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為何四千年前的中國酒器,能做得“薄若蛋殼”?

發佈時間:2024-05-15 09:26:57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趙曉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濟南5月14日電題:為何四千年前的中國酒器,能做得“薄若蛋殼”?

——專訪山東大學考古學院教授欒豐實

中新社記者 趙曉

收藏于山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蛋殼黑陶高柄杯,是龍山文化時期典型器物,憑藉“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的亮點,被考古界稱之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

逾四千年後的今天,蛋殼黑陶高柄杯仍難以完美複製,其背後隱藏了哪些精湛工藝?揭示了當時怎樣的禮制文化?山東大學考古學院教授欒豐實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就相關問題作出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蛋殼黑陶高柄杯出土于哪些遺址?出土數量多少?

欒豐實:位於黃河和淮河下游的山東全省、江蘇和安徽北部、河南東部和遼東半島南部的廣大地區,在考古學上被稱為“海岱歷史文化區”,簡稱“海岱地區”。近幾年的考古新發現,把這一地區出現陶器的時間提前到距今1.5萬年前,是目前長江以北最早出現陶器的地區。

海岱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先後經歷了趙家徐姚類型(距今1.5萬年—1.1萬年)、扁扁洞類型(距今1萬年—0.9萬年)、後李文化(距今9000年—7000年)、北辛文化(距今7000年—60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6000年—4500年)和龍山文化(距今4500年—3800年)等不同發展階段。蛋殼黑陶高柄杯存在於這一區係的最後一個階段,即龍山文化時期。

從1930年發掘山東濟南城子崖遺址確立龍山文化以來,發現有蛋殼陶碎片的遺址有數十處之多,而出土過完整或者可以復原的蛋殼黑陶高柄杯的遺址,也有10余處,如濟南章丘城子崖遺址,日照兩城鎮遺址、堯王城遺址等。

值得一提的是,經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准,1995年以來,由山東大學、耶魯大學和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組成的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魯東南沿海地區連續開展近30年的系統考古調查。

1998年至2001年,聯合考古隊對著名的日照兩城鎮遺址進行為期三年的合作發掘。在考古發掘和後續研究工作中,耶魯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文德安對龍山文化陶器的製作技術、功能和專業化生産模式等開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多項成果。她認為,以蛋殼黑陶高柄杯為代表的龍山文化陶器,是世界陶器製作史上的技藝高峰。

目前,海岱地區蛋殼黑陶高柄杯出土總數超過100件,但在數量龐大的龍山文化陶器中屬於數量極少的一類。其主要出自大中型聚落遺址等級較高的大中型墓葬之中。如濰坊臨朐(qú)西朱封遺址兩槨一棺的M1齣土5件,一槨一棺的M202齣土4件;濰坊諸城呈子遺址87座墓葬共發現11件,出自10座墓葬。

出土蛋殼黑陶高柄杯的墓葬墓室一般較大,隨葬品較多,還有使用玉器和豬下頜骨隨葬的現象。

中新社記者:蛋殼黑陶高柄杯有哪些突出特徵?

欒豐實:蛋殼黑陶高柄杯的祖型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早中期,它的直接前身是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薄胎高柄杯。這種高柄杯由侈口、深束腹、圜底的杯體,以及鏤孔高柄、喇叭形底座兩部分組成。

薄胎是龍山文化高柄杯的基本特徵之一,最薄的位置在口沿部位,目前所見最薄者為0.2毫米—0.3毫米,一般在0.5毫米左右,所以最初一經發現就被命名為“蛋殼陶”。其他部位略厚,一般也只有1毫米—2毫米。完整的蛋殼陶高柄杯的高度約20釐米,重量多在50克—70克之間,顯著輕於其他大小相近的器物。

蛋殼陶高柄杯整體具備“黑、光、亮、薄、輕”的特點,被譽為“中國古代陶器的巔峰之作”,這也是對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時期陶器製作技術和水準的中肯評價。

中新社記者:蛋殼黑陶高柄杯在龍山文化時期是如何製成的?為何至今難以完美複製?

