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訪談

胡慎之:好的婚姻裏,藏著恰如其分的孤獨

發佈時間:2023-11-08 10:13:03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田祥玉

採訪對象

胡慎之,心理諮詢師,關係心理研究者。曾被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50位心理學家之一。擁有20餘年的諮詢實踐經驗,15000余小時的個案經驗,曾任CCTV《心理訪談》特邀嘉賓,湖南衛視《變形計》、愛奇藝《奇葩説》等節目特邀知識顧問,《蔡康永的情商課》首席知識顧問。在各大心理平臺開設“關係心理”類人氣課程。著有《恰如其分的孤獨》《走出原生家庭》《如果父愛缺席》《在人際關係中成長》《與家人相處的秘密》《高情商溝通術》等作品。

主要觀點

無論是哪種關係,其實都需要給彼此空間和時間,都應該允許對方跟自己待一會兒。當一個人在親密關係裏既獨立又依賴時,才能感受到人生美妙,婚姻可貴。

當你在婚姻裏感到孤獨時

一位50多歲的女性抱怨,她經常在婚姻裏感到孤獨,先生很少理她,更別説懂她了。“我是個‘老媽子’的角色,家務都由我來操持,但大事比如買房、買車,他從不跟我商量,也從沒向我表達過感謝。”

她的先生則抱怨,太太在家裏的“存在感”極強。他和兒子坐在沙發上看一會兒電視,太太就一定會把吸塵器開得很響,然後在他們面前搞衛生,邊搞衛生邊抱怨:“你們看看這臟的,要是沒有我,你們每天就只能住在豬圈裏!”

先生起身去臥室,她就會跟到臥室去搞衛生,並且繼續説:“看你把房間搞得這麼臟!”他去廚房,她就跟到廚房搞衛生……總之,她一定要在先生面前做事,同時還要抱怨他太懶,什麼事都不做,把她視為空氣。

如果先生告訴太太:“你可以不用做,我也能做!”她不僅不認同,還會更加生氣地反問:“你能做什麼?”然後繼續邊做邊抱怨。

先生很鬱悶,到底要怎樣做,才能讓太太不再這樣?

我引導他看見太太這些行為背後的孤獨心理,理解並接納她的情緒。在此基礎上,對太太説三句話。第一句話是:“你對我來説很重要。如果沒有你,我根本不可能有現在的成就。”第二句話是:“如果沒有你,我的生活肯定一團糟!”第三句話是:“這個世界上,誰會像你一樣對待我呢?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這三句話,本質上是在肯定妻子的價值。讓她從“老媽子”的角色,回到“妻子”的角色,不再感覺自己在婚姻和家庭中不被重視。當然,丈夫不能只耍嘴上功夫,接下來還要用實際行動去肯定妻子的重要性。

果然,先生只説了一句“你對我來説真的很重要”,太太就感動得哭了:“原來,我是有人可以信任和依靠的。”當然,如果這位太太能主動跟先生溝通,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而不是自顧自地包攬一切家務同時又宣泄不滿的話,她就不會在婚姻裏有那麼強烈的孤獨感。

在婚姻中,除了過度付出外,還有兩種常見的情況會讓人感到孤獨:一是安全感缺失導致控制欲過剩,二是獨立與依賴産生衝突。

我曾接待一位女性來訪者,她小時候曾被送到親戚家寄養,後來回到家,她使出渾身解數幫父母幹活,把家裏打理得井井有條。她認為只有這樣才不會被父母送走,才有安全感。安全感缺失導致嚴重潔癖,結婚後,她經常、反覆性洗手,時刻與外界保持距離,要求丈夫和孩子按照她的秩序和規則生活,家裏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她説了算……丈夫越來越不吃她這一套,凡事都跟她背道而馳。她的安全感越來越缺乏,而且時刻都覺得自己在婚姻中很孤獨。這種情況,需要從處理童年創傷入手,重新建立內在安全感。

還有一些人,沒辦法長久地沉浸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因為這樣會讓他們感到被束縛、被控制,他們急於擺脫關係。但一旦擺脫後又覺得無人可以依靠,於是又想回到親密關係裏。很快,被束縛、被控制的感覺又來了,他們又急於想逃出來,享受一個人的孤獨。獨立與依賴産生衝突的現象,往往與早期母嬰之間形成的不安全的依戀關係有關。想要自我成長,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很多人把孤單等同於孤獨,其實二者之間有很大區別。孤單更多説的是外在形態,而孤獨則是説內在感受。二者最明顯的區別:孤單是沒人理我,而孤獨是沒人懂我。

