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2023,我的中華文化情緣

發佈時間:2023-12-28 10:19:35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2023年,中國舉辦了中國—中亞峰會、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展了中西文化和旅遊年活動,舉辦了首屆良渚論壇、藝匯絲路—中阿知名藝術家采風作品展、紀念費城交響樂團訪華50週年演出,成立了亞洲文化遺産保護聯盟,實施“文化絲路”計劃,舉辦“歡樂春節”“茶和天下·雅集”等一系列活動,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

這一年,也有很多外國朋友來到中國,用心感受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品味中華文化。

年終歲尾,我們邀請10位外國朋友講述他們與中華文化的情緣。他們中有來中國追逐夢想的學子,有致力於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學者;有初訪中國的音樂家,有久居中國的藝術家;有用鏡頭記錄中國發展的導演,有用畫筆展現中華文化的畫家……他們眼中的中華文化古老而新潮。

尼山論壇結識志同道合朋友

斯泰利奧斯·維爾維達基斯 (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指導委員會主席、雅典大學哲學與科學史係教授)

今年2月20日,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成立儀式在雅典大學舉行。中心由雅典大學、帕特雷大學、亞裏士多德大學和克裏特大學以及4所中國大學共同籌建,希方中心設立於雅典大學,中方中心設立於西南大學。此前,我與另外4名希臘學者聯名致信習近平主席,表達了我們對其倡導的文明理念的高度認同,並介紹中心籌備情況和發展規劃。習主席很快給我們回信,祝賀中心成立,肯定中心在推動中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各國文明發展中的作用,並期待我們能大有作為。我們非常高興、榮幸和感動。我們認為,對亞洲和歐洲兩個古老文明的比較研究,是兩國相互理解的基礎。希中之間的文化交往建立在共同價值觀之上,將為全世界樹立交流合作的典範。

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成立以來,舉辦了研討會、交流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心成員單位之一克裏特大學正在籌拍一部關於希臘和中國古代醫學史的紀錄片;帕特雷大學推出一系列比較視野下以希臘和中國哲學史為主題的出版物。在人才培養方面,帕特雷大學和克裏特大學舉辦比較哲學研究方向的夏令營,多國專家和學生參與其中。期間進行的研究水準高、獨創性強,參與的學生表示收穫滿滿,燃起了對希臘和中國哲學的研究熱情。

今年9月,我在中國度過兩周時光,參加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結識了志同道合的中國朋友。這是我第一次遊覽曲阜,參觀孔廟和孔府,深受震撼。我對中國哲學情有獨鍾,尤其是孔子的思想,古希臘蘇格拉底、亞裏士多德與孔子在思想上有很多共通之處。兩國哲學家都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情懷,他們的思想也有互補之處。當今時代,我們應帶著對“人”的思考,去應對全球範圍內的危機和挑戰。希中未來的文化交流也應以更廣泛地傳播這些價值觀為宗旨。我還參觀了四川三星堆博物館和重慶大足石刻,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這一年,我一直與希臘、中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同事保持緊密聯繫,以更好推進中心各個項目的落實。此外,我還向有意願訪問希臘的中國學者和學生發送了邀請函,助力我們更好了解彼此。未來,中心計劃進一步增加交流活動,深化交流成果,同時拓展交流合作領域,在歷史學、藝術學、比較語言學、文學、考古學研究以及電影、戲劇、紀錄片等方面展開闔作。我們最重要的計劃之一是從雅典大學開始,幫助希臘各個大學開設漢學和中國研究相關課程。

訪華演出留下美好回憶

特裏斯坦·萊斯-謝爾曼 (美國費城交響樂團指揮)

11月,為紀念費城交響樂團訪華50週年,我與費城交響樂團的10余位音樂家從美國來到中國。我們在北京、天津、蘇州、上海四地舉辦多場音樂會並開展文化交流,所到之處受到中國人民的熱情歡迎。

對於樂團來説,這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回訪:1973年,費城交響樂團作為新中國成立後首支到訪中國的美國交響樂團,與中國中央樂團(中國交響樂團的前身)進行藝術交流等活動,開啟了美中藝術的“破冰之旅”,翻開了兩國人民友誼的新篇章。

