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心理中國論壇 | 親子心理共成長視角下的家庭教育服務的思索與實踐

發佈時間:2023-08-10 13:34:18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孫聞天

孫聞天

幾年前,我在一個縣城的小學裏持續講了三天關於家庭教育的課程,群體是學生家長。其中有一位媽媽,她聽到第三天的時候,在課間悄悄地把我拉到一個角落裏一邊流淚一邊説,她聽過很多家庭教育課,聽完之後覺得很有道理,可是內心又很痛苦。每一個專家都説,孩子教育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可是家長們也沒有辦法。她家裏有兩個孩子,老大上中學,老二隻有四歲。她的丈夫在北京上班並且有了外遇,跟她的婚姻關係也處在非常危險的邊緣地帶。她一邊恐懼夫妻關係,一邊還要照顧兩個孩子,也沒有其他家人能幫她。

從那一刻我就意識到一個問題。

現在市場上很多所謂的家庭教育課程,總是把孩子當成某種意義上的“受害者”,當夫妻關係或者家庭教養模式出現一些問題的時候,孩子確實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可是我們需要打一個問號,只是簡單地把孩子當成一個“受害者”來考量的這种家庭教育的方式是否存在問題?

有些家長的教養方式有問題,是因為他也帶著很多自己過往的成長經歷、原生家庭,以及現實當中的困惑。那麼誰來解決他們的困惑呢?是不是孩子也要承擔一些呢?視角轉變為家長和孩子一起(交互協同)成長是否更好呢?

我們嘗試從親子共長的視角下看看家庭教育推廣痛點難點在哪?家庭教育作為泛心理服務的新思路有哪些?一線機構的實踐有怎樣的啟發意義?

一、家庭教育推廣遇到的主要問題

(一)科研、科普和投入不足

一個方面是心理科研政策與實踐之間銜接轉化是比較困難的,經常是好幾張“皮”,不能實現統一。

第二個方面是大眾對於科學家庭教育的啟蒙過程還沒有完成。在一線,尤其是中小城市的縣城和農村,有很多家長對於科學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還知之甚少。

第三個方面,在家庭教育推廣的公益性和市場化要求,各自要完成針對哪些人群的服務內容,在這方面互相促進發展的共識還沒有達成。有的人説主張公益,但是公益會使整個市場沒有發展動力;有的人主張市場化,可是過度市場化也會有危險,是不是會重走過去的那種學科教育的老路,亦或家長被反覆割韭菜?

(二)社會化服務迴圈未形成

所有的産業要想發展起來,都應該是在社會化服務的過程當中形成一個閉環的。在家庭教育領域這個閉環不能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

第一,專業人員隊伍的質與量均不足。現在做家庭教育的人員,基本都來自這麼幾類人群:一類是做心理諮詢或者做心理學工作的;一類是做教育的,例如學校的教師或者研究教育的相關人員;再有就是“野路子”來的。那麼真正地做家庭教育的專業人員是應當是誰?這些問題還需要逐步來解決。雖然現在各地也有一些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培養,但目前這些方面的品質也不是很高,要麼依託心理諮詢師職業做技能拓展,要麼演化成新的應用人才培養的快餐項目,還遠遠不能滿足整個社會的現實需求。

第二,産品與服務標準化程度低。很多從業者也不知道到底要怎樣去做服務,而且現在很多家庭教育産品的品質特別低,內容拼湊痕跡明顯,底層邏輯混亂。部分所謂的家庭教育課,就是告訴家長一二三條應該怎麼做,好像要把家長訓練成一個標準化的、理想型的甚至專家水準的家長。但實際上所有想把家長變成一個心理或者教育專家的努力,最後都註定是要失敗的,因為家長不可能做到這些。家庭教育帶有明顯的階層差異、地域和文化差異、時代差異和個性化差異,所以這種産品和服務標準化到底怎樣做,是一種開放式的標準,還是一種兜底式的標準化做法,必須要先搞明白。

第三,社會服務機構生存發展困難。現在的社會大眾對家庭教育的認知,還遠遠沒有得到普及,市場上從事家庭教育的社會服務機構的生存發展還處於比較困難的階段。雖然行業不斷發展,涌現出了大量的心理服務機構,社會投資也在增加,但機構水準參差不齊,實際的專業服務供給嚴重不足。

