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熱點觀察

“人群恐懼症”,恐懼的到底是什麼

發佈時間:2023-12-06 08:1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張楠

近日,知名男星周渝民受訪自曝患有“人群恐懼症”,防備心很重,會避免和人群接觸。此前,陳奕迅在新歌MV《社交恐懼癌》出演社恐人士,梁朝偉加盟,也引爆相關話題,許多網友表示感同身受。採訪中,心理專家對記者表示,試著讓自己的認知行為進行重構,它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和改變消極的思維模式,減少社交恐懼症的症狀。

只想自己待著?社恐話題引發網友共鳴

周渝民在採訪中表示,自己喜歡聽人講話,不喜歡變成話語主導者,而是作為聆聽者去觀察人的個性。他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習慣全班第一到校,5點半醒來,6點出門,只因為沒有辦法接受路上有人跟他一起走路。

“非常理解仔仔,自卑的人很容易有社恐。我也是,以前讀書時候給人的印象就是不愛笑,很酷很冷,其實就是自卑,不願意成為焦點,只想自己安靜在角落呆著。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者説能力的增加以及價值的體現會好很多。”不少網友留言表示感同身受,還有人説,“我也有這毛病,感覺跟人同行很尷尬。”“特別理解他,小的時候我也總是低著頭貼著墻邊走,怕別人看見我。”“挺能理解的,工作是另一個狀態,因為在扮演角色。其實我們日常也有類似,自己獨處會避免一些不舒服的體驗。”

無獨有偶,此前陳奕迅國語歌《社交恐懼癌》劇場版MV發佈,陳奕迅跨界詮釋社交恐懼症患者,用歌聲和畫面在跟患有社交障礙的人群交流,並特邀影帝梁朝偉加盟,其中細節令許多網友代入感十足。MV中,作為“社交恐懼症”患者,懼怕交流的陳奕迅全程仿佛與世界隔離,唯獨與自己精心照顧的植物“毛毛”可以舒適相處。一次意外讓“毛毛”高空墜落,走出家門尋找植物,門卻意外關上,陳奕迅對週遭人的關心感到強烈不適,他以躲閃的眼神、不斷用力地摩擦的雙手手指,及小心翼翼的回答等細膩的微表情來展示恐懼社交的狀態。

在MV中,梁朝偉飾演一個開鎖工人,為被關在門外的陳奕迅開鎖,溫暖的招牌笑容,讓“i人”(內向型人格)梁朝偉變“e人”(外向型人格),撬開“社恐”陳奕迅的心門。銀幕裏閃閃發光的“影帝”,生活中卻被很多網友認知為“社交恐懼症”患者,發佈會時手互摳,站立時腳摳地,有號稱“社交達人”妻子劉嘉玲在,仿佛才能安心許多。

社恐與早期經歷、社會評價、生物學因素有關

採訪中,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江蘇·南京12355心理專家智庫成員、南京交通技師學院思政高級講師韓寧告訴記者,陳奕迅所表現的聽到隔壁開鎖的聲音感覺到緊張,這是典型的社交焦慮症狀。“社恐”屬於典型的焦慮障礙,焦慮障礙是無法隨著時間自動緩解的。這種情況往往是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遺留下來的問題。如果注意觀察,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不願意跟人交流,不願意跟別人有過多的接觸,其實此時我們就要關注到孩子們的變化,並且及時給予幫助。因為在青少年時期,他們表現得往往更加明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刻意隱藏自己,反而不太容易發現他們的社恐症狀。成年後往往給人一種不善言語,拒人千里的感覺,讓人誤以為他們高傲。

社交恐懼要視情況來看,有些人害怕社交可能只是發展性、適應性的問題,還不到確認疾病的階段;但有些人,如果面對人群會出現出汗、無法呼吸、發抖等軀體性症狀,並且持續時間比較長,就可以考慮尋求專業人士進行心理諮詢了。社交恐懼症的形成原因,可能是早期經歷影響:兒童時期受到過度保護、過分批評或者遭受欺淩;或是社會評價帶來焦慮:對他人評價的過度關注和擔憂,可能源於自尊心脆弱,對自身價值的負面評價。還有生物學因素:遺傳、腦化學物質不平衡、神經生物學因素等都可能與社交恐懼症的發生有關。

