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四川涼山鹽源老龍頭墓怎樣體現青銅文化交融?

發佈時間:2024-05-09 09:09:31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岳依桐 | 責任編輯:張靜

題:鹽源老龍頭墓怎樣體現青銅文化交融?

——專訪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周志清 

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的鹽源老龍頭墓地,是繼三星堆和金沙之後,四川大地上發現的又一“青銅王國”,入圍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這一崇山峻嶺間的神秘青銅文明究竟有何奇特之處?隨葬品尚馬之風體現何種文化交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鹽源老龍頭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周志清,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鹽源老龍頭墓地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取得了哪些矚目成果?

周志清:1987年,鹽源縣的農民在種植蘋果時發現了老龍頭墓地。遺址核心區面積約12000平方米,截至2023年11月已發掘面積4200平方米。1987年以來已進行四次搶救性發掘,第四次發掘始於2020年4月,尚未結束。

根據相關研究及碳14測年,老龍頭遺址年代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商末至西周晚期,主體為西周時期;第二期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主體為春秋時期;第三期為戰國至西漢早期。截至目前,老龍頭墓地已清理墓葬1893座、馬坑1個,出土器物約7000余件(套),以銅器、陶器、石器、琉璃器、金器等為主,種類豐富且年代跨度長,還出土了少量骨器和皮製品。

發掘出土的整套青銅紡織器具,是目前中國西南地區發現最為完整的青銅腰機;三輪青銅馬車亦是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三輪馬車實物模型之一;造型各異、種類繁多的青銅枝形器,凸顯了鹽源青銅文化獨特的信仰崇拜。

鹽源老龍頭墓地延續時間長,不同時期的墓葬層層疊壓,有的出現殘破。目前發現了大石蓋覆蓋墓壙的墓葬形制,以及疊葬、截肢葬、屈肢葬、頭蹄葬、硃砂葬、二次葬等多種葬俗。除甕棺外,其餘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多為東西朝向,少量南北向,墓地喪葬習俗獨特。

出土的大量青銅兵器以劍、戈、刀為主,矛較為少見,雙環首劍、銎柄劍、曲頸劍都極具特點。繁縟複雜的青銅馬具,各類裝飾馬元素的青銅器,及大型墓葬殉馬的現象,可見其對馬的喜愛。另外,在一些具有明確女性特徵的墓葬中多出土青銅鎧甲,加之出現大量青銅女性人物形象,推測當時女性社會地位不低。

以人、獸為主題的青銅枝形器是老龍頭墓地最具特質的青銅元素,也是鹽源地區青銅文化區隔于周邊青銅文化的顯著特徵,還反映出當時獨特的喪葬習俗和信仰崇拜。雙馬神是此類青銅枝形器最為常見的主題,還可見虎、鹿、鳥等動物元素。

老龍頭墓地的墓葬形制和葬俗,以及具有鮮明時代和地域特徵的文化遺物,既展現出鹽源青銅文化複雜多樣的文化內涵,也彰顯其是中國西南地區一支獨具特質的地域青銅文化,為認知中國青銅文明提供了寶貴資料。

中新社記者:為什麼説鹽源老龍頭墓地是研究青藏高原東部多元文明交匯、融合以及演進的一把鑰匙?

周志清:老龍頭墓地所在的鹽源盆地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是青藏高原東部南北文化交流和人群遷徙通道上的關鍵節點之一,也是藏彝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殊的地理和文化位置使得該地區的古代文化呈現多元性與複合性特徵,存在不少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證據。

截至目前,我們發現了17座完整的青銅鑄匠墓(也可稱匠人墓),是西南地區最為集中的鑄匠墓群。M174齣土10組石范以及可能用於煉銅的陶澆包和陶鼓風管,石范種類包括鈴、刀、鉞、鑿等,部分石范與墓地發現的銅器匹配。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出土的一件馬頭形青銅鼓風管,連鬃毛細節都刻畫得非常清晰,使用這種獸頭形鼓風管的習慣,是從歐亞草原一直延續下來的。

通過上述隨葬品,不僅可清楚判斷出墓主人的職業,也説明瞭老龍頭墓地的部分銅器就是在本地鑄造,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老龍頭獨特青銅器來源之謎。此類墓葬已經形成相對固定的器用制度,這在西南地區青銅文化中非常少見。同類鑄匠墓在歐亞草原,中國西北、西南,以及東南亞地區都有發現,充分體現出鹽源盆地在歐亞大陸東部南北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

鹽源青銅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器物是枝形器。此類器物多放置於墓主人頭側,常見一人牽兩馬的造型。很多研究認為這種表達與雙馬神信仰有關,而此種信仰多來自伊朗高原,或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證據。

另外,老龍頭墓地出土的海貝、靴形鉞等也表明其與東南亞等區域青銅文化有著一定的文化聯繫,比如出土的織紋螺産地指向很明確,極大可能來自東南亞。

整體而言,以老龍頭墓地為代表的鹽源青銅文化面貌,有濃厚的多元性,受到歐亞草原青銅文化、中國北方青銅文化、西戎文化、中原文化、滇文化乃至東南亞地區青銅文化等的多重影響。

中新社記者:為什麼説老龍頭墓地考古發現既“獨樹一幟”,又相容並蓄?

周志清:鹽源盆地位於青藏高原東緣文化傳播帶,是一個連接南北的文化通道。草原文化通過甘肅、青海地區進入鹽源,四川盆地的青銅文化及雲南青銅文化等在此都有交流交融。所以,這裡出現的青銅器能看出與其他區域文化交流交融的痕跡,既“獨樹一幟”,又相容並蓄。

例如,老龍頭墓地發現很多滇文化元素,基本是在戰國以後才進入鹽源,大多出現在大中型墓葬中。銅紡織工具尤其是成套的腰機構件和銅鼓、覆瓦形編鐘、蛇首短劍等器物,是典型的滇文化器物,可以説鹽源盆地是四川境內滇文化氛圍最濃厚的區域。

老龍頭墓地出土的乳釘甕、帶流壺、簋式豆等陶器與四川安寧河流域的高坡文化及以新莊M271為代表的一類遺存相似。其中簋式豆可能受到西北地區寺洼文化的影響;出土的直內青銅鉞是典型的中原殷商文化的器物;隨葬的雙耳罐、山字格劍、銅柄鐵劍的習俗與川西高原和滇西北地區具有相同的文化傳統;雙圓餅首短劍、弧背刀、帶柄鏡等銅器及殉馬和隨葬馬具的習俗,明顯受到了中國北方地區和歐亞草原青銅文化的影響。

受到多種文化影響的老龍頭先民,扮演著一種文化“轉机站”的角色,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進行創新創造,再對外輸出。老龍頭特色的器物也流傳到各地,成為文化交流交融的一部分。例如,鹽源盆地大量出土的雙環首劍,周鄰的雲南區域有,甚至在西藏阿裏地區也有發現。

可以説,老龍頭墓地遺址的發掘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未來,加強對遺址外文化交流情況研究,是主要的工作方向之一。(完)

受訪者簡介:

周志清,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研究方向主要為成都平原商周考古、西南地區先秦時期考古和民族史研究,先後主持和參加了數十項重大考古科研項目,係涼山鹽源老龍頭墓地發掘項目負責人。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