對我來説,這是一次難忘的旅程。我是第一次來中國。為了這次中國行,我學習了2個月中文,學會用簡單的中文介紹自己,並取了一個中文名“闕思騰”。我們的第一站是北京。11月10日晚,“跨越半個世紀的友誼”——紀念費城交響樂團訪華50週年音樂會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行。這是我們此行最重要的演出,由我指揮上半場,中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李心草指揮下半場。

上半場演出的曲目中有《登鸛雀樓》《楓橋夜泊》《咏鵝》《將進酒》4首唐詩名篇,來自“唐詩的迴響”音樂會選段。今年年初,由費城交響樂團與iSING!Suzhou(落戶中國蘇州的國際青年歌唱家藝術節)合作的“唐詩的迴響”音樂會,在費城和紐約上演。來自中國、美國等10個國家的歌唱家,為觀眾奉獻了一場東方詩歌與西方音樂交相輝映的視聽盛宴。那次演出是我首次接觸到唐詩和中國文字。如今,中文的學習讓我對這些曲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愛上了李白的《將進酒》。但要真正理解原文的含義,對我來説可能還需要幾年。我想,隨著對中文了解的深入,我將進入一片文化的浩瀚海洋。

此次中國之行,我們訪問了國家大劇院、中國音樂學院、天津茱莉亞音樂學院、蘇州交響樂團等文化藝術機構,與中方音樂家合作演出;在蘇州拙政園、蘇州博物館、中國福利會少年宮、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科技大學等地舉行快閃及相關交流活動,以音樂會友,與公眾互動,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中國的城市規模很大,古今輝映,既有非常現代化的設施,又保留了傳統的建築。在一座城市裏可以同時看到過去與未來,這是一種新奇的感覺。在這裡,我交了很多好朋友。非常榮幸能成為促進美中文化交流的一分子,我希望能夠在下一個50年為進一步聯結我們的友誼盡一份力。

《柴米油鹽之上》喜獲共鳴

柯文思 (英國導演)

今年是我在中國工作的第八年,也是收穫頗豐的一年。作為一名導演,我和團隊攝製的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榮獲第28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系列紀錄片獎”;我本人受邀擔任首屆金熊貓獎紀錄片單元評委會主席,出席2023海絲國際紀錄片大會,並獲得蘭花獎傑出成就獎提名。

這一年,我用紀實影像記錄中國的發展變化,感受中國的文化脈搏。在擔任金熊貓獎評審期間,中國年輕創作者的作品令我眼前一亮:《又見三星堆》讓我對三星堆的考古發掘工作有了直觀認識,再次感受到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小小少年》跟蹤拍攝癡迷于自然、科技、藝術、運動等的孩子,記錄他們與眾不同的成長故事。

《柴米油鹽之上》製片人繆曈曾帶領調研團隊走訪中國十幾個省市,篩選出村支書常開勇、卡車司機張琳、雜技演員王懷甫、快遞公司企業家鄧德庚等人作為《柴米油鹽之上》的主人公。他們既是普通人,又是中國發展的親歷者與創造者。鏡頭裏的他們自信、堅強而又善良,憑藉智慧與汗水,追求美好生活。每每將鏡頭對準中國老百姓,我都會被他們的堅韌、勤奮以及為家庭和社會付出的種種努力所感動。

這些鮮活而真實的中國奮鬥者故事,也引發了觀眾的共鳴。《柴米油鹽之上》先後在英國天空電視臺、探索東南亞頻道等主流電視媒體播出,被包括美聯社、德新社、法新社在內的上百家媒體報道。其中,《琳寶》這一集的主人公卡車司機張琳以其堅韌不拔的性格、反抗命運的決心與腳踏實地的行動,贏得了不少觀眾的喜愛。

在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中國人民身上,我看到了他們對傳統文化和家鄉故土的深厚情感以及自強不息、共濟互助的美好品質,這正是中國歷史與文化滋養出的。我想告訴西方國家的朋友,來中國實地看看吧。在這裡,你能看到文化的復興與非凡的活力。正是因為目睹了這些,我才決定借助紀實影像,將富有情感的中國故事展現給全世界。

《柴米油鹽之上》的故事未完待續。我和團隊正在策劃《柴米油鹽之上》第二季,擬關注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普通人。以張琳等紀錄片主人公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劇本也正在開發中。希望這些充滿生命力的中國故事與人物早日與觀眾見面,向世界展示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參與文化交流很受啟發

柯思婷·佳玥 (“藝術8”——北京中法藝術之家創辦人)

