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濃縮時空凝聚精華 這3家自然博物館哪些特別館藏?

發佈時間:2024-05-16 09:48:28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張文豪 | 責任編輯:姜一平

編制按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

自然博物館集標本收藏、展覽展示、公眾教育和科學研究功能于一身,是傳播自然知識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場所,也是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博物館濃縮時空,凝聚精華。自然萬物之生機繁盛,可以從這裡找到印記;生物演化進程的奧秘,可以在其中厘清脈絡。

隨著我國自然資源研究成果不斷豐碩,自然博物館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各地自然博物館持續推動基礎設施升級、豐富自然科普産品,拉近公眾與大自然的距離。

自然博物館裏有什麼?公眾體驗感怎麼樣?讓我們一起走進自然博物館,體驗科普魅力、感悟生態之美。

河南鄭州市——

黃河中下游分界地的地質博物館

本報記者 張文豪

北臨黃河、南依岳山,西望桃花峪、東眺黃淮平原,一座以黃土色為主色調的博物館坐落在河南鄭州市西北邙山腳下。

這裡是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博物館(以下簡稱“黃河地質博物館”),位置恰好在黃河中游與下游分界地、黃土高原與黃淮平原的過渡地帶。博物館部分展廳藏身山體,置身其中別有洞天。

走進黃河廳,偌大的黃河流域全景沙盤,吸引了來自湖北武漢的王先生久久駐足。“我69歲了,打小在長江邊生活,一直想來看看黃河。”王先生感嘆,“我們的大江大河,都變得越來越美。”

“這好像一塊姜”“應該是一塊石頭”……在黃土廳,幾個小朋友正對著一個標本討論。“其實都不是,它是咱們邙山的黃土,學名叫鈣質結核。”看到小朋友們興致不減,講解員賀燁瑱接著介紹黃土的成因、分佈和作用,“黃土看似普通,卻是一本記錄氣候變化的史書。大家看這塊桃花峪的地質剖面,我們可以通過黃土顏色、粒度、厚度等資訊,研究黃土高原的形成和氣候變化。”

黃河地質博物館負責人張堯介紹,博物館依託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而建,這裡地質結構獨特、遺跡景觀豐富,“獨特的古土壤序列,能清楚反映近260萬年來氣候、環境的變化規律”。

展示方式上,黃河地質博物館運用圖文、模型、實物、標本、影視等形式,輔以聲、光、電等技術手段,圍繞黃河、黃土、黃河文化主題,呈現黃河、黃土高原、黃淮平原的形成與演變。

“快來看,這裡有只會動又會叫的‘大象’。”展廳中的一個盒狀裝置內,投影出一隻拖著長長牙齒、甩著尾巴來回踱步的3D猛犸象。“原來黃河流域也有過大象!”河南少年先鋒學校六年級一班學生張柯瀅興奮地説。

臨近博物館出口處,有個佔地近百平方米的研學堂。這裡會不定期開展黃河知識“尋寶”等科普活動,深受大家歡迎。每年年初,博物館會制定科普計劃,邀請當地大中小學師生參加。博物館所屬的鄭州黃河文化公園管理委員會還與河南省地質研究院長期合作,與當地學校結成黃河文化傳承共建單位,開展學術交流和地質科普活動。

“我們將充分發揮科普教育作用,打造黃河文化集中展示地和研學打卡地,講好黃河地質故事。”鄭州黃河文化公園管理委員會主任何宏波説。

黑龍江黑河市——

五大連池中心地帶的火山博物館

本報記者 方圓

“五大連池地區生活著7科80種蝴蝶……”在位於黑龍江黑河市的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五大連池生態”展廳,博物館研學老師王洋手指一面“蝴蝶墻”,為參加研學遊的小學生介紹蝴蝶相關知識。

淡藍色的墻壁上,一隻只蝴蝶標本陳列在透明玻璃匣中,形態各異、五彩繽紛。來自五大連池風景區第一小學二年級三班的馬依桐睜大眼睛,看得專注。

“同學們,來這裡推動滑軌,看看不同種類蝴蝶的動畫。”在王洋的指引下,馬依桐手握把手,左右拉動,一隻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便在3D螢幕中展翅飛翔。

火山寂寂,熔岩沉沉,峰巒疊秀,五池相連。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位於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的中心地帶,在210多萬年前至300多年前,這裡曾噴發過14座新老期火山,被稱為“天然的火山博物館”。

