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中國古代天文學:留給世界的豐厚遺産

發佈時間:2023-09-08 09:31:47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朱 璽 | 責任編輯:秦金月


【科技文明探源】

◎實習記者 朱 璽

仰望星空,叩問蒼穹,我們一直在探索宇宙的奧秘。中國古代天文學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古代,天文學不僅用於觀測天象、制定曆法,還服務於軍事、農業、祭祀等活動。在此基礎上,古人發明瞭渾儀、簡儀等諸多精密天文儀器。中國古代天文學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積累了豐富的觀測和研究經驗,形成了深深根植于中國文化中的獨特天文思想。

説起中國古代天文,就不得不提到古人的宇宙觀,其中頗有影響的就有“論天三家”:蓋天説認為“天象蓋笠,地法覆槃”,渾天説提出“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宣夜説則認為“天了無質……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這些都體現了古人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擁有較完整的古代星象記錄

在過去2200年的時間裏,哈雷彗星共到訪地球29次,只有中國將這些現象完整地記錄下來;中國對太陽黑子的觀測記錄比歐洲早了1800年;敦煌卷軸中存有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恒星星圖……我國古代對天文學方面的記載歷史悠久,最早或可追溯到殷商時代的甲骨文記載,可以説中國有記載的天象西方不一定有,但西方有記載的中國幾乎都有,尤其是歷史上出現過的新星、超新星,主要就是依靠東方天文學家的勤勉才得以被記錄。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國古代天文學始終在世界遙遙領先。

《尚書·堯典》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説明在帝堯時期已經有了專職的天文官,從事觀象授時。隨後歷朝都有專司天象觀測的機構,如欽天監等。

這些官員除了記錄天象外,還有占星的職能。每當戰爭、皇室大婚等重要節點來臨,統治者都需要徵求天意。在北京天文館助理研究員鄭碩看來,這種對日月星辰運作規律的預測,實則反映出古人一種認識世界的思維。

古人對天象變化的重視,也間接促進了天文觀測技術的不斷精進。“第一要能看得到,第二是能測得準,比如被觀測的天體在什麼時間移動到什麼位置、亮度和顏色有什麼變化、尺度大小等都要明確記錄。”鄭碩説。

反映出分類研究意識

中國古代天文學不僅體現了人們如何思考自己和上天的關係,還反映出一種務實的研究思維。天空中肉眼可見的星星數千顆,該如何厘清?古代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等的運作,將天空沿黃道劃分為28份,每1份就是一宿,合起來就是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方位分為東、北、西、南四組,分別是東方蒼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鄭碩表示,這反映出古人的分類研究意識。

作為誕生最早的學科之一,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基本上跟農業是相輔相成的,中國的傳統曆法因此被稱為農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黎耕認為,沒有天文就不能精確地制定曆法、測定節氣,也就無法保證正常的糧食生産。

二十四節氣的創立就是古代天文學服務農耕的典型例證。鄭碩解釋道,二十四節氣的制定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節氣實際上是太陽週年視運動的反映,“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大抵是最先被確定;上溯至春秋時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也已有了雛形。隨後“雨水、驚蟄、小滿、芒種”等具有農業特色的節氣被逐步加入。“一開始可能就4個節氣,然後4個變8個,端點是比較好測量的,然後中間再一分為二地不斷細化。”鄭碩總結説。

曆法制定背後的文化認同

中國古代天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重點就是講人和宇宙是和諧的、是一個整體,人要做什麼事情要按照宇宙的規律來做。”鄭碩表示,這也對現代科學的産生具有指導意義。

黎耕和鄭碩都指出,依靠天文觀測制定曆法,為的是讓社會處於有秩序的狀態,讓人們順時而為。鄭碩説:“古人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要違背自然界的規律。古人還特別講時令,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這些都要順應自然。”

鄭碩還認為,曆法制定背後還有一層文化認同的含義。我們曆法中規定的節日已經成為文化共同體中維繫各成員間情感的手段。鄭碩感嘆:“這背後是對一種文化、一個民族的認同,這種觀念影響是非常大的。”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再發掘

黎耕坦言,自1609年伽利略發明瞭人類歷史上第一台天文望遠鏡起,近代天文學開始發軔。中國天文學研究轉向西方的科學範式。“我們可以把如今世界的天文學研究分成兩類,一類叫傳統天文學,研究古中國、瑪雅、古歐洲、美洲原住民的天文活動和記錄;另一類叫現代天文學,我們經常聽到的黑洞、暗物質研究等都屬於現代天文學範疇。傳統天文學已經被視作文化研究的一部分。”

鄭碩也認為,中國古代天文包羅萬象,它其實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抓手。

但同時黎耕強調,得益於中華文化未中斷以及社會的重視,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全、最完整且最詳細的天文觀測記錄。當我們翻閱古籍,用千百年前的記載與現代研究成果相互對照,就能看到一顆星星在不同階段的狀態,完成一場天文學上的“接力”。“我們現在做的一些工作,就是要把古代的天象記錄整理出來,作為世界遺産給全世界的天文學家使用。我們現在通過望遠鏡可以觀測到很多天體爆炸後的遺存,通過這個細節再反推它在幾百年、幾千年前發生了什麼,這時就可以從古籍裏面搜尋對應的記錄。這是第一手的文獻,也是中國對於世界的貢獻。”黎耕説,從文化的角度而言,古籍中的天文記載值得我們當代人進一步發揚光大,這也是中國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他希望通過建立數據庫的方式,將古籍中的天象記錄進行科學“轉譯”,為國際天文研究再次貢獻中國力量。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