孤單指向一個人。舉個例子,你想找個人看電影,但找了幾個朋友都沒人來赴約,只能一個人去看,形單影隻,這是孤單。

孤獨可以指向多人。比如在婚姻裏,明明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彼此卻不能敞開心扉分享喜怒哀樂,不能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也沒有任何有效的交流,每天只能重復一些關於“吃飯”“睡覺”等簡單乏味的對話。遇到困難或者心情不好時,對方既不理解,也不安慰,這一刻,常會讓人感到特別孤獨,覺得自己像結了個假婚。

恰如其分的孤獨

提到婚姻裏的孤獨,我們馬上想到的都是難過、不幸等負面詞語,實際上,並非所有孤獨都是壞事。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生下來就要面對三件重要的事:第一件是生命的意義,第二件是存在性孤獨,第三件是對死亡的恐懼。第一和第三件事都好理解,那什麼是存在性孤獨?它不是指實際的寂寞、孤獨,也不是指一個人內心中的孤寂荒蕪,而是指我們每個人作為單獨的個體所存在的、與其他生命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簡單來説,當我們從媽媽肚子裏出生來到這個世界開始,我們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這种先天的差異,註定了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和我們感同身受,也沒有一個人能完全地了解、接納和共情我們。

換言之,我們來到這個世上,感到孤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區別是當孤獨來襲,我們如何去應對而已。

一個週末的下午,午睡醒來的你發現房間裏空空蕩蕩。你在枕頭下找到手機,螢幕亮起,出差的老公沒有給你發來任何消息,在奶奶家的孩子不願意跟你視頻,也沒有朋友聯繫你。那一刻,你感覺自己仿佛被這個世界拋下了,備感孤單和無助。

同樣是在一個週末的下午,你一個人在家,坐在明亮的窗前,看著自己喜歡的書,讓自己沉浸在文學的世界裏。老公在外地出差,孩子去奶奶家了,你覺得時光如此美妙愜意,體會到的是積極甚至極致的享受。

而這種安於孤獨的狀態,就是一種恰如其分的孤獨。是人生如海,而我有帆有岸。比如,從小被父母疼愛有加、人生諸多選擇都有家人支援的女孩,結婚後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丈夫工作很忙,經常出差、加班,也許剛開始,她無所適從,但在丈夫的鼓勵下,她自己去看電影、健身,一個人短途旅行。“我在做這些事時,清楚地知道有任何需要,都可以向丈夫和父母求助。”

恰如其分的孤獨,是家人不在身旁,一個人吃飯也能享受其中。自己去買菜,對照網上的食譜一步步去嘗試。飯菜做好後,會發自內心地開心,美美地享用;如果做成了黑暗料理,會有一些挫敗感,但是沒關係,因為相信下一次會做得更好。

恰如其分的孤獨,是跟家人吃完晚飯後,穿上運動鞋,戴上耳機,一個人去外面跑步。一邊聽歌一邊往前跑,看到美麗景色會慢下腳步,可以一個人靜心欣賞,也可以拍張照片發給伴侶,與他一起分享。

想要在婚姻關係中保持恰如其分的孤獨,需要夫妻雙方都有各自的愛好,他們沉浸其中,可以盡情享受。我見過一對幸福的夫妻,丈夫在外面叱吒風雲,妻子做全職太太。她在照顧家裏的同時,還一直堅持畫畫。每天忙完家事後,她會去畫室,待在裏面幾小時都不出來。這個時候,她不允許任何人打攪。丈夫每週都會去打球,其間,妻子也絕不去打擾。

當丈夫和妻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時,伴侶也許不懂對方為何會如此沉迷,但不會去抱怨、責怪,而是理解、接納,如果對方需要也會提供幫助。我雖然不懂你,但不打擾你,你能安心享受這份孤獨,享受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這個時候,孤獨就是恰如其分的。

有的男人下班後,會在車裏待一會兒,刷刷視頻、抽根煙甚至瞇一小會兒後再上樓回家。對他而言,外面是戰場,家裏也有一地雞毛。只在這個時候,他才擁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靜靜地跟自己待一會兒。這個時候,如果妻子發現了卻佯裝不知,不去上前打擾是最好的做法,因為對丈夫來説,他就是在享受恰如其分的孤獨。

在婚姻中,需要給彼此空間和時間,讓雙方都可以“跟自己待一會兒”。如果24小時都黏在一起,這段關係只會越來越糟糕,發展到最後相看兩厭,各自孤單。比如,你對伴侶説:“現在我想一個人靜靜。”對方毫不猶豫地回答“好!有什麼需要隨時告訴我。”想想,你是什麼感受?反過來,如果對方不高興,生氣地質問:“你為什麼要靜一靜?我比你累多了!”“你是不是在想別的人?”你又是什麼感受?