22年前,我來到北京。儘管幾乎不會説中文,但感覺到自己與中國的共鳴。無論是公園裏野餐的遊人,還是後海邊的楊樹,都讓我感到輕鬆與舒適。這是我對中國的第一印象,與當時西方媒體上報道的很不一樣。現在,我仍然會對我的歐洲朋友們説,沒有在中國生活過,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國。

2009年,我創辦“藝術8”——北京中法藝術之家,它坐落于中法大學舊址。我的夢想是創建一個真正的“家”,讓法中兩國的藝術家相聚在此,碰撞出文化交流的火花。法國藝術家Lionel Sabatté在這裡製作了由中國普洱茶做成的山羊雕塑,被來參觀的時任法國外交與國際發展部部長法比尤斯先生收藏,後又回贈給中國友人。他認為,這是法中文化碰撞産生的極具創意的藝術品。

2011年,我們又設立了“藝術8”法國青年藝術家獎,獲獎者有機會到中國進行兩到三個月的交流。他們在“藝術8”團隊幫助下,克服語言障礙,深入了解中國的方方面面。這樣的經歷深刻影響著法國青年藝術家,其中就包括Claire Tabouret。2012年,她在北京一條衚同遇到一位定期用相機記錄自己外貌變化的老人。受到啟發,她也開始堅持每天為自己畫一幅自畫像。

除了搭建平臺,我還寫書,向法語讀者介紹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和思維習慣,促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時間裏的中國人》從我在北京的生活體驗出發,思考中西時間觀念的差異。在《摸著石頭過河:十句中國格言的智慧》中,我介紹了自己最喜歡的格言——“摸著石頭過河”。這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思想方法,對西方人來説很有啟發性。

這一年,我參加了兩次非常有意思的文化交流活動。一個是2023北京文化論壇,一個是文明交流與全球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辦的以文化為主題的國際論壇越來越多,這表明,我們都意識到,文化是文明對話的鑰匙,連通著過去、現在與未來。了解對方的文化,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開展經濟、金融、科技、環保等領域的合作。

2024年是法中建交60週年,我和我的團隊正在和中國美術館洽談,計劃在該館舉辦一個“藝術8”獲獎藝術家展,向觀眾展示法中藝術交流豐富多彩的成果。

癡迷豫劇傳播中華文化

劉汴京 (河南大學喀麥隆留學生)

我在電影裏看到中國功夫,很感興趣,於是,2016年進入喀麥隆雅溫得第二大學孔子學院學習。在那裏,我學習了太極拳,老師鼓勵我去中國深造。2017年,我獲得留學獎學金,來到開封入讀河南大學。

開封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我很喜歡這裡,還結識了很多朋友。我把中文名“葉偉寧”改為“劉汴京”,“劉”和“留”諧音,“汴京”是古代開封的名稱。我希望長期留在這裡,學習更多知識和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最喜歡太極拳和豫劇。太極拳能讓人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慢下來,具有舒緩情緒、強身健體的功效。我加入了河南大學留學生武術俱樂部,課餘還去陳家溝的武術學校學習,這讓我進步很大,多次在武術比賽中獲獎。2021年,我從材料學院碩士畢業後,轉入武術學院攻讀博士,專門研究中國武術。

我與豫劇結緣于2017年。在一次活動上,我結識了開封市豫劇院演員劉子傑,並跟著他學習豫劇。後來,劉子傑把我引薦給他的老師、豫劇名家李樹建先生。2018年,我正式拜師,在恩師的鼓勵和教導下,我堅定了學好豫劇的決心。我每天聽豫劇六七個小時,一邊聽,一邊模倣。幾乎每週都會去鄭州找師父學習。

從模倣唱腔到逐漸理解唱詞的含義,我對豫劇的領悟越來越深。豫劇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清風亭》以孝文化為主題,《包青天》表現了忠誠、仁義、公正,《蘇武牧羊》讚揚了蘇武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不同民族的文化是相通的,只是表達方式不一樣。喀麥隆也有很多有趣的民間故事,它們表達的思想、感情與中國戲曲是相似的。

今年2月,我去山東濟寧參加“第三隻眼看中國·大美中華”國際短視頻大賽頒獎典禮,我校國際漢學院組織拍攝的《夢華》獲得三等獎。視頻拍攝中,我體驗了宋代點茶,精巧的技藝讓我驚嘆。

