗大量的心理資源。

另一方面,情緒勞動如果得不到認可,Ta們會覺得自己的勞動沒有用,從而嚴重損害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因為得不到理解,Ta們還會陷入深深的無力感。

如何從情緒勞動中解脫?

情緒勞動最大的危害來自它的“隱形性”,因此應對它的關鍵就在於“化無形為有形”,讓所有情緒勞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都明確意識到它的存在。

1.自我覺察。

首先要做的,就是確認自己的感受。那些你感受到的,因為瑣事帶來的,或自己都無法理解的煩躁、疲憊,都不是矯情,而是你的“自我”真實地被情緒勞動磨損了。確認這一點,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2.表達自我。

其次,是和伴侶溝通這個問題。注意,溝通的目的不是向Ta自證和解釋,而是直截了當地説明自己的感受,希望Ta做出配合和改變。

你要讓對方意識到:你所做的事情並不是義務,而是出於對Ta和這個家庭的愛,才主動承擔勞動。

3.尋找適合雙方的勞動模式。

這裡可能會出現的一個衝突是:當你指出一直在幫對方收拾亂扔的襪子時,對方可能會反駁“我不需要你這麼做”。這種説法的本質,是在逃避。

情緒勞動本質上是對關係的投入,確認一個雙方都能滿意的勞動標準是彼此的義務。即你不能在關係中堅持自己單身時的習慣,而是要將伴侶的生活標准考慮在內。這點對雙方都適用。

當你們彼此確認情緒勞動的存在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尋找適合雙方的勞動模式。

你需要先想清楚,自己能夠接受的勞動模式是什麼樣的。再去跟對方溝通,各自做出讓步,達成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比如明確雙方對家務的定義,分清體力勞動和情緒勞動,製作家務清單,分配任務。這個過程不要急於求成,一步一步來,抓住自己最想改變的點去努力。(中國婦女報 作者係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