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8日電題:燒烤、馬面裙、紙翻花……中國文化出海原來這麼酷
中新社記者 李金磊 宮宏宇
從“8D魔幻”的重慶,到網紅美食眾多的長沙,再到因燒烤圈粉的淄博,近年來,中國有越來越多的城市憑藉自身特色迅速走紅,甚至“出圈”海外,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的新渠道。
中國城市的活力和感染力從何而來?中國城市青年文化建設有哪些機遇和挑戰?城市文化如何“向外輸出”?近日,荷蘭青年漢學家、《北京週報》編輯顧問潘妧紗(Elsbeth van Paridon)和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導劉江紅做客中新社“東西問·中外對話”,就相關話題展開對話。
潘妧紗表示,中國城市青年文化的發展變遷,其實是中國整個國家的成長故事: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中等收入群體增加,城市青年活力迸發。劉江紅則提到,新一代的中國青年具有好奇、開放和協作的特質,他們追求個性化消費,是城市創新的源泉之一。未來要繼續讓城市“潮”起來,“酷”起來,吸引更多年輕人安居樂業,也讓外國青年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對話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2023年的五一小長假,淄博成為全中國最熱門的網紅城市。小白(潘妧紗),您如何看待淄博的走紅?歐洲有過類似的城市嗎?
潘妧紗:對西方國家而言,政治已經蓋過了很多東西,他們將政治化敘事置於其他一切之上。提到中國時,他們似乎忘記了這個國家的14億民眾。但我“千禧一代”的朋友們都很喜歡看中國的同齡人在做些什麼。
好在現在淄博走紅了,“千禧一代”的年輕人紛紛涌向淄博,品嘗當地燒烤,讓淄博登上國際新聞頭條。淄博的走紅正説明瞭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文化領域仍然富有生機,無論是在時尚潮流、功夫,還是在像淄博燒烤這樣的飲食文化領域。
至於人們一夜之間雲集一地的現象,我在歐洲幾乎沒見過。我認為,這正是中國的社交媒體蓬勃發展、力量日益壯大所産生的一些積極影響。
中新社記者:劉院長,您會怎樣向外國友人介紹淄博?您認為中國的網紅城市吸引外國友人的點是什麼?
劉江紅:我可能會用一句話,叫做“一座用煙火來治愈你的千年古都”,來概括淄博“出圈”的三個特點。
淄博是一座千年古都,除了燒烤,淄博還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是蒲松齡等名人的故鄉。
“煙火”二字指出了淄博因燒烤而走紅的特點。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我們所謂的“煙火”不只是吃的東西,而是人們在交流過程中間能夠放鬆心情,暢所欲言,品味人生。就如汪曾祺所説,“我以為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生活的抒情詩。”淄博燒烤就是中國人用熱情好客創造的生活抒情詩,能夠治愈人心。
中新社記者:曾經有一篇英文媒體報道,講述了中國的手機應用讓德國一座城市變成了網紅打卡地的故事。劉院長,您認為中國的流行文化已經在向全球輸出了嗎?
劉江紅:目前在短視頻等新的媒體形式的幫助下,向世界輸出的中國流行文化,大致可以分為五類。
一是日常的文化娛樂。現在外國友人對中國的了解很多還是通過長城、熊貓這類經典的形象,以及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麻將和武術等等。二是影視、文學作品。比如以劉慈欣為代表的科幻作家的作品,受到許多外國文學愛好者的喜愛。三是“中國風”文創。例如被熱議的“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漢服的一種),還有很多已經融入衣食住行的文創産品。四是網路原生的文化産品。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遊戲《原神》目前已經在150多個國家上線,在海外很受歡迎。五是網路文化。例如非遺“紙翻花”,通過外國博主的rap配音走紅海外社交媒體。
中新社記者:從滑板到露營、從咖啡廳到藝術區,青年活動、青年社區正成為中國城市中靚麗的風景線,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二位覺得現在中國城市裏的年輕人有何特點?中國城市中的青年文化近年來有哪些新潮流、新變化?