今年6月,我受邀擔任河南國際傳播中心首批“海外推薦官”,感到非常榮幸。我想借助豫劇,向海外推介河南文化。今年12月,師父帶我參加“梅香生韻——首屆世界中文大會閉幕演出暨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走進北京語言大學戲劇晚會”,我們共同演唱了豫劇《大登殿》選段。

文化的魅力是無窮的,不同國家的人可以通過文化交流更好地了解彼此。我希望未來能把自己學到的中國優秀文化傳播到喀麥隆,讓更多喀麥隆人了解太極拳,了解豫劇,走進中國,愛上中國。

漢字之美真是讓我著迷

胡靈月 (首都師範大學匈牙利留學生)

今年初,我和朋友一起代表匈中雙語學校的師生致信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教授。習主席回信鼓勵我們到中國讀大學,走一走、看一看。今年秋天,我如願成為首都師範大學的一名留學生,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和中華文化的魅力。

這學期我一共有6門課,包括口語、閱讀、寫作、漢字和語法等。這些課程並不容易,我每天要花好幾個小時來記憶、復習。但因為對漢語的熱愛,我樂在其中。在語法課上,我學習漢語詞彙的詞類和使用規律等知識。儘管此前我已經學了12年漢語,但有時我説的句子聽起來還是有點兒彆扭,語法課可以幫助我説得更“地道”。

漢字很特別也很漂亮,漢字課是我最拿手的一門課。在課堂上,老師會帶著我們分析漢字的部件和含義。現在遇到生詞,我能大致猜出它們的含義。比如説,遇到帶草字頭的字,我就知道它是與植物有關的,這讓我在記憶生詞時更省力。

我還上了太極拳課,在一招一式中體會以柔克剛的道理。

來中國前,我曾暢想過在中國的生活。當我真正身處首都師範大學的校園,中國朋友的熱情令我感動。無論是老師、同學,還是食堂的職工,在我遇到困難時他們都樂於伸出援手。儘管與故鄉遠隔萬里,但我在這裡感受到了家一樣的溫暖。

我還交到了不少中國朋友。在今年10月學校組織的國際文化節上,我認識了幾位中國同學,後來又在食堂偶遇,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我們在微信上幾乎無話不談。

週末時,我喜歡和朋友一起出去逛街、遊覽名勝古跡,這讓我既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也感受到中國的發展。前不久我們一起去了頤和園,雪後的頤和園風景非常優美,和夏天的景色全然不同,我們拍了很多照片。

今年6月,我參加了由中國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辦、首都師範大學承辦的“2023年第四期國際中文教育志願者崗前培訓”,教授匈牙利語。將來,我想成為一名在匈牙利教中文的老師或者從事翻譯事業,讓更多匈牙利人感受中華文化,為匈中友好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翻譯唐詩字幕很有意思

賈佩琳 (澳大利亞作家、小説家)

今年暑假,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公映,受到很多觀眾的喜愛。我為這部影片翻譯了英文字幕。我進行這項工作的主要感受是開心,因為我愛唐詩,愛翻譯電影字幕,也愛接受挑戰——翻譯這部電影中的48首唐詩並做成字幕,是個非常有意思的挑戰。

我大學時修讀中國歷史和中文,畢業後在台灣地區繼續學了兩年中文,然後到香港當記者,上世紀80年代常到中國大陸採訪。我也熱愛電影。偶然情況下,我在香港地鐵上認識了來參加電影節的陳凱歌和張藝謀。幾年後我翻譯了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的字幕。這部電影在戛納贏得大獎後,很多中國電影人找我翻譯字幕。30年來,我已經數不清到底翻譯過多少中國電影,包括張藝謀的《英雄》、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陳黎明的《天之恩賜》、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以及追光動畫出品的包括《長安三萬里》在內的所有動畫片。

每一部電影都有它的特點,《長安三萬里》的特點就是那48首唐詩。唐詩言簡意賅,押韻巧妙,翻譯上有較大困難,尤其是翻譯為電影字幕。觀眾了解一部電影的人物與故事不光依賴字幕,還要同時看畫面、聽聲音,但在一個畫面常常只停留幾秒鐘,所以字幕翻譯者必須接受一個事實:字幕不可能表達一首詩的全部內涵,完整傳達文字的美,而是要抓住重點,看主創者到底是要以此表現角色的心情,還是散發文化氣息,也就是在受限制的情況下努力尊重詩歌藝術和詩人的用意,跟書面翻譯很不一樣。

