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牙雕平刻:以刀為筆“刻”丹青

發佈時間:2023-09-11 09:37:03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張翼 | 責任編輯:姜一平


深棕色的牙板上,太陽和兩隻昂首相望的大鳥,展現著靈動簡潔的線刻手法,天真、質樸、大氣的感覺撲面而來……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遺址出土的蝶形裝飾品《雙鳥朝陽》,距今已有7000多年。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牙雕平刻工藝。

象牙雕刻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牙雕平刻,是相對於牙雕中的立雕、浮雕而言的。在中國近現代牙雕平刻史上,從清末民初至今,三代藝人薪火相傳。曾經在清宮造辦處當差的陳紫光,在北京創設牙雕平刻作坊,後來獲新中國第一批老藝人稱號;陳吉品13歲開始在作坊學徒,在85歲高齡時榮獲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士儒師承陳吉品,成為第三代傳人。

以刀代筆,在象牙表面上鐫刻出生動的書畫作品,既有金石氣息和略帶淺浮雕的質感,又有筆墨韻味,這是牙雕平刻藝術的獨特之處。勾、皴、擦、染點等筆法及下筆輕重、疾徐、偏正、曲直等變化共同構成了中國畫的筆墨精華。而牙雕平刻的刀法,與中國畫的筆法異曲同工,又別有風格和神韻。

如癡如醉,如琢如磨。1982年,鄭士儒進入北京象牙雕刻廠,從素描、線描等繪畫基礎學起,從雕刻木頭練習開始,幾年後上手牙雕。先學的是象牙立雕人物,後為繼承陳吉品老師的平刻技藝,拜在陳老師門下學習。

平刻刀法氣象萬千,題材不同,運用的刀法迥異:刻山石、松樹,刀法遒勁多姿、線條講求力度,質感、動態統一于奔放的風格之中;刻羅漢,刀法古拙渾然天成;刻仕女,刀法清秀而柔美;刻花鳥,靈動萌趣氣韻自然……日復一日,刀筆的功夫從笨拙到一氣呵成,直至似有神助。

牙雕技藝是淘汰率極高的一門工藝,當初同鄭士儒一起進廠的70多個學徒,如今還在從事這項技藝的僅剩下兩個人。“遇到過很多困難的時刻,但我從未想過放棄。師傅不僅給我技藝,也給我精神的傳遞。我希望給牙雕賦予精神,給作品中的山、水、人、物賦予生命。”鄭士儒説。

有一句話一直“刻”在鄭士儒心裏——2008年他轉學平刻後參加一次全國工藝美術展,作品在現場收穫了很多鼓勵,但一位前輩卻很嚴肅地説,“你師傅可以這樣刻,但你不可以!”這句話如醍醐灌頂,敲醒了他,成為他藝術創作中一個重大轉變的開始。

鄭士儒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家和省市級的獎項,尤其是青綠山水意境的呈現造詣頗深。“如果沒有當初的那一聲斷喝,不會有當下的我。”鄭士儒説,“工藝必須在傳承中創新,牙雕不竭的藝術生命來源於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每當他感覺藝術創作的靈感枯竭時,就會停下手中的雕刻,讓自己徹底沉浸到中國文化的大海中,去觀賞、揣摩、研究中國歷代的名畫,靜下心來潛心研讀中國的畫論,重獲動能。

傳承還在繼續,如今鄭士儒在潛心創作的同時,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新一代象牙雕刻藝術家,徒弟中有的也已經成為北京工藝美術大師和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0日 10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