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民族文化打動年輕人 現場聽民樂成新風尚

發佈時間:2024-05-10 10:41:24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勉徵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北京5月10日電 題:民族文化打動年輕人現場聽民樂成新風尚

中新社記者 勉徵

民族音樂人在各平臺“出圈”、熱門演出一票難求……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為民族音樂買單。

“我還沒去過新疆,我想通過音樂去感受新疆。”在近日清華大學“清華首屆世界音樂節”的演出現場,陳同學用手機記錄著演出場景,正在演出的是哈薩克族音樂人米蘭別克。

當天的觀眾席坐滿了人,不少來晚的觀眾甚至坐在了樓梯上。演出中,米蘭別克先後展示了5種哈薩克族傳統樂器,觀眾沉浸在音樂中,跟隨音樂節奏搖擺。

近日,記者在北京多個演出現場看到,民族音樂類型演出頗為賣座,一些大型劇場和livehouse(音樂展演空間)幾乎每個月都有民族音樂人的演出,觀眾大多是年輕人,甚至有人從別的城市專程而來。這種火爆不僅體現線上下演出市場,近年來,不少民族音樂人在各平臺因廣受年輕人好評而“出圈”,例如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3》上的蒙古族樂隊安達組合、抖音平臺上流行的潑水“神曲”《up耿馬》團隊等。

民族音樂為什麼受到年輕人喜愛?

觀眾阿布萊·夏依哈斯告訴記者,音樂是他鄉思的寄託,他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民族音樂了解新疆;觀眾單鋒則説,他對民族文化頗感興趣,現場觀演可以近距離感受;也有觀眾説,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在音樂中一同沉醉,那種氛圍讓她很感動。

在專業人士眼中,民族音樂受到觀眾喜愛本身不是一種突然發生的現象,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布仁巴雅爾等一批民族音樂人閃耀于樂壇開始,觀眾對民族音樂的關注便與日俱增,而越來越多年輕人對民族音樂的喜愛才是一種較為新鮮的變化。

“年輕人開始跳出西方主流音樂視角追尋自身文化身份認同。”“戰馬時代”是業內知名的一家推廣本土民族音樂、世界音樂與跨界音樂家的經紀公司,在其創始人、資深樂評人劉釗看來,當代中國年輕人在欣賞音樂時,也在思考自己的文化底色,與同樣受年輕人歡迎的搖滾樂相比,民族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距離更接近。

作為市場和音樂家之間的紐帶,劉釗近年來合作過多位民族音樂人,如杭蓋樂隊、安達組合、賈巴阿參等。他觀察到,隨著音樂市場的發展,很多民族音樂人逐漸從鄉間走向舞臺,這不僅反映了觀眾藝術觀賞口味的變化,也體現了民族音樂人本身的成長。

“早年我們挖掘的民族音樂人,很多時候並未意識到自己音樂的價值,他們更關心外出打工而不是向世界展示自己。如今民族音樂人本身也更專業,更願意展現自我,無論是在網路平臺還是演出現場,民族音樂人和觀眾更容易找到彼此了。”劉釗説。

今年初,維吾爾族歌唱家賽努拜爾在北京演出,新疆民歌歡快的律動讓觀眾起舞,一曲舞完,不少年輕人拿出手機認識彼此、建立同好群組。在劉釗的印象中,這樣的場景,在他合作的每場民族音樂演出現場都會發生。可以説,年輕人被民族音樂吸引,也正在賦予民族音樂新的活力。(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