(三)家校社共育機制尚不成熟。目前共育機制在學校、家庭及社會這三個層面上都是存在一些問題的。主要體現在頂層設計、專業隊伍、服務機構、家庭認知,以及動力激發這幾個維度上。

1、學校層面

大家都知道,婦聯是主要推動《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部門之一,教育行政部門在這個過程中當然也負有很大的責任。可是實際下沉到一線學校裏,很多學校的意願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的強烈,因為學校也會有很多自己的考核指標需要去完成,比如更為基礎的教學指標、安全指標、示範考核指標等,有的時候完成這些指標都面臨很多挑戰,再去做家庭教育,有很多的現實限制條件。

(1)少意願少思路

思考戰術兩張皮。

大家都覺得做家庭教育很有必要性,但是實際上最後會被更多的日常工作、防疫,或者其他工作所替代。

(2)缺師資少資源

有很多學校的心理老師,只是在應付檢查的時候是存在的,甚至有的心理老師自己也不會做。

校長有時也會比較失望,招聘了一些心理學的畢業生,但其實上很多工作都不會做。大家都很焦慮,實際上資源又匱乏,沒有一套成體系的家庭教育課程和機制保障。

(3)精力少動力弱

目前“教育家辦學”在很多中小學還沒真正落地,不少中小學更多的還是應試思維定式,部分校長更多想保持穩定儘量不出問題,有些老師也是疲於救火,拿不出更多的精力來做家庭教育方面的事情。

2、家庭層面

家庭教育中常見的家長認知和能力問題有很多,重點是:

(1)“學習指揮棒”。扭曲家庭教育的目標,混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區別。

(2)“歸錯于孩子”。將家庭教育變成訓導、指責甚至人身攻擊。

(3)“不輟學就沒事”。把孩子當成學習工具人,忽略孩子的心理髮展需求和規律。

(4)“孩子問題=家長問題”。一味的沉溺在自己的內疚中,單方面想要去彌補,換個花樣繼續維持“畸形的共生關係”,壓制孩子心理上獨立自主的自然傾向。

(5)“精緻教養”。精緻教養導致的內卷和控制,讓孩子窒息感暴增,讓家長謹小慎微無所適從。

(6)“只見孩子不見夫妻”。讓家庭教育陷入悖論泥潭,脫離父母成長,脫離愛的需求,脫離家庭系統動力,孩子能被所謂“標準化的科學教育”訓練成富有人性、健康發展的新人類嗎?

(7)“令人窒息的愛”。家長用自我犧牲壓制孩子的自我發展。

(8)“對心理問題的隱藏或無知”。混淆家庭教育和家庭治療。

(9)“不自信的文化潛意識”。部分父母以打擊式教育為榮,將此導致的孩子自卑、懦弱、匱乏主見當成乖巧懂事、有禮謙讓,類似的家庭教育被帶入一個萬劫不復的泥潭中。

(10)“親子關係問題”。部分家庭甚至專業人員,都將家庭教育親子關係混為一談,以為只要親子關係好家庭教育就好,這樣的錯誤掛念糾纏在家庭教育的實踐中。

3、社會層面

(1)萬能教師假設

很多人都會覺得所有的教育問題,包括家庭教育的問題,都是學校老師的問題,孩子教不好就是老師的問題、學校的問題。這是社會上的一種不太正確的假設。

(2)完美母親的假設

把所有的家庭教育的問題都歸於母親,男士特別容易推卸責任,就出現了一種“三喪式教育”,或者“喪偶式教育”。這樣的結果就會讓孩子心理感覺沒有了父母,變成“心理孤兒”。

什麼是心理孤兒?就是明明父母都在,但是內心感覺自己就是獨自一個人長大的,學校裏有數學語文老師,回到家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全都是老師,關心作業學業,讓孩子感覺他們不是父母家人,於是孩子在心理上就變成了孤家寡人,他可能表現為抑鬱、焦慮、強迫、“空心病”甚至難以界定什麼問題,卻一定出了問題。