《長安三萬里》的字幕翻譯,斷斷續續用了差不多一年時間。我查閱、參考了一些資料和優秀的翻譯作品,包括哈金的《通天之路:李白傳》和閔福德、劉紹銘的《含英咀華集》(第一卷:從上古到唐代)。翻譯詩歌如果硬要押韻,很容易在外國觀眾眼裏顯得老套,把偉大的中文詩詞翻譯為英文的打油詩,是可笑的。

字幕的翻譯還必須抓住人物的性格特點。比如《長安三萬里》中的高適受儒家思想影響,正統嚴肅,李白更貼近道家傳統,自由狂放,他倆説話的感覺就不一樣。“裴公子”是這部電影中最吸引我的角色,中國歷來才女很多,可是關於她們的電影太少,希望以後能多拍講述才女故事的電影。

我目前正在做兩部電影的字幕翻譯工作,一部是追光動畫的新作,一部是陳凱歌導演的新作。但願我的工作能讓願意看字幕的觀眾更好地去欣賞優秀的中國電影。

良渚遺址給我很大震撼

林仰章 (新加坡藝術家)

今年11月末,我參加了在浙江舉辦的訪華采風創作活動。與我同行的還有來自德國、吉爾吉斯斯坦、象牙海岸等80多個國家的80多位藝術家。我們從良渚出發,尋訪杭州、紹興、湖州等地。其中,良渚古城遺址給我帶來很大震撼。雖然以前我對良渚有一些認識,但沒想到古城如此規模宏大且功能齊全,完全超出我的想像。此外,湖州安吉的建設與發展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這次活動中,我創作了5幅畫作,其中《安吉的竹》《無題》兩幅作品取中華文化意境,畫面都是采風途中所見的景物。我嘗試用油畫布和丙烯顏料來畫中國山水,希望能從新的維度表達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國傳統文化比較沉穩內斂,丙烯的顏色很鮮艷,兩者結合時産生了更加強烈的藝術衝擊力。比如《安吉的竹》這張作品,底色使用西方畫法,而竹子是中國元素。這次去安吉,我第一次看到漫山遍野的竹子,實在太美了,當地人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眼前的一切,正印證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張作品,就是想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傳遞出去。

12月3日,作為“良渚論壇”的組成部分,“藝匯絲路——訪華采風作品展”在杭州市余杭區夢棲小鎮開展。我的兩幅作品《安吉的竹》《無題》入選展覽。開幕當天,我以一名觀眾的身份前去參觀,還在自己作品前打卡留影。

我來過中國很多次。最早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我還是一名學生。現在我已年過半百,中國這些年的發展,令人欽佩。我本身也學習水墨畫。中國畫在用筆、用墨上自成體系,與中華文化緊密相連。我也經常在作品中抒發自己對中華文化的情感。

繪畫是世界通用的語言。這次采風活動,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相聚一堂,雖然我們語言不同、文化背景有差異,但大家對於美有著共同的認知。一天晚上,我們幾個國家的藝術家一起討論紙,講述各自繪畫用紙的製作過程和特點。這一晚的交流,讓我們對彼此有了更多了解。比如我現在就知道,尼泊爾某種紙的質地介於中國宣紙和西方水彩紙之間。尼泊爾的朋友説回國後會寄給我一些,我想這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種方式。

中國地大物博,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可以再來中國采風創作,推出更多中西融合的作品。

遊歷四川沉醉多彩文化

高哈爾·扎希德·馬利克 (《巴基斯坦觀察家報》社長、首屆國際傳播“絲路獎”獲獎者)

2023年的中國之行,令我印象深刻。對我來説,“著迷”這個詞完美地概括了我對中華文化的興奮、驚奇和欽佩。

在中國期間,我去了許多地方,切身感受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

走進三星堆博物館,就像走進一個時空入口,眼前這些令人驚嘆的古代青銅面具和雕像,就像來自另一個世界,它們背後神秘的文明令人難以置信,仔細觀看每一件文物,都像是一個考古學家在發現秘密。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那些可愛的、吃竹子的大熊貓給我帶來了許多歡樂。看著它們玩耍和“懶散”,你會情不自禁地愛上它們。

