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逃出大英博物館》劇終,但文物“瑰葭路”剛開始

發佈時間:2023-09-06 15:11:02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王詩堯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火爆出圈,一時間,有關文物保護及追索話題成為網路熱點。5日短劇上線最後一集,“下一站是,瑰葭(歸家)路。”再度戳中網友淚點。

“國寶出逃”還是“國寶回家”?

短片以擬人手法,講述一盞從大英博物館出逃的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國媒體人,隨後共同踏上歸家之路的故事。這部總共不足20分鐘的短劇,卻處處藏著創作者的用心,諸多細節已被網友們抽絲剝繭、細細品味。

初遇時小玉壺臉頰臟臟的,感嘆男主角與室友可以住在這麼大的“櫃子”裏。有網友曬出自己在大英博物館參觀時的照片,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與其他藝術品擺在一起,沒有名字介紹,只用一個編號3代替。“是盞,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劇中,小玉壺終於可以為自己正名。

有人質疑,一部呼籲大英博物館歸還文物的短片,為何主角卻不是文物?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又稱碧玉薄胎茶壺,由玉雕大師俞挺製作于2011年,2017年入藏大英博物館。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並非文物,而是一件現代藝術品。

有人猜測,這是因為小玉壺年紀最小,最有可能找回家。其他文物都是戰火紛飛的年代,被掠奪者裝進麻袋裏帶走的,記不得來時的路。在最新一集中,小玉壺揭曉了自己的任務,就是帶著“哥哥姐姐伯伯阿姨爺爺奶奶們”的信件回國尋親,傳遞“親人們”的思念與呼喚。

“琴師陶俑伯伯,笛師陶俑阿姨讓我告訴您,改日那首未完的《長歌行》,大家再一起奏完吧。”

“唐大馬,我是唐小馬,一眨眼我們已經一百六十三年沒有見面了。每天洋人走後,我就會圍著這牢籠跑上幾圈,跑著跑著,我便會想起幾百年前,我們相約一起跑遍大好江山的誓言……”

“龍耳虎足爺爺,朝冠耳爐叔叔想跟您説,‘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應自強不息。夫愛國之士,不懼九重之淵。前輩不必挂懷,我雖身在萬里,仍不墜,愛國之心。’”

“諸位同胞,我的弟弟在戰火中被洋人擄走了,我們兄弟本是一對,如果他先回家了,一定!一定要告訴我一聲呀!”

“來,給你們壺爹爹念首詩,杯杯盞盞念故鄉,相碰低吟訴衷腸。”

“如今白首鄉心盡,萬里歸程在夢中。”

一場場跨越千百年的文物對話,震撼著每一個觀眾的心。

遠在大英博物館中的遼三彩羅漢説:“重逢,皆在一葉菩提之間。”木雕觀音説:“我早已將回還之事拋之腦後。只是這具木鏤之軀,承得住偷盜者的歉意,卻載不動,故人留連的目光。”最後,一眾文物齊發聲:“願山河無恙,家國永安。”正好呼應了男主角的名字——張永安。

完成任務後的小玉壺決定不再停留,因為“中國人不做那種偷雞摸狗的事,總有一天,會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讓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逃出大英博物館》的走紅絕不是意外,這是一部兼具創意與深度的作品,蘊含著濃厚的家國情懷。小短劇也有大視角,新時代的自媒體人年輕又赤誠,有理想、肯實幹。他們和劇中的張永安選擇了同樣的道路,“舉起筆桿,面對俗世烽火,替弱勢群體説話這件事,你不覺得很酷嗎?”

《逃出大英博物館》由兩位90後自媒體人“煎餅果仔”和“夏天妹妹噢”共同創作。短片上線前期,正逢大英博物館被多個國家要求歸還本國文物,戳中了每一個中國人強烈期盼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內心。

當地時間8月16日,大英博物館藏品被盜消息傳來,相關文物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15世紀。不足10日,大英博物館館長費舍爾 (Hartwig Fischer)引咎辭職。而費舍爾宣佈辭職的第二天,《逃出大英博物館》的預告片正式上線。

這仿佛巧合般的存在,實則藏著一條文化接力的暗線。2023年初,一名網友自製短視頻,提出了《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創意想法:“讓流落在異國他鄉的文物回家,以它們的視角展現出我們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刷到視頻的煎餅果仔在評論區留下了兩個字“等我”。

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兩個字的背後,是一群年輕人籌備半年,查閱資料、磨合腳本,在“流量為王”的時代停更3個月,並且推掉商務合作,自費遠赴英國拍攝。他們全部的努力,都濃縮在三集的故事裏。

預告片發佈後,up主“夏天妹妹噢”難掩激動之情,她清楚地記得自己走進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館時,心真的狠狠顫抖了。“一條條裂紋他們也很痛吧,在異國他鄉見到親人,他們會是什麼樣的心情呢?”同時,她也為自己真正成為了有溫度的傳媒人而驕傲。

“是承諾,也是自媒體人的熱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計成本的赤誠之心,更是中國人骨子裏的爭口氣。”他們的創作讓無聲的文物,震出歷史的迴響,喚醒了中華兒女刻在心底的集體記憶。

或許這就是創作的意義,“讓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自由創作的時代,自媒體人更應肩負起傳播文化價值、社會正能量的責任。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是創作者們取之不盡的靈感寶庫。小玉壺的故事已經落下帷幕,我們期盼未來有更多承載著中華文化基因、家國情懷的作品面世,更期待著有更多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找到自己的歸家之路。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