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古今一脈,文韻悠長北京推進文化遺産保護傳承

發佈時間:2023-09-07 08:48:05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施芳 | 責任編輯:姜一平

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是北京的魅力所在、優勢所在。

保護傳承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是首都的職責。在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的總體框架下,從中軸線到整個北京老城,從7處世界文化遺産到3條文化帶,北京不斷守正創新,“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愈發鮮明。

騰退修繕,文物古建“亮”出來

初秋時節,漫步在北京中軸線南段,與天壇遙相呼應的先農壇內,一處處經過精心修繕的文物建築重新亮相,昔日的禮儀場所變成了市民紛紛打卡的文化新地標。

早在2011年,北京便啟動中軸線申遺工作。2012年,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介紹,北京建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挂帥的定期調度機制,有效解決騰退拆遷等跨領域跨部門重點難點問題。

2020年以來,北京市大力推進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文物騰退、文物保護、環境整治等48項重點任務有序開展。景山興慶閣、社稷壇中山堂、正陽門箭樓等重點文物有序修繕,正陽橋遺址考古發掘出明代鎮水獸遺存,鐘鼓樓周邊、景山三眼井等平房院落啟動申請式退租……通過各部門集中發力,行動計劃取得全領域多點突破。

與以往相比,人們在關注文物建築本體的同時,更加重視賦存環境的保護,先後對一些超高層建築進行改造。北海醫院和天意市場建築降層,打通了鼓樓至萬春亭的景觀視廊。拆除積水潭醫院新北樓,再現“銀錠觀山”美景。如今中軸線一帶建築立項時,都要通過實景三維模型進行比對,以確保新建築與中軸線的傳統風貌協調一致。

大運河碧波盪漾,萬里長城巍峨雄踞,西山腳下湖光塔影。隨著文化帶建設的推進,更多文化遺産“亮”了出來:大運河沿線,附著在橋體的自來水管道及通信管路光纜拆除,700余歲的萬寧橋重煥光彩;永定河畔,傳承近千年、一度熄滅10年的琉璃渠窯火重燃;箭扣長城,首次發現明代火坑和灶臺等生活設施遺跡……

集中連片,紅色地標立起來

海澱區成府路路口附近,兩棟居民樓之間,一座灰磚墻、紅屋頂的單層建築靜靜矗立。建築頂部的石匾額上有詹天佑題寫的“清華園車站”。

3月25日,清華園車站舊址經過修繕對外開放,推出“走向新中國的步伐——中共中央‘進京趕考之路’清華園車站”專題展覽,一件件珍貴文物、檔案,一張張圖片,一幕幕影像,定格歷史瞬間,帶領觀眾感悟革命的初心和使命。

從清華園車站舊址到頤和園益壽堂,再到中共中央香山駐地舊址、香山革命紀念館,“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串珠成線,全貌亮相。

“不同於其他類型的文物,革命文物大多與近現代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活動、重要歷史事件等密切相關,形成集中連片的分佈格局。”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李糧企介紹。在《北京市關於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實施方案》和《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中,確立了“推進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主題保護”的目標。

圍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等重大時間節點,北京先後打造了以盧溝橋、宛平城為中心的抗日戰爭主題片區,以雙清別墅、天安門為中心的建立新中國主題片區,以北大紅樓為中心的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片區。

革命活動舊址數量眾多、佈局分散、情況各異,如何保護傳承利用?拿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片區來説,31處舊址包括重要會議場所、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重要黨史人物故居以及重要紀念設施等多種類型,分佈在多個城區。北京在對舊址保護狀況摸排基礎上,實現保護優先、以保促用、以用推保,將舊址進行分類打造提升。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如今,這些紅色地標成為人們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課堂。截至目前,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累計接待觀眾超600萬人次,“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累計接待觀眾約100萬人次,成為熱門紅色文化打卡地。

活化利用,文化遺産“火”起來

暑假的一天,距離開放還有半個小時,北京鼓樓外的廣場上,已有不少遊客。“平均每天預約遊客近1500人,人數已達上限。即使工作日,觀眾也不少。”北京市鐘鼓樓文物保管所負責人説,為了滿足遊客需求,自4月以來,鼓樓每天延時開放一個半小時。今年上半年參觀人數超20萬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51%。

鼓樓是元明清時期的報時設施。2019年11月,北京啟動鐘鼓樓文物修繕和展示提升工程,經過騰退修繕,鼓樓恢復了一層券洞的歷史原貌。

“鼓樓的‘火’是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厚積薄發,體現了市民遊客對悠久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東城區委書記孫新軍介紹,近年來,通過實施鐘鼓樓周邊申請式退租及恢復性修建,讓鼓樓“更有味”;開展鼓樓保護展示工程,讓鼓樓“更有顏”;推出原創話劇《鐘鼓樓》、綜藝節目《登場了!北京中軸線》等作品,讓鼓樓“更有范”。

值得一提的是,在鼓樓一層券洞推出的“時間的故事”數字沉浸展,將音樂、鼓聲、影像與宏偉的建築空間結合,盡顯鼓樓的建築結構之美。“深挖文物建築的文化內涵,用現代的方式呈現出來,有利於人們更好地認識文化遺産,獲得年輕人的喜愛。”北京中軸線展陳體系編制團隊負責人、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院長賀艷説。

同樣火爆的還有首都博物館紀念北京建都870週年“輝煌中軸”特展。長達16米的沙盤,配以立體投影技術生動展現著晝夜交替、四季輪迴的中軸景象,營造出古今相通、虛實交織的沉浸式體驗空間。“深入研究挖掘文物的文化內涵,同時借助數字展示等前沿科技手段,讓文化遺産活起來、‘火’起來,成為講好北京故事、中國故事的生動載體。”首都博物館國內合作與民族考古研究部研究館員高小龍説。

2035年成為彰顯文化自信與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2050年成為弘揚中華文明和引領時代潮流的世界文脈標誌……這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繪就的藍圖,以此發力,做好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將連接起千年古都的過去與未來。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07日 07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