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石家莊7月26日電 題:定州緙絲傳承人:腳踏實地中“雕刻”如夢的千年奢華
“這是《梅花寒鵲圖》,是宋代緙絲名匠沈子蕃作品的復刻版,原版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近日,走進位於河北省定州市孟家莊村的定州緙絲展覽館,“定州緙絲”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程苗欣指著一幅緙絲作品介紹。
程苗欣正在創作緙絲作品。周永 攝
緙絲,是中國絲織藝術品的典型代表,以生蠶絲做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採用“通經斷緯”的獨特技法織造而成的雙面平紋織物。
據《中國全史》記載,宋代是中國緙絲藝術品的鼎盛時期,其中以定州生産的最為有名。2021年,定州緙絲織造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我從小就喜歡緙絲。小時候,奶奶做刺繡或是緙絲,我就坐在旁邊看。”談起與緙絲的結緣,程苗欣回憶道,“拿一堆爛線頭,一個人慢慢地拆,直到全部拆清楚為止,這樣來磨練耐性。過去,學緙絲都得從這一步開始。”
緙絲織造耗費工時巨大,存世精品尤為稀少,因此有著“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説法。對此,程苗欣稱,緙絲工藝光流程就有落經線、牽經線、套筘等16道工序,“而且其織造完全靠手工,特別複雜的圖案一天也只能織出幾釐米緙絲。”
“通經斷緯”是緙絲區別於其他織造技藝的最大特點。為更加直觀地了解這一技藝,程苗欣現場演示織造過程,只見她一手執梭、一手撥絲,腳下踩著織機腳踏,將裝入彩色緯線的梭子穿過經線,移至所需的位置,鬆開腳踏,用撥子將緯線拔緊……
“把織的畫案底稿先在經線上描摹,然後用緯線絲織。各色緯線僅于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用多把小梭子按圖案色彩分別挖織,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一些斷痕,類似于刀刻,所以緙絲也被稱為‘雕刻了的絲綢’。”程苗欣解釋道。
2009年,程苗欣創辦定州緙絲實踐創新基地,讓自己的女兒和村裏姑娘們一起學習緙絲技藝。目前,該基地現有織娘12人,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靠著一雙“巧手”把緙絲技藝呈現在一一幅幅作品中。
“我們面向社會廣招傳統手工藝愛好者,常年免費教學,也是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學習緙絲技藝,將現代元素加入到緙絲作品中。”程苗欣説。
程苗欣傳承緙絲技藝。周永攝
目前,該基地製作的緙絲作品,既有小到幾釐米的耳環、車挂,也有大到2米多長的山水畫、花鳥畫。這些緙絲作品不僅得到北京、台灣等地遊客的青睞,還遠銷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多個國家。
程苗欣稱,絲品如人品,織緙絲講究腳踏實地,表裏如一。人有情懷、有信念,作品才會有溫度、有生機。(完)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