欒豐實:陶器的生産過程一般有四道重要工序,即原料製備、成型、施紋和燒制。施紋工序在部分陶器的製作中可能缺失,其餘三道是必備工序。

陶器發明之後的很長時間,人們一直使用不加處理的自然陶土,或在陶土中摻雜砂子、蚌末等,作為原料來制陶。這樣的陶器一般被稱為“夾砂陶”“夾蚌陶”等。

基於日常生活的需要,距今8000年前後的人類發明瞭淘洗陶土的技術,即採用加水攪拌、沉澱和過濾等方法,清除陶土中的砂粒等雜質,得到質地純凈、細膩的陶土原料,用這種原料做成的陶器在考古學上被稱為“泥質陶”。

製作像蛋殼陶這樣陶胎特別薄的陶器,則需要對陶土反覆淘洗,進而得到特別細膩、沒有砂粒等雜質的陶土。據檢測和實驗,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細泥陶的細度在200目上下,而龍山文化蛋殼陶的細度甚至能達到300目左右,如此才能做出像蛋殼黑陶高柄杯這類薄如蛋殼的特殊陶器。

成型是陶器生産最重要的工序,成型技術先後經歷手制和輪制兩大階段。輪制是在長期手制基礎上發明的,又分為慢輪和快輪。

距今5000年前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在經過較長時期慢輪成型和修整的基礎上,創造出快輪拉坯成型這一先進的陶器製作技術。

到龍山文化時期,在近千年的快輪制陶技術發展基礎上,先民又創造出快輪拉坯與車制技術相結合的新工藝,即先用拉坯成型方法做出陶坯的雛形,再用置於固定刀架上的刀具修整陶坯。

蛋殼陶高柄杯的盤口、杯體等部位有細密的同心圓紋,説明其製作過程中使用了快輪刮削等工藝。製作這種薄如蛋殼的小型陶器,對輪盤和製作過程的穩定性要求極高。中國首位使用實驗考古的方法製作出蛋殼黑陶的鐘華南先生認為,只有採用快輪與車制相結合的成型法才能將其製作出來。

從燒制工藝分析,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匠已較好地掌握了燒制黑陶的技術。但蛋殼黑陶的燒制又有所不同,因陶胎過於輕薄,為了防止燒制時被火焰舐燒或遭受氣流衝擊,裝窯燒制時需要使用防護器具,即使用類似于現在燒制瓷器的匣缽。

經過上述原料製備、快輪和車制結合成型、匣缽燒制等一系列工序,才能製作出舉世罕見的“黑、光、亮、薄、輕”的蛋殼黑陶高柄杯。這種“高精尖”工藝不是普通制陶工匠所能掌握的,必須是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所以直到今天,蛋殼黑陶高柄杯仍難以完美複製。

中新社記者:蛋殼黑陶高柄杯在當時的主要用途是什麼?

欒豐實:蛋殼黑陶高柄杯從功能上説是一種酒器,但由於它的陶胎過於輕薄,搬動時要加倍小心,用兩隻手小心翼翼地捧著。因此,從實用的角度講,這种太過輕薄的器物,很可能不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頻繁使用的器具。

從它的造型特點來看,其杯體已不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口部稍微外侈的筒形杯形態,而是演變為周圍有寬大的淺斜碟形口沿、細高柄、小底座,給人以頭重腳輕、重心極不穩定的感覺。同時,如果用來飲酒,則會由於口沿寬淺、顯著外斜,且與杯沿的接觸面過寬而極不方便。因此,龍山文化蛋殼黑陶高柄杯的造型特徵所追求的是美觀,而非實用。

結合上述特徵,我們認為,代表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高柄杯是一種非實用的高端精美陶容器,或只在某些隆重儀式場合使用,如作為祭祀和禮儀活動時擺放的禮儀用器。

中新社記者:蛋殼黑陶高柄杯背後蘊含了怎樣的禮制文化?

欒豐實:目前,海岱地區已發現10余座龍山文化城址,表明這一時期作為防禦工程的城址已普遍出現,當時社會已經形成“城邑聚落、環壕聚落和普通聚落”三級結構的區域聚落形態,與早期文獻記載的“都、邑、聚”三級社會組織相對應,表明龍山文化時期已進入古國時代的高級階段。

如果認為海岱地區在距今5000年前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産生早期國家、進入文明社會,那麼龍山文化時期就已進入早期國家的初步發展階段。此時,作為維護社會正常運作的禮制日臻成熟。蛋殼黑陶高柄杯作為陶質禮器群的重要成員,在禮制社會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蛋殼黑陶高柄杯不僅在製作工藝上有重大突破,代表了中國史前制陶技術的最高水準,其功能和文化內涵也極具深意,為“禮出東方”的考古學提供了實證,彰顯中華遠古文明的東方成就和特色,讓人們領略到中華大地燦爛的史前文化和輝煌文明。(完)

受訪者簡介:

欒豐實,山東大學二級教授,全國社科規劃辦考古學科評審專家,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評估諮詢專家,先後主持過泗水尹家城、鄒平丁公和日照兩城鎮等重要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工作。主編《泗水尹家城》《日照兩城鎮》等大型考古發掘報告。著力於中國史前考古、考古學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出版《東夷考古》《海岱地區考古研究》《考古學理論·方法·技術》《考古學概論》《欒豐實考古文集》等學術專著,發表論文200余篇。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