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懸泉漢簡 記錄千年絲路上的小故事和大歷史

發佈時間:2023-08-02 09:22:27 |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線上 | 作者:呂冬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國際線上報道(記者 呂冬):懸泉置是漢帝國統一設立在絲綢之路上的國家驛置機關之一,擔負傳遞資訊、接待官員、迎送使者的重大任務,是截至目前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上唯一現存也是最古老的官方郵驛機構。

懸泉置遺址位於敦煌與瓜州兩市縣交界處的祁連山支脈三危山北麓戈壁邊緣。據敦煌博物館宣教部主任榮紅梅介紹,1987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懸泉置遺址被發現,1990年至1992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復後開始對遺址進行發掘。歷時三年的文物考古發掘中,初步探明整個遺址包括主體建築、灰區、馬廄及其附屬建築,總面積22500平方米,出土各類文物殘留碎片70000余件,僅漢簡就出土35000枚,上面寫有字跡的漢簡23000枚,已被簡牘學家辨識出來的有19000枚,出土的簡牘基本保存在甘肅省簡牘博物館。目前,懸泉置遺址因暫不具備參觀遊覽條件,未對遊客開放。懸泉置遺址保護開發項目展示中心已經開始建設,預計明年建成,建成後,過去主要面向學術考察團體開放的世界文化遺産點懸泉置遺址將迎接更多遊客。

雖然整個懸泉置遺址面積有22500平方米,但考古發掘面積只有4675平方米,真正出土文物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院落和院落西墻後邊的灰堆區。懸泉置遺址出土簡牘記載的文字資訊量非常浩大,所記載的內容很多是史書上沒有的,更多的是普通人和普通人的故事。

出土書信《元致子方書》是一名叫“元”的下級軍吏寫給他的朋友“子方”的一封信,信寫在帛書上,是目前所知兩漢地下出土物中保存最完整、字數最多的私人信件;出土冊書《元康五年懸泉置過長羅侯費用簿》記錄了漢宣帝元康五年長羅侯常惠出使烏孫時,懸泉置招待長羅侯部屬384人的事項及費用;出土國寶級文物《四時月令》是迄今為止保存下來最古老的月令,其中50條條例,分屬四季12個月,對如何伐木、狩獵、捕魚以及建築和水渠修建都做了詳盡的規定,《四時月令》也被譽為中國目前保留下來最古老的一部“生態環境保護法”。

漢朝在河西設置邊塞並派遣戍卒,對防禦匈奴侵擾寇掠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障了河西走廊生活、生産的安寧,維護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從漢簡中我們也了解到當時戍邊戍卒們日常的瑣事和生活的艱辛。除巡邊外,砍柴也是他們每天必須做的。年關辭舊迎新,戍卒們要粉刷、清掃墻壁;迎接外來賓客,戍卒們要身著華服;大風天烽煙無法點燃時,戍卒們需要快馬加鞭甚至跑步去傳送消息;沒有戰事時,戍卒們也需要揚帆報平安。漢簡中雖然有醫方的記載,但也留下了戍卒年幼的兒子得了急病,在送醫過程中不幸離世的悲傷故事。

此外,除漢簡外,懸泉置遺址出土的400多片紙張中有10片寫有字跡,這些都清晰證實了早在西漢,我國民間就已經有人在造紙,西漢已經將紙張用於文字書寫和文化傳播。漢簡中大量關於懸泉置接待各國使者的記載表明,西元前60年于闐國王曾親自率1074人的使節團途徑懸泉置,這是已知的這個驛站接待過的規模最大的一批客人,也表明瞭懸泉置作為聯接大漢與西域諸國的交通樞紐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作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驛站,懸泉置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絲綢、紙張、鐵器等文物見證了絲綢之路上中西經貿交流的興盛,勾勒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多民族生活畫卷,出土的大量簡牘文書則生動地記載了當時人們活動的情況。千年之後,我們仍然能從漢簡中記載的這些小人物的小故事中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榮紅梅説:“如果沒有出土的簡牘,我們如何確認懸泉置是西漢遺址?懸泉置遺址出土的簡牘真實記載了2000年前絲綢之路的運營狀況,也是證實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真實存在的依據。漢簡的不可複製性和唯一性凸顯了它的價值。”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