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古都風韻彰顯三條文化帶“點亮”北京城市文脈

發佈時間:2023-09-12 09:13:35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 徐婧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原標題:古都風韻彰顯三條文化帶“點亮”北京城市文脈

北京地區現有7處世界文化遺産、3840處不可移動文物,國有可移動文物501萬件(套)。在大運河、長城和西山永定河沿線,匯聚著眾多歷史文化資源。如何保護好、利用好這些歷史景觀和文物瑰寶,是城市建設與發展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指出,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強化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更加精心地保護好世界遺産。加強三條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整體保護利用。如今,在三條文化帶上,千百年來陪伴這座城市的一處處地標被賦予新的使命,首都文脈在新理念、新技術加持下得以延續。

挖掘“地方”運河文化特色

北京地區大運河歷史可上溯至隋煬帝大業四年(西元608年)開鑿的永濟渠。元代郭守敬實施通惠河水源工程和航道工程,從杭州直抵大都的京杭大運河實現貫通。明、清兩代基本沿用了元代的大運河線路,到清光緒三十一年(西元1905年),漕運終止。

大運河北京段沿線文物等級高、分佈密集、類型豐富,除白浮甕山河一段與通惠河故道(今玉河故道)部分線路斷流外,河道、湖泊的整體連貫性較好,保有眾多橋、閘、碼頭遺址以及與大運河相關的古倉庫、古建築、古遺跡等。

近年來,北京持續加強大運河遺産保護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挖掘北京“地方”運河文化特色,取得明顯成效。

北京開展大運河北京段重要點段的系統考古調查發掘工作,針對大運河河道與水工遺存、運河附屬設施遺存等進行全面考古發掘,其發掘成果,深化了對大運河歷史文化內涵的認知。其中,大運河白浮泉遺址考古勘探1.03萬平方米,發掘243平方米,基本明確九龍池範圍以及白浮泉的歷史流向。

如今,在位於北京市昌平區的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九龍泉裏“九龍戲水”的景觀重現,公園布設的大運河源頭歷史文化展以龍泉禪寺為建築主體,通過互動螢幕等科技手段,以河之源、都之源、城之源為文化軸,展現運河源頭白浮泉的歷史變遷和文化承載,充分講述“運河源頭”的故事。

同時,北京運河整體保護也迎來新進展。2017年以來,北京不斷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力度。通州燃燈塔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澄清下閘、路縣故城、玉河庵等大運河沿線文物及重要考古發現列入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開展萬壽寺、白浮泉遺址、八里橋等一系列保護修繕和環境整治項目,文物風貌整體明顯改善。

長城保護形成新格局

北京段長城是中國有長城分佈的1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中保存最完好、工程最複雜的段落。長城在北京自東向西蜿蜒經6個區,墻體全長520.77公里。長城文化帶約佔北京市域面積的30%,總面積4929.29平方公里,貫穿北京北部生態涵養區。

2000年至2022年底,北京共計開展長城保護工程110余項,使用財政資金超過5.6億元。自2019年起,北京率先實施長城搶險加固系統工程,並逐步建立長城搶險工作機制。

位於北京市密雲區的古北口鎮是北京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曾有“燕京門戶”“京師鎖鑰”之稱。古北口長城是京北長城中最為精華的部分,鎮域內現存長城主要包括司馬臺、五里坨、蟠龍山、臥虎山、北齊五個城段,涉及長城墻體總長度30.1公里;敵臺及烽火臺124座;關堡8座;磚瓦窯遺址2處。

為將這些長城點段更好展示給民眾,2020年開始,古北口鎮結合區域資源先後打造了勝利之路、國歌長城、壯美山河三條主題旅遊線路。

目前,古北口鎮已完成勝利之路、國歌長城兩條文化探訪線路。其中,勝利之路線路對侵華日軍投降地等重要點位實施展陳提升,利用現存的登山道、步道、街道、村道、鄉道串聯各個紅色資源與自然展示點,構建了約2.3公里的徒步路線,濃縮了古北口的長城抗戰文化、紅色文化、古鎮文化,能夠讓公眾深度體驗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及革命情懷。

國歌長城文化探訪線路突出長城抗戰及長城營建主題。通過搭建長城文化標識解説系統,從歷史故事、營建構造、保護技術等層面對長城文化知識進行具體解讀,並融入線上小程式和解説系統,進一步提升長城保護的數字化和展示性。

延慶區大莊科長城考古首次發現營建敵臺前開鑿自然山體實例、開展箭扣長城考古發掘、推動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工程……近年來,北京長城文化帶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形成以遺産保護為核心,長城文化帶保護髮展為主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重點的長城保護新格局。

截至2023年5月,北京經國家文物局批復的北京長城搶險加固項目共計62項,北京正紮實推進2035年北京市域長城全線無重大險情的規劃目標,探索建立“常規修繕——搶險加固——預防性保護——日常維護”的整體長城保護體系。

西山永定河彰顯古都新韻

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是北京三條文化帶之一,自然風光靈秀天成,文化遺産厚重富集,文化脈絡貫通古今,是北京市“一核一城三帶兩區”文化中心建設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北京法海寺博物館、承恩寺、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法海寺壁畫藝術館……作為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重要承載之地,北京市石景山區近年來聚焦博物館之城建設,建設模式口博物館集聚區,同時推進瞭倉數字藏品博物館等一批“類博物館”建設與培育,多元展示石景山區歷史與現代、文化與科技相互交融的特色。

“博物洽聞,通達古今”——石景山區是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的縮影。《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2023-2035)》(徵求意見稿)指出,到2025年,北京市博物館總數量超過260座,實現每10萬人擁有1.2座博物館;到2030年,北京市博物館總數量超過360座,實現每10萬人擁有1.6座博物館;到2035年,全域活態博物館基本形成,各類博物館(包括類博物館文化空間)總數量超過460座,實現每10萬人擁有2座博物館。

從“北京人”發源地,到北京“城之源”,再到北京“建都之始”,將建設週口店、琉璃河、金中都三座遺址公園;三山五園藝術中心落戶三山五園腹地——暢春園西花園舊址,目前該中心已進入布展階段,包括海淀歷史展、沉浸式數字展、文物引進展等,將對公眾開放;首鋼園區昔日的工業遺存正在煥發活力,成為“網紅打卡地”,而以新首鋼為引領,巴威-北鍋、石熱等“京西八大廠”全面復興……一系列建設成果,彰顯古都新韻。北京努力建設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擦亮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記者 徐婧)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