做某件事情,如果抱怨伴侶沒有幫忙或陪伴,那就會感到孤獨;反之,如果你全身心投入其中,哪怕在別人看起來是形單影隻,但因為此刻內心充實,並沒有強烈的孤獨感,那就是恰如其分的孤獨。

讓彼此建立深度連接

當一個人沒有獨立的空間和時間時,他的精神是不自由的,是得不到滋養的。而他做的很多事情如工作、家務、照顧孩子,到最後都成了被逼無奈的消耗,所以他痛苦、抱怨,覺得自己形單影隻。

在婚姻中因為孤獨而痛苦的一方,往往是沒有感受到伴侶的陪伴。陪伴是一種情感之間的連接,是一種深度的關係。缺乏情感連接的兩個人,即使抱作一團取暖,也不能真正緩解孤獨。我們時常感到孤獨,就是因為缺乏精神性的陪伴,或者説陷入一種自戀狀態中,覺得世界上沒有人值得跟自己連接。

建立了深度情感連接、能夠彼此陪伴的夫妻,大多具備以下至少一種功能

第一個功能是玩伴。現實中,很多夫妻的愛好迥異,你喜歡的東西,他統統不感興趣;一個喜歡靜,看看書、畫個畫,一個喜歡動,登山、沖浪,怎麼刺激怎麼來。而建立深度連接、能夠彼此陪伴的夫妻,一般會有共同的愛好和朋友,即使玩不到一起,也會彼此尊重,互不干涉。

第二個功能是老師。老師的概念並不是説誰要教育誰,而是説如果我有一些不懂的東西,你可以來幫助我。比如丈夫會換燈泡,但妻子不會;妻子會熨衣服,但丈夫不會。當丈夫在換燈泡的時候,妻子説:“沒有你怎麼行?不然我就要生活在黑暗中了。”當妻子熨好衣服時,丈夫則説:“沒有你怎麼行?結婚前,我的衣服都是皺巴巴的,現在我出去,衣服永遠都平平整整。”

第三個功能是自帶打光效果的鏡子。在對方眼裏,能看到最好的自己,哪怕我犯錯了,對方也會很包容;哪怕是最愚蠢的行為,對方也會對著我笑,這就是所謂“你在鬧,他在笑”。

親密關係是一種合作關係,如果我們在關係中,沒有建立深度情感連接,夫妻之間不具備玩伴、老師或者打光鏡子的功能,而只是充當絕對的付出者,這不僅會讓自己深陷痛苦,也在無意間把對方定義成一個只知道索取的自私的人。

過度付出者的內心往往是孤獨的,他心中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自我價值感低。長期的自卑心理讓他覺得自己百無一用,感到羞恥、無力和空虛。所以,他想要多多付出,給他人提供價值,並從外界獲得對自己的肯定。過度付出者其實渴望與伴侶建立深度連接,只是用錯了方式。

這種時候,作為關係中的另一方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肯定付出者的價值和貢獻。在關係中,我們不能忽視付出者的價值和貢獻,不能否認我們因為伴侶而獲益。比如,丈夫在妻子抱怨時能耐心傾聽,接納她的情緒並做出一些回應:抽時間陪她聊天,用語言或禮物表達感謝,請鐘點工來幫忙分擔家務,可能的話讓家人、朋友也向她表達感謝。

第二,承認付出者的重要性。在一段優質的關係中,雙方的角色是流動的。一個呱呱墜地的孩子,是因為父母無微不至地照料才能健康成長,而當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又能反過來照顧父母;一個在外努力工作的丈夫,正是因為家有賢妻,才能家庭溫馨和睦,而丈夫也在家庭中提供了更多的經濟價值。無論對方在哪方面付出,付出多少,你都應該向他真誠地説一句“有你真好”。

第三,好的關係是價值互換,付出者同樣渴望被看到。在婚姻關係裏,雙方都要承認對方為自己提供的價值。比如妻子為丈夫準備一日三餐,丈夫在工作、為人處世方面給予妻子指導和鼓勵。我們也應該隨時告訴對方:“我很在意你的感受,如果你願意表達自己的需求,我也很希望能為你做些什麼。”

好的親密關係是各自都能享受到恰如其分的孤獨,彼此既依賴又獨立。這種狀態就像兩個人相處時,一個人在工作,另一個人在看小説,但兩個人回頭轉向彼此,目光觸碰的時候,會心照不宣地相視而笑。

願你無論是向外求,還是向內走,在人生任何階段都能踩準自己的節奏;願你在親密關係中早日抵達恰如其分的孤獨,在享受親密關係帶來的甜蜜和幸福時,也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口述 |胡慎之文 |田祥玉  《婚姻與家庭》雜誌特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