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報告:本科生狀況較差 應提高危機應對能力

發佈時間:2023-08-11 08:59:44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蘇向東

——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系列報道之三

中國網心理中國8月11日訊 (記者 蘇向東)我國第三本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發佈。其中分報告《2022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我國大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其中,重點院校、本科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抑鬱風險突出,應引起重視。報告建議,應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生涯規劃和戀愛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

2022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對北京、山東、河北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近8萬名15-26歲的大學生開展了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調查重點考察了睡眠、壓力、無聊等生活方式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同時考察了大學生學業與戀愛的現狀及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大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良好

其中,男生抑鬱風險略高於女生

城鎮大學生抑鬱和焦慮風險高於農村學生

報告中指出,有78.52%的學生無抑鬱風險,而相比于抑鬱,焦慮更可能出現在大學生的生活中,僅有一半的大學生無焦慮風險(54.72%)。其中,不同性別、學校、戶口和學段的大學生之間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顯著差異。

分析發現,男生抑鬱風險略高於女生,而女生焦慮風險略高於男生;另一方面,城鎮戶口的大學生抑鬱和焦慮風險均顯著高於農村戶口,重點院校的學生抑鬱焦慮風險也比非重點院校的大學生更高;本科生的抑鬱和焦慮風險顯著高於專科生。

在對生活滿意度的分析中,報告指出,大多數人都達到“基本滿意”及以上水準(74.10%),而一部分學生很難評判自己生活是否滿意(17.24%),僅有少部分大學生對生活不滿意(8.66%)。

搭建心理健康智慧篩查體系,實現監測-反饋-干預自動化是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對策。調查結果顯示,重點院校、本科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應引起重視,應當針對大學生制定相應的心理健康跟蹤和服務措施,健全“學校-院係-班級-宿舍/個人”預警網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危機應對能力。

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有明顯影響

大學生面臨“學業負擔重”等三大壓力

報告從睡眠、壓力源和無聊三個方面評估生活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報告中顯示,大學生上學日的睡眠時長平均為8小時,接近八成大學生睡眠時長在7小時及以上(79.14%),大部分學生(53.80%)自我評估的睡眠品質好(“比較好”、“非常好”),而睡眠與心理健康的關係顯示,睡眠品質較好的學生的抑鬱和焦慮得分均顯著低於睡眠品質較差的大學生,且抑鬱和焦慮風險也較低。

在壓力源方面,大學生最主要的三個壓力來自於“學業負擔重”、“想念家人”和“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進一步調查結果顯示,較高的壓力是抑鬱和焦慮的風險因素,需要關注大學生的壓力源,有針對性地制定緩解壓力的干預措施。

無聊是“由於知覺到生活無意義而産生的負性情緒體驗”,報告指出,大學生較高的無聊得分與更高的抑鬱和焦慮風險有關。在大學期間,應該鼓勵學生合理利用時間,積極參與各類活動,豐富課餘生活。

升學問題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風險因素

過度焦慮需及時干預

近年來,考研逐漸在大學生中成為“主旋律”,激烈的競爭使得學生需要在學業上付出較大努力,而學業和未來規劃問題又是大學生主要的壓力來源之一。因此,升學問題可能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産生影響。

報告指出,有50.44%的大學生打算讀研。打算讀研學生的焦慮風險顯著高於沒有讀研打算的學生。儘管適度的焦慮情緒有利於備考和學習,但是如果備考學生存在過度焦慮的情況,需及時干預。

良好的戀愛關係是心理健康的良藥

戀愛中的大學生抑鬱得分最低

進入浪漫關係是成人早期的重要任務之一。根據埃裏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大學生正處於親密對孤獨的衝突階段。因此,在大學階段,戀愛可能與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水準有關。

報告指出,有27.61%的大學生處於戀愛狀態,有41.93%的大學生處於單身且不想脫單的狀態,有25.40%的大學生處於單身想脫單的狀態,其餘學生未報告。

在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中,報告顯示,戀愛中的大學生抑鬱得分最低,焦慮得分也較低,單身想脫單大學生的抑鬱和焦慮得分顯著更高;在無聊感上,戀愛中的大學生無聊得分最低。因此,健康良好的戀愛關係可能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劑良藥。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系列藍皮書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持調研編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