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中國音樂“走出去”:接地氣才能有人氣

發佈時間:2024-05-15 09:26:57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劍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原標題:中國音樂“走出去”:接地氣才能有人氣

如果你去法國巴黎旅遊,在埃菲爾鐵塔下,可能會遇到這樣一位中國女孩:她身著漢服,挽著發髻,用古箏彈奏著各種中國音樂作品——從她指尖流淌出的既有《漁舟唱晚》等中國古典名曲,也有《賽馬》等傳統民樂,還有《青花瓷》等華語流行歌曲。

這位來自中國湖南的女孩名叫彭靜旋。從2018年起,她開始在法國街頭彈奏古箏並迅速走紅網路。如今,彭靜旋不僅登上一系列節目,還被中央網信辦、共青團中央授予“青年網路文明使者”榮譽稱號。

像彭靜旋這樣利用“街頭藝術+網路”的方式傳播中國文化的民間音樂人還有不少。他們有的在倫敦街頭演奏笙,有的在紐約車站拉二胡,有的在柏林的社區吹葫蘆絲,有的在雪梨大街上吹笛子……一曲中國音樂,就是一扇了解中國文化的窗。當中國音樂人在外國城市街頭操琴弄弦、吹笙鼓簧,外國的路人、遊客會迅速被來自東方古國的陌生樂器和優美旋律所吸引,願意駐足聆聽,進而對音樂背後的中國文化産生興趣。這種聆聽是主動的而非被動的;由興趣而引發的對中國音樂乃至中國文化的了解,是積極正向的而非消極負面的。在聆聽和了解中,文化隔閡會慢慢融化,友誼的橋梁也會慢慢建立。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音樂在國外的傳播,主要採用樂團在音樂廳舉辦音樂會的形式。這種傳播方式,藝術水準高,但傳播成本也相對較大。同時,有時候演出專業性較強,難免曲高和寡,難以深入普通民眾。相較而言,民間音樂人通過街頭表演的方式,讓外國觀眾與中國音樂“零距離”接觸,大大降低了傳播成本。同時,借助網路平臺,中國音樂人的表演和作品能夠被更多人看見和聽到。

歐美國家的街頭藝術比較發達,在很多城市都能看到藝人在街頭表演。外國民眾對街頭藝術有種天然的親切感,他們並不認為在街頭賣藝或者在街頭表演“上不了臺面”。相反,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展現個性與才華的勇敢行為。因此,推動中國音樂“走出去”,在音樂廳、劇院這些專業場所之外,我們不妨將更多目光投向“街頭巷尾”等民間舞臺——鼓勵引導中國音樂人採取更加“深入群眾”的方式,讓中國音樂跟更多外國民眾直接接觸。

如前所述,街頭表演是外國人熟悉且喜歡的藝術形式。那些有志於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中國音樂人,可以在國外多舉辦一些像“街頭音樂會”一樣的演出,讓更多外國民眾跟中國音樂邂逅,用音符開啟他們了解中國文化的大門。當年,音樂家譚盾剛到美國,就曾在紐約街頭拉小提琴,演奏了不少中國音樂作品,讓很多美國人見識了中國音樂作品的魅力,並引起美國媒體和音樂界的注意。

事實上,近幾年我們在國外舉辦“歡樂春節”活動,已經有意識地把舞臺搬到街頭、商超、公園、旅遊景區等能夠跟外國普通民眾近距離接觸的地方,也開始邀請國內知名音樂家、戲劇家等現場獻藝。從實際效果看,這種形式的藝術活動,更具親和力,更受外國普通民眾歡迎。

除了接地氣的場地,還應選擇接地氣的表演方式。具體言之,不僅用中國樂器演奏中國音樂,也可以用中國樂器演奏外國音樂,用外國樂器演奏中國音樂;不僅中國音樂人登臺演出,也可以邀請外國音樂人以及外國觀眾一起表演,增強演出的互動性、趣味性,讓外國民眾多角度感受中國音樂的魅力。除了音樂表演,還可以通過音樂講座、音樂沙龍的方式,多角度向外國民眾介紹中國音樂作品及其背後的歷史和文化。

接地氣的傳播方式也很重要。短視頻、直播等已風靡世界,它們是“深入群眾”的重要渠道。中國音樂“走出去”,應注意“借筒傳聲”“借船出海”,用好國外主流網路社交平臺,利用短視頻、直播等方式加強跟外國民眾的交流,注重傳播形態的開放性、交互性。

今天,在世界不少城市的街頭都能見到進行街頭表演的中國音樂人的身影,這些音樂人用音符掀起的中國文化的漣漪,已經引起外國人的注意。但中國音樂“走出去”仍處在“已經點上開花,尚未全面出彩”的階段。

目前,通過街頭表演和短視頻等在國外傳播中國音樂的主要是中國留學生,專業人士尤其高水準的藝術家還比較少。在很多專業音樂人眼中,街頭藝術、短視頻等屬於“不入流”的層次,在街頭進行音樂表演和做音樂類短視頻有點“掉身價”。抹不開面子、放不下身段,導致他們總是盯著維也納金色大廳等觀眾有限的專業性藝術舞臺,而不願把目光投向可以收穫更多觀眾的民間舞臺和現代傳播方式。專業音樂人參與不夠,影響了中國音樂“走出去”的廣度和深度。未來,中國音樂人尤其知名的演奏家要轉變觀念,樹立“觀眾在哪舞臺就在哪”的意識,用接地氣的表演和傳播幫中國音樂聚攏人氣、擴大影響。

此外,相關部門和組織應鼓勵中國音樂人積極參與國際音樂文化交流活動,引導他們了解學習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音樂文化以及當地民眾的音樂興趣,讓中國音樂“走出去”更加有的放矢。

(作者:李劍,係瀋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講師)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