潘妧紗:關於中國城市青年文化的發展變遷,我認為其實是中國整個國家的成長故事。經濟先發展帶動中等收入群體增加,衣食住行得到滿足後,人們開始更加關注自己的個性化需求。
青年文化的發展,其實也反映了一個國家是如何不斷成長的。這個過程中的標誌性事件,當屬“中國風”正式出現。“中國風”意味著中國從關注外部的全球品牌,轉向關注內部。
劉江紅:的確,中國年輕人更加追求個性化的文化,也更有創新意識。
中國這一代的城市年輕人有三個特質:好奇,開放和協作。其中,“好奇”是説年輕人會通過各種方式隨時隨地去學習,對整個世界充滿好奇和探索的精神;“開放”是指隨著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入,城市年輕人在中國和外國文化的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考體系;協作是形容年輕人非常願意通過團隊協作的方式,來推進一個項目。
基於這些特徵,以“趣緣”為基礎的城市青年消費潮流越來越明顯。也就是説年輕人消費和參與社交活動更多是出於對某事的興趣愛好,而非其他。
中新社記者:小白(潘妧紗),如果説國外的年輕人喜歡通過塗鴉等方式表達自我和參與城市文化建設,您認為中國青年是如何構建自己的社區和文化的?和西方的年輕人有何異同?
潘妧紗:2022年,中國的年輕人尤其是Z世代,流行起了“戶外風”,追求一種去戶外享受自然、呼吸新鮮空氣的時尚風格。2023年,結合了“戶外風”和運動風氛圍的都市風流行起來。這和人們親近自然以及戶外活動的需求緊密關聯,也與劉老師提到的年輕人的新興趣有關。
另外,過去幾個月,社交媒體上出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搭子”社交。它是指在網上尋找一起旅行、一起吃飯、一起八卦、一起打麻將的“搭子”。我認為這是另一種和人建立聯繫的嘗試,也是中國年輕人跟隨潮流並構建屬於自己的文化的一種方式。
從城市文化構建上講,歐洲和中國的情況有些類似。年輕人都是通過社交媒體構建新的文化潮流,但中國的城市文化更新穎、更年輕。
中新社記者:小白(潘妧紗),您有許多外籍朋友。外國青年人在中國城市生活的感受是怎樣的?他們對中國城市的文化建設有何看法?
潘妧紗:作為在華外籍人士,我們首先要適應的就是中國速度。中國速度太快了。這就好像是,在歐洲需要三個月才能做完的事,在中國三天就完成了。比如,每天我騎自行車去上班的時候,都看到一些明顯的變化。很多朋友有和我有一樣的感覺。以北京為例,每天我們都能以騎車、走路或其他方式,在歷史中穿行。
有時,我禁不住會停下來想,這裡真是太棒了。這主要是因為一切都在發展和變化。這裡的時尚、美食、語言、“淄博現象”,以及網上各種爆火的事情,都讓生活變得非常精彩。誰不想要這樣的生活呢?我喜歡住在這裡,我的朋友也和我一樣。
中新社記者:建設城市文化,不僅關乎潮流,更要傳播城市的歷史和底蘊。如何通過城市文化建設,讓外國青年體味和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劉江紅:中國傳統文化要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是兩個核心點。
創造性轉化,就是要讓城市“潮”起來,為年輕人所喜歡。比如現在很多城市有城市音樂會,還有改造的工業園區,給年輕人提供了社交休閒的平臺。
創新性發展,就是要讓城市“酷”起來。我認為這可以借助數字技術。現在年輕人中的一個新潮流是博物館“打卡熱”,很多博物館也推出了“網上博物館”的功能,這也有利於幫助外國青年走近中國的傳統文化。
潘妧紗:城市建設必須讓人感到真實自然,而非刻意營造。保持真實自然和方便參觀是重中之重。城市建設也不能急於求成,應做好規劃。(完)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