(3)高共識低協同

大家都認為家庭教育應該比較好做,但是其實地方政府在調動資源上也存在很多的困難,尚未形成合力。

(4)高複製低創造

我們很多人還是在照抄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態度,並沒有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本土化的系統性的家庭教育方法。

(5)標準成功假設

有人總是想像著認為自己可以把孩子教育成一種所謂理想的成才的人,一百多年前西方行為主義失敗的“標準化人才生産實驗”被莫名奇妙的奉為圭臬,其實這就是用一種成功學的東西來給家長進行洗腦。

二、親子心理共長的啟示

(一)養育孩子的心理意義

第一層意義,與自己的父母連結。就是指我們作為家長,與你自己的父母連結。我們中國人是有傳統信仰的,信奉的是天道和祖先。借助我們的家族,其實是和天地融為一體的,也就是一種心靈歸元與文化延續的過程。

第二層意義,鏡照反射與療愈。讓家長以孩子為鏡,反躬自省。當你可以把當年面對父母時那些內心未完成的期待變成自己做父母的要求,把養育孩子過程看做重新再創造自己過程,這就啟動了療愈自己的旅程。

第三層意義,心靈成長與進化。養育孩子的過程,能催化自己真正的愛和慈悲之心。

(二)親子關係的本質是“愛的守望”

愛就是超越自私。很多家長反覆説孩子在青春期是叛逆的,這樣的描述往往是阻礙孩子從心理上真正成人的。成長的要義,就是家長鼓勵孩子,讓他在一生當中自己去創造,從心理意義上去創造自己,成為他自己。

因此家長其實更需要做的,是守望。就是家長要有底線思維,要能先過好自己的生活而後去支援欣賞孩子。

(三)良好親子關係是“從共生到共長”

親子關係的本質決定了我們要從共生到共長,這要培養家長的一些能力,包括自我覺察能力、面對真實、高品質的陪伴、意識訓練、愛的表達等等。家庭教育的底色也是一種愛,一種期盼孩子成長的愛,但很多家長是不會表達愛的,我們在一線的家庭教育教學當中,更多的是在教家長怎樣去識別、感受和表達愛。

三、親子共長視角下的心理服務工作思路

(一)專業人員的角色定位

1、把握好諮詢師/指導師的專業角色

(1)要正確處理專業角色和家庭的關係。把“親子”、把家庭看成是一個整體,。要注意,是一個問題解決者,一個陪伴者,一個傾聽者,一個同理者,一個教育者,這個教育既是教育家長也是教育孩子的。要進行的是共長性的干預,既要讓父母去承擔,孩子也要有所承擔,要有一個系統觀,不要做裁判。

2、專業服務機構的角色

專業機構服務的角色,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尷尬和挑戰。我們的客戶是父母,也就是説父母是付費的人員,按家長的習慣,希望你的服務對象實際上是孩子。但是大家看到各地的很多家庭教育一些産品項目的服務對像是家長,上課時家長也不是特別愛聽,聽完之後他也不一定會去做,他更希望你去教育他的孩子。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如何進行親子共長的設計,包括如何去共情家長,都要有一個很好的設計。

在親子共長視角下,一些相關的工作坊的設計也是很有門道的。親密關係工作坊,側重是角色關係,重點是伴侶的雙方,問題解決的時候側重於他們的情緒、感受性部分。親子溝通工作坊,側重親子之間的關係情感,因為親子之間最大的紐帶是情感紐帶,我們要把親子看成是一個聯動的整體去看。家庭教育工作坊,側重的是家庭-心理-教育這一個大的系統思維,側重的是人格教育和成長。

3、家校社共育工作的重點

要化繁為簡,找出我們能做哪些“可為點”,班主任、學校、家長、孩子都有哪些可為點,可以先做起來,這個探索階段快做比完美更重要。

要建立家長的信心,讓他覺得原來心理學或家庭教育的方法能夠幫助他疏解情緒,家長情緒變好了就更願意面對自己的孩子了,還有更重要的,是愛、勇氣和責任,如果我們能喚醒家長的愛、勇氣和責任,其實比專業技術更為關鍵。

