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核心區的中國考古博物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觀眾在館內參觀珍貴文物。中國考古博物館是中國歷史研究院下設的國家級專業考古博物館,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貴古籍文獻為依託,致力於展示與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和中華文化輝煌燦爛的中國故事,打造北京城市中軸線上的歷史文化客廳和展示中華文明的國家窗口。
回望2023,文化之花在祖國大地盛放。今日之中國,“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脈傳承弦歌不輟、歷久彌新。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8月31日,演員在陜西延安的金延安文化旅遊産業園區表演紅色歌舞劇《延安十三年》。大型紅色沉浸式歌舞劇《延安十三年》通過技術創新手法和行進式錶演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紅色文化體驗。
回望2023,文化之花在祖國大地盛放。今日之中國,“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脈傳承弦歌不輟、歷久彌新。
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6月6日,遊客在河南洛陽無上龍門沉浸式體驗館觀看影片。洛陽大遺址保護和遺址公園建設亮點突出,一批集空間遊玩、非遺體驗、沉浸互動等為一體的文化場景次第涌現,優秀文創項目和産品破“圈”而出,讓年輕人心嚮往之。
回望2023,文化之花在祖國大地盛放。今日之中國,“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脈傳承弦歌不輟、歷久彌新。
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5月18日晚,中共一大紀念館原創的情景黨課《又見新青年》在展廳內實景演出。自20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之際全新開放以來,中共一大紀念館對紅色文化的創新傳播正不斷“圈粉”年輕人。
回望2023,文化之花在祖國大地盛放。今日之中國,“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脈傳承弦歌不輟、歷久彌新。
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12月7日,遊客在古運河畔的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參觀。江蘇省無錫市是依京杭大運河而生的城市,近年來,當地以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為核心,持續推進河道治理、水質提升、文化遺産整理、保護修繕開發、工業遺存再利用等方面的保護實踐工作,逐步將大運河兩岸建成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
回望2023,文化之花在祖國大地盛放。今日之中國,“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脈傳承弦歌不輟、歷久彌新。
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5月8日,遊客在西安大唐不夜城觀看互動節目“盛唐密盒”。漫步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區,倣唐建築飛檐鬥拱、層樓疊榭;華燈初上後燈火璀璨、遊人如織。散落在史書典籍中的故事遺珠,通過現代舞蹈、真人演繹、現場互動等形式,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
回望2023,文化之花在祖國大地盛放。今日之中國,“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脈傳承弦歌不輟、歷久彌新。
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11月13日,工作人員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縣的一家苗繡企業展廳給客人介紹苗繡産品。近年來,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縣不斷培育和打造苗族刺繡特色産業,形成集“研、産、銷”和旅遊觀光于一體的苗族刺繡産業鏈,使大山裏的“非遺”煥發出新的生機。
回望2023,文化之花在祖國大地盛放。今日之中國,“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脈傳承弦歌不輟、歷久彌新。
新華社記者 楊楹 攝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