當周渝民被問及現在是否克服“人群恐懼”時,他回答:“把工作的我投入成另一個角色,做藝人的我很開心。”許多網友也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者説能力的增加以及價值的體現會好很多。”對此,韓寧表示,社恐人士並不是在所有場合都會社恐,有些人的狀態是能夠控制的,當然隨著年齡增長,認知水準的逐漸提高,他跟別人交往的時長會逐漸增加。從看見陌生人不敢説話,到能做簡短溝通,再到後來能有一個比較長的有效溝通,可能需要三五年時間。舉例説,遇到不熟悉的人,就會把社恐的一面體現出來;還有些人到了比較大的場合講話,也可能一句話也講不出來。跟陌生人不能正常交流,許多人或多或少有社恐症狀,但能夠隨著不斷“自我暴露”,而逐漸變好。

如何應對“社恐”?MV中梁朝偉做對了什麼?

MV中,梁朝偉幫助社恐人士打開“心門”,韓寧説,實際上樑朝偉採取幫助社恐人士實現“暴露”的行為,溫暖的笑容,取得信任感的交流,讓社恐人群逐漸暴露自己,然後慢慢去適應。在適應的過程當中,他需要做認知重構,這是解決自身問題的第一步。梁朝偉的行為值得借鑒,當然進行這種暴露療法的話,還是需要專業人士來幫助。

韓寧説,試著讓自己的認知行為進行重構,它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和改變消極的思維模式,減少社交恐懼症的症狀。當你感到焦慮、沮喪或憤怒時,嘗試記錄下你的想法。一旦你意識到你記錄的這些想法是負面的,那就嘗試問自己一些問題來挑戰它們的合理性。例如,可以問自己:“這種想法的證據是什麼?”“這種想法是否過於悲觀?”“有沒有其他的解釋或者觀點?”“我確定這件事會發生嗎?”等等。

通過詢問這些問題,你可以評估負面思維的合理性和真實性。然後開始嘗試尋找替代性的、更積極和現實的思維。例如,如果你認為“我永遠也無法做好這件事”,你可以替換為“我雖然現在做得不好,但我可以學習、改進,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我去嘗試才是最重要的”、“我會為我的努力感到驕傲”、“他可能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可怕”、“以前我能做到,現在我也能做到”等等,將新的、積極的思維模式付諸實踐。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自己更容易識別負面思維並進行認知重構。

此外,還可以謹慎嘗試暴露療法,逐漸面對社交場合,通過暴露自己于社交環境,可以幫助個體逐漸適應和克服社交恐懼。比如我們可以把我們恐懼的場景進行分級,將這些社交場合或情境按照引發焦慮的程度進行排列,制定一個恐懼等級清單。

例如,從最不害怕的情境開始,逐漸向最害怕的情境過渡。從最低的恐懼等級開始,逐步面對這些情境。例如,如果我們害怕與陌生人交談,可以從與熟悉的朋友進行對話開始,然後逐漸轉向與不太熟悉的人交談,最後再面對完全陌生的人。在每個暴露情境中,我們需要保持一段時間,直到我們感覺焦慮開始減輕。這個時間可以逐漸延長,逐漸習慣於在這些情境下停留的時間。這裡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暴露療法時,最好在專業心理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過程安全和有效。

無論是誰,在人際關係中都可能會遭遇拒絕、誤解或者不愉快的交流,接受失敗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必過分自責或者否定自己,不要將失敗歸咎於個人價值,而是將其視為一次學習經驗。想像你的朋友或家人在同樣的情境中,你會怎麼看待他們的失敗,試著用同樣的寬容態度來看待自己。同時可以冷靜地分析失敗的原因,看看是否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但是,請確保不要過分自責或過度分析,我們的目的是從失敗中學習,而不是讓自己深陷負面情緒,我們需要將失敗看作是一個挑戰,嘗試從中學到教訓,從而思考你可以在類似情況下採取什麼不同的策略,以便更好地應對未來的社交場合。最後我想説,不要期望自己在社交場合中百發百中,每次都完美無缺。社交技能需要時間和練習,允許自己犯錯誤,然後從中學習。

韓寧還建議,不要放棄尋求外部幫助,你可以與親朋好友分享自己的困擾,尋求心理支援,可以減輕壓力,增強應對社交恐懼的勇氣。如果社交恐懼症嚴重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和幸福,不要猶豫,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他們可以為你提供更系統化的支援和治療,幫助你應對社交場合中的挫折和焦慮。(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