(二)從“家校共建”到“家-校-社-醫(心理諮詢)”聯動系統

在聯動系統建設過程當中,要注意便民化的服務,就是讓大家能直接找到,比如網際網路上的、進入到社區的、以基層的中小學進行合作的、跟教育機構進行合作等等,都是一種合作的方式。

要注意化繁為簡,要解除家長和教師的“精緻教養內卷”,讓他們放鬆下來,才能夠更好地做家庭教育。根據不同的情況,面對他們遇到的困惑,有的時候也需要給老師或者家長一些直接的科學建議,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案。

(三)積極進行本土化創新

首先,人才培養要可持續。

其次,要開發適合我們國民特點的産品。

第三,載體要創新。可以深入到很多企業裏邊進行合作,還可以外化成各種各樣的載體,像網際網路、短視頻、AI人工智慧等等,要不停地進行一些創新性的嘗試。

四、親子共長視角下的心理服務工作實踐

(一)區域頂層設計

在區域頂層設計方面,我們與當地教育局、共青團、衛健委等相關部門都進行了聯動,參加課題研究,參與地方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設計,專業支援心理熱線平臺等等,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首先喚醒父母是關鍵,要對大眾進行大力的科普,提供便民化的資源。其次是需要去搭建一個生態鏈條,將服務機構、專業人員與政府部門、學校、媒體等多方資源不斷匯集,形成總動員。再有就是建設親子共長的生態圈,要摒棄簡單的個人思維,推廣超個人思維,能夠從系統的人與社會一體化的視角上去看問題,形成家校社協同共育,從而搭建好頂層設計。

(二)服務支援平臺

現在的服務平臺不僅僅只是一個網路平臺,更主要的是需要搭建一個整體的大服務平臺。我們借助區域心理行會建立了本地化的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並成立了更具包容性的家庭成長中心,通過網路知識店舖、親子沙盤活動、團體成長沙龍、大眾科普內容、指導專業課程開發等多渠道凝聚力量,打造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務支援平臺。

組建了多個志願者團隊,服務手段擴展到微信公眾平臺、語音微課堂、電臺連線、電視直播、網路直播、抖音、小紅書等短視頻直播等十余種傳播平臺。

累計輻射的區域已有北京、天津、河北、新疆、山西、雄安新區、青島、杭州等地區,覆蓋人群達100萬+人次。

(三)專業人員素質提升

我們團隊專職人員均為心理學專業畢業,兼職人員均具備行業認可的心理諮詢專業資質,並持續接受專業繼續教育及專業督導。緊跟國家政策導向,定期進行政策解讀,與時俱進,確保心理學專業方向不跑偏。堅守專業倫理,堅定專業態度,堅持專業管理,保證專業內容持續輸出。

(四)社會公益服務

三年疫情當中,帶領公益服務團隊走進社區、醫院、大中小學校、機關、國企等單位授課解惑。

(五)獨立開發課程

社會服務機構要想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內容,不要簡單地去複製誰,當然可以借一些力,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內容。我們現在更多獨立開發課程,涵蓋專業人員成長、親子教育、親密關係、家庭教育等多個方面。

(六)個案心理諮詢

在青少年的諮詢過程中,家庭教育對於青少年的支援性不言而喻,大量的一線實踐證明親子共長對於青少年諮詢的效果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做個案諮詢的時候,也要把家庭教育滲透進去,比如:

諮詢前,諮詢師向家長了解來訪者家庭互動或家庭教育中的角色、狀態和應對方式,更深刻輔助形成來訪者心理畫像和系統視角下的心理側寫。

諮詢中,治療(諮詢)即教育,實踐中運用親子雕塑、角色扮演、家庭教育行動模擬等技術,將諮詢治療與教育深度融合。

諮詢後,依據親子共長原則,厘清家長和孩子的各自角色,佈置共長型的家庭作業,簽訂親子公約,支援親子互相鑒證,鼓勵親子互相關注關係動態與家庭教育的耦合等。

最後跟大家分享幾句話進行共勉:

世界是一所學校,

生命是一次契機,

生活是一場練習,

愛TA是一種修行。(完)

演講者小傳:

孫聞天,教授級心理專家,國家心理諮詢師職業培訓師,河北省心理諮詢師協會副理事長,正尚方心理諮詢中心主任、職業培訓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