三星堆和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都讓我很受觸動。三星堆讓我感受到中國古老的歷史和文化,而大熊貓讓我對中國為保護這些可愛的動物免於滅絕所付出的努力心生敬佩。

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等待著人們去探索,中華文化的每一個方面都像是一個正在展開的故事,邀請我進一步沉浸其中。無論是品嘗中國美食,還是欣賞精緻的藝術品,都加深了我對多元而充滿活力的中華文化的欣賞。

中國和巴基斯坦的文化雖然有許多不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處。

這兩種文化都非常重視家庭,尊敬長者並熱情好客,對美味佳肴的共同熱愛也是顯而易見的。雖然菜肴可能有所不同,但重視食物在社交聚會和慶祝活動中的作用,是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共同之處。此外,在某些傳統習俗和儀式上也有相似之處,比如慶祝節日時,人們歡聚一堂,用鮮艷的色彩和文藝表演展現民族的歷史和文化。

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可以從交流中獲益,中國在技術和創新方面可以為巴基斯坦提供借鑒,而巴基斯坦獨特的文化遺産和傳統工藝也可以與中國分享。

如果我再次訪問中國,我想看一場令人著迷的京劇,欣賞表演者令人驚嘆的服裝,沉浸在他們演繹的令人沉醉的故事中;也想再次嘗試中國書法,希望能掌握這種優雅和複雜的藝術精髓,還想體驗中國傳統節日習俗,比如元宵節等。

每一次到訪中國的經歷,都讓我沉浸在中華文化的海洋中,在旅行結束後留下美好記憶。

合拍影片熱播我很開心

侯賽因·哈裏菲 (伊朗中國友好協會駐華文旅代表)

我的中文名叫何飛。2003年,我作為翻譯訪問過北京、上海等地,那是我第一次來中國,留下了很多美好回憶。事實上,1997年起,我就在德黑蘭大學中文系學習,沒想到就此和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功夫片在伊朗非常火,伊朗觀眾對中國影視劇很感興趣。2003年到2005年,我在伊朗電視臺翻譯中國電影,翻譯的第一個作品是《無間道》。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我期待能跟中國影視業同行合作。後來,我先後擔任上海世博會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伊朗國家館副館長,承擔伊中兩國影視合拍項目的協調工作,並從2018年開始,以主持人和導演的身份拍攝紀錄片。

為什麼選擇拍紀錄片?一方面,影視是一種非常直接的文化交流方式,另一方面,我在中國近20年的時間裏有太多感受想和觀眾分享。從陜西榆林的治沙經驗到浙江常山胡柚産業促進共富,從日新月異的中國基建到不斷傳承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我親身感受到了中國的迅猛發展和中國人的熱情好客,我覺得我有責任用鏡頭把我在中國的真實見聞展示給大家。我以一名伊朗主持人的身份出鏡,用自己的方式介紹中國、分享中國故事的敘事方式也得到了伊朗觀眾的認可。

《少林奇遇記》是我近期與中國同行合作拍攝的紀錄片。我們用差不多3個星期的時間,沉浸式探訪少林寺,向武僧們學習馬步衝拳,了解少林功夫背後所蘊含的修身養性、返璞歸真的文化內涵。這部片子不僅在網際網路平臺播出,還登上了伊朗幾家主流電視頻道,讓伊朗觀眾看到了中國在快速發展中依然保持自己的傳統文化,大家非常喜歡,觀看量和點讚量都很高,反響很好。

前不久,《少林奇遇記》在2023年第五屆“第三隻眼看中國”國際短視頻大賽“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單元中獲得二等獎,我非常開心。這讓我覺得一直以來所做的伊中文化交流工作得到了認可,也激勵我在這條路上繼續前進。

伊朗和中國是兩個文明古國,文化類選題是兩國觀眾共同感興趣的內容,我會繼續記錄並分享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當然,中國的科技發展也是紀錄片的一大選題方向,比如智慧城市建設、人工智慧等。近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伊朗和中國的交流、交往不斷加深,我非常期待未來能夠挖掘更多有意思的選題,通過影視作品,增進伊中兩國民眾的相互了解,促進兩國的文化和旅遊交流,助力民心相通。

策劃:李舫

統籌:劉泉 羅蘭

編輯:尹婕 趙珊

採訪:鄭娜 苗春 賴睿 鄒雅婷 劉發為 張鵬禹 朱金宜 黃敬惟 徐嘉偉 陶景淳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