離開“蝴蝶墻”再往前走,上千份植物標本映入眼簾。翠菊、圓錐繡球、兩型豆……每一份標本右下角都標注著植物學名、採集時間等資訊。這些資訊除了源自本地科研人員的長期調查成果,也有中國地質大學和東北林業大學科研團隊的貢獻。

2021年6月,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此後相繼與中國地質大學和東北林業大學合作成立了教學實習基地和實習創新基地。每年,教授們都會帶領學生組成科研團隊,來五大連池地區實地考察。博物館內的植物標本等資訊,也在一次次考察中不斷完善、更新。

博物館一隅,年逾六旬的謝振華神情專注,端詳著標本。“一個地質公園博物館,花這麼大力氣做生態系統的展陳,看得很過癮。”他感慨道。退休前,謝振華從事五大連池生態系統相關研究,他説:“歷史上,每一次火山爆發都會影響一次生物演替進程,好比在一張白紙上層層塗鴉,不斷豐富、演化。這些動植物標本和背後的知識,能讓人們對因火山噴發形成的生態系統有更多認識。”

“博物館內5個主展廳展示世界火山、五大連池火山,以及由火山地質運動衍生的礦泉資源、生態系統等內容。”博物館館長張黎黎介紹,“除主展廳外,博物館內還設有標本實驗室、學術研究室和可容納近400人的3D影院,用於開展地質研究、普及地學知識。”為了提升科普水準,博物館根據小學、初中等不同學段教學目標,開設了16門科普研學課程,還為各地研學團隊製作了研學手冊。

四川成都市——

大學校園邊有了自然科普劇場

本報記者 遊儀

身穿粉紗裙,係著長綢帶,朱藍汐小朋友張開手掌,作游泳狀交叉划動。一旁,扮成海葵和小丑魚的小演員們大聲念著臺詞,繞著舞臺轉圈。一個週六下午,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四層小劇場,科普劇《小水母曆險記》正在上演。

就讀于四川成都市龍舟路小學三年級的朱藍汐,飾演的是小水母嬌嬌。10分鐘的科普劇時間不長,卻通過孩子們的表演傳遞海洋相關知識,贏得觀眾陣陣掌聲。

今年年初,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發佈科普劇小演員招募公告,朱藍汐報了名。從培訓到綵排,在博物館科普團隊指導下,朱藍汐不僅掌握了科普知識,表演起來也已駕輕就熟。

作為一家地學類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館藏標本6萬餘件,包括30余件恐龍化石,以及劍齒象、猛犸象、披毛犀等古生物化石等。為了吸引年輕受眾,博物館將地質學、生物學等知識與舞臺藝術結合起來,科普劇場應運而生。

原創9個劇本,招募學生演出。從《侏羅紀最大恐龍評比大會》到《碳元素的億年旅行》,一個個科普故事,在小朋友們的演繹下變得生動有趣。據統計,去年,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共演出科普劇60場,約5600人次到場觀看。

科普劇創意頻出,科普課也廣受好評。

一幅《千里江山圖》,使用了多少種顏料?在科普課“國畫裏的礦物”中,博物館科普團隊成員陳蓉站在臺上,指著照片,將國畫使用的硃砂、孔雀石等礦物顏料娓娓道來。“礦物顏料由天然礦石研磨、提煉而成,有豐富的色彩、獨特的質感和遮瑕性……”台下,20多名孩子和家長邊聽邊記。桌子一側,還擺放著一些空白紙扇和礦物顏料。知識講完,陳蓉便鼓勵大家發揮想像力,利用礦物顏料在紙扇上作畫,體驗礦物顏料的魅力。

博物館中,像這樣的科普課程還有近20門。去年,科普團隊共向公眾免費授課54場,受眾數量達7400多人次。

如今,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已經開發了自有科普教育品牌,包含科普課堂、科普劇場、科學家講堂、進校園科普講座等。博物館的科普活動也得到成都理工大學的參與和支援。博物館內,時常可以看見學者舉辦科普講座的身影。“地質環境廳裏展示的地質災害隱患識別‘三查’體系就是學校的研究成果,在這裡布展,有助於增加人們對地質災害隱患識別的認識。”博物館副館長潘東菁説。  

本期統籌:張曄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16日 14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