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文韻沁灣區

發佈時間:2024-05-07 14:19:04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 | 責任編輯:張靜

莽莽珠江貫五嶺,奔千里,匯灣區,入南海。在珠江流經廣州的對外交通要道白鵝潭處,一棟典雅壯麗的場館巍然矗立,如同一艘巨輪泊于江岸、風帆正舉。

5月1日,集廣東美術館新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廣東文學館為一體的重大文化標誌性工程——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向公眾開放,一個蘊藏嶺南文脈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奧秘的珍寶盒子被緩緩打開。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承擔著嶺南文化的標誌地、大眾休閒的目的地、灣區交流的會客廳的職責,將推動人文灣區建設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當前,廣東正勇擔新的文化使命,培育向上向善、剛健樸實文化,奮力建設更高水準的文化強省和展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白鵝潭畔,江風文韻相融,貫通古今,連接中西。

白鵝潭畔 巨輪揚帆

甫一開館,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門前,等待進館的市民遊客就排起了長龍。

為了趕上第一天參觀的“頭啖湯”,深圳市民張建提前一天趕到廣州。他説:“不論是建築還是館藏,藝術中心都讓我充滿了期待。”

“藝術中心是彰顯廣東特色、具有國際水準的重大標誌性公共文化設施。”項目總設計師何鏡堂介紹,長近360米的藝術中心,展陳面積超4萬平方米。三館高低錯落、層次分明,有巨輪出海之態,寓意“嶺南文化乘風破浪、遠播四海”。

  夜幕下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4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三館之中面積最大的廣東美術館新館內,“新時代·新跨越——廣東美術館新館系列大展”8個主題展覽規模壯觀、氣勢磅薄。

集廣東美術館數年館藏精華,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多家機構館藏經典,齊白石、徐悲鴻、林風眠、關山月等700多位中外藝術大師的近千件書畫、雕塑等作品按照不同主題,一字排開。

“一下子能看到這麼多大家的經典作品,真過癮呀。”參觀展覽一整天的市民張秋婷説。

絢爛的燈光、珍貴的影像、迷人的音效,位於美術館三樓的沉浸式數字藝術展則吸引了許多年輕人拍照“打卡”。

木棉、紫荊、蓮花……粵港澳大灣區11座城市的市花,以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方式詮釋嶺南文化的魅力。光影流轉,“太美了!”讚嘆不絕於耳。

“我們採用數字藝術與傳統繪畫融合的手法,不僅復現了嶺南畫派的美感,還塑造了一個飽含灣區特色的生命花園。”創作“南國花園”主題展的藝術家費俊説。

非遺館四樓,約1米高、4米多長的大型骨雕作品“灣區同心”巧奪天工,廣州鎮海樓、香港金紫荊廣場、澳門大三巴等灣區地標纖毫畢現。

國家級非遺象牙雕刻代表性傳承人張民輝説,為完美復刻灣區的名山秀水,作品集合20多名工匠、共用工時約3000天製作而成,使用的牛骨材料達13噸。

而這只是非遺館物華天寶的一角。館內,廣東5項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165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16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悉數與觀眾見面。

“我們著力把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打造成中外文化交流的藝術殿堂和重要平臺,使它成為既是世界了解嶺南文化、中華文明的一個窗口,也是廣東、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中國了解世界各國文化、文明的一個窗口。”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李斌説。

館以載文 活態傳承

“這本我看過!”“原來這也是廣東的作品”……廣東文學館內,從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到梁啟超的《二十世紀太平洋歌》,從歐陽山的《三家巷》到“打工詩人”郭金牛的《紙上還鄉》,相容並蓄、悠久燦爛的嶺南文化再次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我們希望將文學館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文學大本營,集收藏、展覽、研究、交流等活動於一體的文學殿堂。”廣東省作協專職副主席張培忠説。

滔滔珠江,見證千年文脈傳承;館以載文,凝聚嶺南厚重文化。承載這一切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正是廣東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縮影。

