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博物館教育:場館成課堂 文物來“上課”

發佈時間:2023-08-01 09:25:50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 李韻 王笑妃 | 責任編輯: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2022年,全國備案博物館總數已達6565家,教育活動近23萬場,接待觀眾5.78億人次。作為社會教育功能的重要承擔者,各博物館不斷探索社會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努力讓每位觀眾都能在這所“大學”裏有所收穫。

個性化的分眾教育

廣泛的觀眾群體,對博物館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對博物館受眾進行細緻分析,根據不同受眾類型來創新博物館的教育工作形式,有利於博物館進行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為觀眾提供更契合且優質的服務。”吉林省博物院副院長錢進如是説。

對博物館觀眾進行劃分,是開展分眾教育的前提,而大數據的應用,使得這種分類更為精準。廣東省博物館通過“智慧博物館”的數據,精準分析博物館觀眾群體,將觀眾劃分為未成年人(學齡前兒童、小學生、中學生)、成年人、老年人及特殊群體等幾大類,並策劃相應的多元教育活動。例如,針對港澳青少年,他們策劃的活動以促進大灣區青少年合作、增強提升文化認同感為主要目的;針對“銀發族”,他們在重陽節,以“‘老廣’的後現代生活”為主題,策劃了輻射廣州部分養老院及社區的系列活動。“我們還主動邀請了一些老年人,來館裏體驗製作扇子、防蚊香包。”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淩麗莉介紹。

蘇州博物館公眾教育部主任呂健向記者介紹了自家的做法:他們打造了“@蘇博”系列教育品牌,既有面向兒童和青少年的“樂學@蘇博”“探索@蘇博”,也有面向全年齡的“書香@蘇博”“節日@蘇博”,致力於做到年齡、興趣和人群的博物館教育全覆蓋。蘇州博物館因此被評為第二屆全國文博社教優秀案例。呂健表示,建立面向全年齡段的“博物館學校”,一是需要完善的師資體系,二是需要豐富的完善的課程體系,三是要建立博物館教育的評價體系。

數智賦能博物館教育

“推動數字化資訊資源與博物館形成良好互動,可以拓展館藏資源的利用空間,革新文物資源的推廣、傳播形式,真正讓文物活起來。”錢進説。

中國國家博物館落實文化和旅遊部“上雲用數賦智”的要求,大膽探索文化産品數字化傳播的新途徑。他們創造了“數字虛擬人”員工艾雯雯和仝古今。國博新聞傳播處處長余曉潔介紹:“艾雯雯不是曇花一現,她正在刻苦‘學習’文博知識,今年下半年,中華文明雲展試點項目階段性成果將會在雲端跟觀眾見面,到時候艾雯雯會在數字孿生的雲展空間裏為觀眾導覽。”

智慧化手段,還能助力文物資源更好地傳播推廣。河南博物院的華夏古樂團,運用數字拍攝製作、5G、AR、VR、網際網路傳播等技術,打造沉浸式舞臺美術視覺體驗,搭建起古代音樂文化網際網路傳播優勢平臺“雲端古樂廳”,走出了集融媒體傳播、舞臺演藝、沉浸式體驗、網路短視頻于一體的文物活化新路子。“從成立至今,華夏古樂團累計觀眾超過120萬人,線上單曲播放量超過1.2億。”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頗為滿意地説。

中國文物資訊諮詢中心主任喬雲飛指出:“如今在博物館行業中,數字技術、大數據、知識圖譜、沉浸式交互體驗、元宇宙、AI人工智慧等都是熱門詞。”但“熱”中要有“冷”思考,他提醒,人工智慧大模型等技術的應用,“還是應回歸博物館的主題,用來挖掘文物價值和其背後相關的歷史文化資訊”。

把博物館“搬”進課堂

把博物館“搬”進課堂,讓文物“活”在校園已成為業界共識。送課程、送講座、送活動,合作研學營,共同編寫教材……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方式不斷深化拓展,不再是割裂的“兩張皮”,而是逐漸融合。

博物館館藏資源,與學校課程體系、教材進行融合銜接是當前的趨勢。“我們從唐代壁畫的繪製、修復、保護、展示等多角度,對接語文、歷史、美術、物理、化學等學科,是覆蓋多學科、多學段的立體化課程體系。”陜西歷史博物館社教部副主任廉鈺介紹,他們聯合館藏壁畫保護修復與材料科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共同開發了以唐墓壁畫為主題的研學原創課程“盛世壁藏”。陜歷博的員工與曲江二小的教師組成了雙師團隊,在課程設計上,既有貼近生活的古人服飾、美食的內容,又貫穿了語文閱讀、美術設計、歷史研究等多學科知識,將博物館資源與學科資源巧妙結合。

更有博物館積極打造“教育聯盟”,聯盟的學校,將與博物館共同編寫歷史教材、策劃教育活動、進行課題研究,成果共用。“今年上半年,我們與十家學校簽訂了館校合作協議,組建了蘇州博物館教育聯盟的首批成員單位,基本做到了從幼兒園到大中專學校,包括特殊學校、職業學校的全覆蓋。”呂健介紹,“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建設一座蘇州博物館學校。”

館校合作,往往集中在省會城市內的學校,而鄉鎮學校往往被忽略。“大中城市的孩子走進博物館很容易,但有些縣鄉的孩子一生中到省會去的次數都有限,遑論能走進省會中的博物館。”這是遼寧錦州黑山縣一位教師線上上展覽的留言。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董寶厚很受觸動。為使博物館教育資源惠及更多人,遼博積極與地市級博物館合作,如助力葫蘆島市博物館舉辦館校合作教育項目,以達到博物館間教育資源共用。遼博的流動博物館宣展車,也陸續開進瀋陽市康平縣向陽小學等縣鄉學校,讓更多沒有機會走進省級博物館的孩子,有機會共沐文明之光。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31日 09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