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三星堆文物“搬家”記:文保“護航”重器“遷居”步步精心

發佈時間:2023-07-27 10:08:27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岳依桐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網四川廣漢7月26日電 題:三星堆文物“搬家”記:文保“護航”重器“遷居”步步精心

記者 岳依桐

“一、二,起!”7月中旬的一個傍晚,經眾人合力,重約180公斤的青銅立人像緩緩“站起”,旋轉180度,再解開固定帶、去掉背板,這件被稱為“世界銅像之王”的國寶重器進入新的展櫃,完成出土後首次“搬家”。

而自6月20日閉館至開館前,三星堆博物館一直處於忙碌的文物“搬家”時間。1997年建館便“入住”的文物們,陸續離開“居住”26年的舊館,尤其對於Ⅰ號青銅神樹、青銅立人像等大型文物而言,這或會是它們出土後唯一一次“搬家”。

據了解,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展出1500余件(套)文物,其中包括300余件三星堆遺址3號至8號“祭祀坑”新出土的文物。為保證文物“遷居”步步精心,博物館提前策劃,以文物保護手段“護航”重器。

“針對青銅器、陶器、玉石器、金器等不同材質的文物,我們根據其特點採用了不同的包裝方法。”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余健告訴中新網記者,除青銅立人像、Ⅰ號青銅神樹等大型重器是直接從舊展廳搬到新展廳外,其餘文物都先統一存放進新館庫房,再逐件陳列至新館展廳中。

打開展櫃,小心翼翼去掉固定文物的底托和固定線,三星堆博物館工作人員龔兆乾用雙手捧出器物,輕放進墊著泡沫、棉線紙等保護材料的包裝盒。文物置身其中,像是“躺”在量身定制的柔軟小床上。雖然館內溫度很低,龔兆乾額間仍因緊張而沁出汗水,他指著一件玉璋右上角灰白色的部分説,“這些文物在埋藏之前都被燒過,很薄、很脆,動作必須非常小心。”

在移動網紅文物“陶三足炊器”前,工作人員先在紙箱內鋪好保護材料,再根據器物足部大小切割出對應的空間,使陶器剛好能嵌入其中,從而在移動過程中保持穩定。“大量陶器都出土于上世紀80年代至2010年左右,基本都經過修復和拼接,十分脆弱,必須把文物安全放在第一位。”余健説。

如果説為小型文物“搬家”相對輕鬆一些,那麼Ⅰ號青銅神樹的“搬家”過程頗有些“驚心動魄”。這件國寶級重器通高3.96米,共有9根樹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兩果枝,果枝上立神鳥,樹側則有一條緣樹逶迤而下的銅龍,其造型之複雜精美世所罕見,但也意味著移動它十分困難。

“神樹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必須將其分離,固定好才能起運。”當日19時許,經過充分討論和詳細策劃,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保管部副部長郭漢中與團隊開始為Ⅰ號青銅神樹“搬家”做準備。他們用事先切割好的木條一一固定神樹的每根枝幹,器物與木材接觸的部分都裹有厚厚的紗布,避免摩擦對文物本體造成損害。“我們採用的是三點加固法,每根木條都有3個受力點,每層3根木條形成平衡,十分穩固。”

持續約6小時的加固工作完成後,次日淩晨,伴隨著鏈條與滑輪的摩擦聲,神樹上半部分被工作人員緩緩拉起,隨即放置於專門打造的金屬底座上。底座上豎起的金屬管直接插入神樹主幹中空的內部,固定文物的同時,也極大減少了文物受力。

短暫分離是為了更好地“合體”。不久後,Ⅰ號青銅神樹的上下兩半又在6米多高的全新巨型展櫃中再次合二為一。而在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形制各異、精美絕倫的數千件文物,也準備好以新的姿態與世人見面,繼續展現古蜀文明之神秘莫測、浩瀚無垠。(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