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劉金柱:為何説“宋遼古道”見證文化交融?

發佈時間:2024-05-10 10:20:57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牛琳 諶詩雨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保定5月9日電題:為何説“宋遼古道”見證文化交融?

——專訪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劉金柱

作者牛琳 諶詩雨

以河北保定和雄安新區為關鍵節點的古代官方驛道——“宋遼古道”,曾輝煌百餘年,一端連接中原農耕地區,另一端連接北方草原遊牧地區,成為重要的政治文化通道。

“宋遼古道”與絲綢之路有何關係?它承載著怎樣的文化交流記憶?重塑“宋遼古道”沿線歷史文化,對雄安新區文化建設有何助益?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就此專訪“宋遼古道學術考察及文獻整理”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負責人、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劉金柱。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何為“宋遼古道”?歷史上的“宋遼古道”何以成為中原文明與外界溝通的主要通道之一?

劉金柱:西元1005年,中國歷史上兩個並立的南北政權北宋和遼,在經過長期戰爭後締結“澶淵之盟”,宋遼約為兄弟,以白溝河為界,宋每年送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此後,宋遼之間開始了百餘年之久的交聘往來。

“交聘制度”下的宋遼兩國往來頻繁,雙方每年互派使節,很多都是宰輔級的使臣,賀生辰賀正旦等成為常態。逾百年和平安寧局面,為雙方經濟文化繁榮創造了和諧環境,民眾得以休養生息。

“宋遼古道”也成為宋遼之間的使臣往返驛道。這條北宋與遼以和平為基礎形成的朝聘路線,在宋境內與大運河並行,以今河北保定和雄安新區(宋遼邊界)為中心,南起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北向經由雄州(今河北雄安新區雄縣)進入遼境,過遼南京(今北京),越燕山山脈,進入遼腹地,北至遼中京(今內蒙古寧城)、遼都城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一帶。宋遼使臣通過“宋遼古道”完成“歲幣”輸納、互通禮物等交往事宜。

作為使節往還的必經之路,處於宋遼邊界的雄州,是“宋遼古道”上的關鍵節點。“宋遼古道”還是宋遼雙方相互了解、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它一頭是繁華的中原大都會汴梁;另一頭分散在遼腹地的丘陵草原,直至遼上京,把中原農耕地區和北方草原遊牧地區連接起來,對宋遼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産生顯著影響。並且,它使北方草原、東北地區和中原地區逐漸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對於後來金朝統治中原地區,進而元朝實現大一統起到重要作用,影響著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實際上,“宋遼古道”從中原地區往北進入內蒙古後與草原之路銜接,往西北則與絲綢之路相連,成為中國歷史上兩個重要的對外交通網路——絲綢之路和草原之路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向東延伸進入朝鮮半島,向西沿著草原之路通向中亞、西亞乃至歐洲,成為溝通東亞、通向西方通道的一部分。“宋遼古道”的許多地段一直沿用到近代,今天很多現代化公路和鐵路的走向仍與之大致相同。

中新社記者:中國傳統茶道文化如何通過“宋遼古道”遠播萬里?文化遺存和考古發掘有何佐證?

劉金柱:朝聘不以生意為主,多為宋遼雙方互相攜帶的禮品和各自特産,包括錢幣、大宗的絲織品和茶葉、陶瓷等,也包括酒、皮毛、面油(當時的一種化粧品)等。

“宋遼古道”上也不乏民間貿易,商人將南方盛産的茶葉和絲綢、瓷器等長途販運至北方,又將北方出産的畜産品、毛織品等運往中原以及江浙一帶。

其中,河北保定白溝是重要轉机地。“澶淵之盟”後,宋遼商定在白溝(今河北保定白溝)建立榷場,也就是關口,這裡是宋遼兩國的分界線,“歲幣”在白溝進行交接。民間貿易中的商品也多在白溝榷場進行交換,這些史料均有記載。

隨著茶馬互市的繁榮,茶葉、茶具、茶器、茶藝文化等,從江南沿“宋遼古道”輸送至宋遼邊界的榷場,再由此至遼,並沿著絲綢之路向西北傳播。“宋遼古道”貫穿河北全境,河北成為茶葉貿易的主要通道之一。

河北宣化遼代下八里壁畫墓群中,墓內壁畫繪有“備茶圖”“上茶圖”“品茶圖”,反映了茶馬互市對遼貴族生活的深入影響。

中新社記者:“宋遼古道”承載著怎樣的文化交流記憶?它可以還原出千百年前怎樣的文化交流圖鑒?

劉金柱:“宋遼古道”興盛百餘年,對中原文明與中國北方和東北亞民族文化交流産生了很大影響。這條線路一度非常繁忙,除民間商貿經此之外,還有宋遼雙方每年不少於20次的朝聘。

遼的使臣到了宋朝邊界,北宋官員要到白溝去接,叫接伴使;遼的使臣離開時,北宋官員要送到白溝,叫送伴使,規格都很高。在中國古代歷史尤其是文學史上佔有重要位置的北宋名人,如王安石、歐陽修、蘇轍、沈括、包拯、蘇頌等都做過送伴使或出使遼的使臣。他們從北宋都城汴梁出發,進入幽燕大地,甚至更遠的北方遊牧地區。在此過程中,留下很多詩篇,“使遼詩”成為印記著那一文化融合時期的特殊史詩。

此外,北宋使臣回來後,要把出使見聞如實記錄下來,這些“行程錄”須呈報朝廷。這些記錄為研究遼的歷史、宋遼交通以及宋遼社會經濟、軍事、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

北宋境內屬於封建文明高度發達區域,境內官方驛道形成的最突出成就,就是承載著高度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科技成果,源源不斷地輸入北方草原地區,同時也大量吸收來自草原地區的優秀成果。就此意義而言,“宋遼古道”是一條承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溝通交流之路,肇始於五代,繁盛于宋遼時期,承接著宋金交聘的延續。它既是一條自然通道,也是一條凝聚著諸多人文色彩的文化之路與民族融合之路。

中新社記者:重塑“宋遼古道”沿線的歷史文化,對雄安新區文化建設有何助益?

劉金柱:宋遼時期,現在的河北保定和雄安新區處於宋遼邊界,是“宋遼古道”上的關鍵節點和重要轉机地,亦隨著貿易、文化的交流成為多元文化交匯地。這裡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過渡帶和交錯帶,中國古代的兩大文化體系——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在此處交流融合。

目前,在“宋遼古道”沿線發現了諸多宋遼時期的城址和文物古跡,還流傳許多與宋遼相關的戲劇、故事、傳説。我們擬從“古道文學”“古道遺存”“古道民俗”三個方面,對“宋遼古道”沿線歷史文化進行挖掘整理,為沿線文化産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産業規劃。在此基礎上,擬對這條線路上的一些驛站進行選擇性復原,以此為載體,助力“宋遼古道”沿線經濟、文化和旅遊業的發展,也將對雄安新區文化建設産生助益。(完)

受訪者簡介:

劉金柱,河北大學文學院、宋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曾任河北大學文學院院長、華北文化遺産研究中心主任,現擔任河北省文化産業研究基地主任、保定市政府參事,獲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兩次、三等獎一次,被評為河北省“中青年社科專家五十人工程”人才。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