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行業資訊

心理中國論壇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思考

發佈時間:2023-12-07 09:38:05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王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古以來一直以其博大精深、千年傳承的特點,為中國社會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力量和核心價值理念。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備受社會關注,並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這些心理健康問題,包括焦慮、抑鬱、學業壓力等,正日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成長和發展。

值得慶倖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提供了獨特而寶貴的資源。文章旨在深入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的潛在賦能作用。透過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以及現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所面臨的挑戰,我們將探討傳統文化在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方面的潛在作用,以及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與現代教育相結合,以更好地滿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古以來一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博大精深的核心價值理念而聞名於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文化流派,每個流派都貢獻了獨特而寶貴的智慧,為中國社會提供了精神指導。

儒家的仁愛與人倫道德。儒家思想,以孔子、孟子等為代表,強調了仁愛、忠誠、禮儀等核心價值理念。仁愛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強調了對他人的關懷和理解。對於大學生來説,儒家的仁愛觀念可以啟發他們更關心他人,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減少孤獨感,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此外,儒家還強調人倫道德,教導人們如何在社會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大學生在面臨學業壓力和社交挑戰時,可以通過儒家的倫理觀念找到平衡和指導,減輕焦慮和自我懷疑。

道家的自然和諧與無為而治。道家思想,以老子、莊子等為代表,強調以自然和諧、無為而治為核心價值理念。道家認為,人應該追求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順應自然的道,不要過分干涉和努力。對於大學生來説,這意味著學會接受自己和周圍世界的不完美,不要過度追求完美,減輕自我壓力,保持內心平靜。

佛家的慈悲與心靈平靜。佛家思想,注重慈悲、禪定、解脫。慈悲是佛家核心價值理念之一,鼓勵人們對他人表現出深切的關愛和同情。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培養慈悲之心可以增強他們的情感管理能力,減少衝突和緊張。佛家的禪定和冥想實踐有助於培養心靈平靜,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應對壓力和焦慮。通過定期的冥想練習,他們可以培養自我冷靜和情緒調節的技巧,提高心理彈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核心價值理念,這些價值對大學生的心理成長和自我認知産生了積極影響。儒家的仁愛和人倫道德、道家的自然和諧與無為而治、佛家的慈悲與心靈平靜,都為大學生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原則,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現代生活中的心理挑戰。這些價值的傳承和弘揚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壓力,實現全面發展。

現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挑戰

在當今社會,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焦點。儘管他們處於生命中充滿希望和機遇的階段,但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挑戰可能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産生深遠的影響。

學業壓力的沉重負擔是大學生通常承受的重要因素,包括應對各種學科的高難度課程、應試教育的強烈競爭,以及未來就業的不確定性。這種壓力可能導致焦慮、抑鬱和自我懷疑,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學業壓力不僅來自於家庭和學校的期望,還在於社會對成功和成就的標準。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大學生往往忽視了自己的心理健康需求。

社交媒體的普及和虛擬社交網路的廣泛使用,雖然提供了連接世界的機會,但也帶來了社交焦慮的問題。大學生可能感受到壓力,需要在社交媒體上維護一個看似完美的形象,與同齡人競爭,從而增加了社交焦慮的風險。與此同時,虛擬社交網路也可能導致孤獨感,因為真實的人際交往變得更加有挑戰性。

資訊時代的到來帶來了資訊的爆炸性增長,大學生常常面臨資訊過載。他們需要應對大量的課業資訊、社交媒體內容、新聞和娛樂等,這可能導致心理疲勞和焦慮。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也可能干擾他們的睡眠和注意力,進一步影響心理健康。

大學生進入大學時通常懷抱著各種憧憬和期望,但現實往往與期望不符。他們可能面臨著失望、挫折和自我懷疑,這可能引發抑鬱和焦慮。社會對於成功的定義和標準也可能與個體的價值觀不符,導致心理困擾。

綜上所述,現代大學生心理健康面臨多方面的挑戰,包括學業壓力、社交焦慮、資訊過載和希望與現實的差距。這些挑戰可能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産生負面影響,因此有必要探討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並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素養。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傳統文化的賦能作用變得尤為重要,因為它提供了古老智慧的指導原則,有望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應對現代社會的壓力和挑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智慧和核心價值理念。本文通過深入研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以及現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挑戰,探討了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的潛在賦能作用。我們發現,傳統文化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自我認知、情緒管理、人際關係和生活意義等方面的指導,還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從古代智慧汲取力量的方式。

然而,要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的最大賦能,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學校、家庭和個體,都可以發揮積極作用,通過教育政策的支援、文化傳承的弘揚、校園文化的建設等途徑,為大學生提供更多機會來接觸、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國文化報 王莉,作者係平頂山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本文係2022年度平頂山學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基金項目“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研究”(PXY-SZYJ-20220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