在北江流經清遠城區中心的江段上,坐落著首家嶺南書院——江心島書院。

書院藏有嶺南歷史、文化等領域書籍近3萬冊,還持續開展二十四節氣茶席、國學公益班等活動。2017年書院落成後,這座曾少人問津的小島成了市民流連忘返的去處。

一壺白茶,一本古書,從《清遠縣誌》中探尋家鄉本源,在古籍文獻中研究地方歷史,在文化公開課中與學者同好共學交流……57歲的清遠市民陳衛紅説:“書院一落成我就經常來,這裡就是我們家門口的‘詩和遠方’。”

  江心島書院一角。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潮州金山書院、惠州豐湖書院、肇慶星岩書院、梅州東山書院……一座座身處秀麗風景之中的書院,彰顯廣東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綿長的歷史文脈。

以各地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三館一站為主體,廣東公共文化建設也由點及面全面鋪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遍佈城市各個角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走進百姓生活。

廣州市越秀公園東秀湖畔,一棟白色建築融于園林景觀中,與附近厚重的明城墻、繁茂的大榕樹、盛放的紫荊花相得益彰。

這裡是花城文學院,花香、茶香、咖啡香襯托著書香。

與科幻作家暢聊科幻創作、聆聽文學史視野下的當下文學、探索女性視角與新女性寫作……廣州市越秀公園主任王艾君説,花城文學院將專業的文學內容植入城市公共空間,成立一年多來,已舉辦承辦文學分享、文化共建類活動超過70場。

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新館……近年來,一個個文化新地標拔地而起,融通古今、薈萃中外的大灣區,正在成為文化的新高地,嶺南文脈在活態傳承中煥發新的風采。

融匯中西 向海而強

廣東美術館新館“覺醒時代——20世紀上半葉中國美術的傳承與演變”展廳內,人頭攢動。

展覽以美術作品講述了“西學東漸”風潮如何影響中國美術的進程,以及藝術的力量如何回應現實。其中,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嶺南畫派代表人物用一幅幅作品,展示兼工帶寫、彩墨並重的藝術手法,闡釋了“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藝術追求。

“廣東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很多西方文化和新事物都是通過這裡進入中國的,比如油畫、攝影等。”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説。

“西學東漸”對嶺南地區的影響不僅在藝術,也在語言、建築、經濟等方方面面。

“百貨均輸成劇邑,五方風氣異中原。”“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黃遵憲的筆下,廣州是一個因世界貿易而繁忙、融合了各方外來文化而擁有獨特風氣的城市,這也是嶺南地區的縮影。

  廣州市恩寧路騎樓街一角。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

行走在灣區城市,騎樓隨處可見。這種由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可避風雨防日曬,特別適應嶺南炎熱多雨的亞熱帶氣候。跨出街面的騎樓,還可彌補室內空間的不足,滿足商業活動需求,是嶺南人民生活智慧的體現。

開放包容的傳統,更讓這裡有著向海而生的氣質。昔日僑民乘著紅頭船“過番出海”,勤勞的炎黃子孫向世界帶去中華文化。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粵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廣州粵劇院藝術總監歐凱明説,每次到國外,他都會被嶺南文化的廣泛傳播與傳承深深觸動。

粵劇、英歌、醒獅、咏春……不僅是一個地方的文化符號,更是喚醒海外華人的鄉音鄉情。源自南粵,融匯中西,遠揚海外,已成為嶺南文化的鮮明特色。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人文灣區活力顯現,成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從歷史古跡保護、文博機構聯動、文化設施共用,到文化創意産業協同、影視資源互通、藝術展演交流等,近年來,粵港澳三地文化交流密切合作,並充分利用粵語、英語和葡語等語言紐帶,推進東西方文明交流。

凝思間古今往來輪轉,館舍前珠水悠悠依然。

泊于白鵝潭邊的“文化巨輪”將嶺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文化相連,更將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相連。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